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裔美国男性作家笔下的华裔男儿们,对现实中被“阉割”或被“白化”的血缘父亲深感失望和厌恶,他们力图颠覆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强加于华裔男子的刻板印象,在为主流湮灭的华裔历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寻觅理想中的“精神父亲”——高大而阳刚的华裔英雄;在中美文化夹缝中建构华裔父系的英雄主义传统和华裔男性形象,重建华裔美国人的光辉历史。唯有重建一个能够代表中华文化传统和华人男子真正特质的华人英雄形象,才能完全取代美国种族主义者别有用心的荒谬而虚假的华人刻板印象,让华人乃至美国人重新认识华人及其文化,以此增强华裔族群的凝聚力,有效抵御美国的文化霸权及种族主义。而“儿子”们理想的父亲应该刚柔并济,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雅与正义,也具有英勇与阳刚之气,在中西文化的土壤中,在精神上引领着“儿子”们不断前进和成长。  相似文献   

2.
美国洛杉矶华侨华人12月21日在当地中文媒体“侨报”的会议大厅举行了“南加州各界华人、华侨宗教论坛研讨会”,揭露“法轮功”的邪教本质,对“法轮功”进行深入批判。来自近20个当地华侨华人团体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华侨”、“华人”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现代用法。在对“华侨”、“华人”一词的缘起进行考证的基础上,对华侨、华人的概念与定义的不解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出了当今发生了从华侨到华人的话语变异。  相似文献   

4.
曾玲 《文史哲》2006,(1):14-21
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讨论海外华人的民间信仰,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关注较少的课题。本文从新加坡华人的祖神崇拜切入,以新加坡蓬莱寺的六个姓氏庙为研究个案,考察跨境“分香”的祖籍神明如何在新加坡移民社会环境下“定居”即“再社群化”,与建构新加坡华人社群“祖神”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承载着祖籍原乡历史记忆的祖神崇拜对于新加坡华人社会内部社群认同与整合的意义,以及历经从移民时代到本土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沉淀,“祖神”逐渐成为当代维系华人与祖籍地关系的象征符号和“祖籍认同”对象的历史演化。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发展和华人与祖籍地互动关系中,涵盖了祖籍地和移居地两方面历史记忆的“祖神”崇拜,将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和动态发展的文化纽带持续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华侨华人经济实力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惠 《东南学术》2001,(4):155-166
华侨华人经济实力,是个有着“斯芬克司之谜”魅力的研究问题。本文从该问题研究中的矛盾之处出发进行探讨,发现:作为“现象”,它是居住国现代族裔群体认定与统计的产物,在此形态上“华侨华人经济”概念具有虚拟性;作为“概念”,本质特征表现为华侨华人经济活动能与量的统一,其函数简化式为OCES(t)=F[KtStHt]。因此,华侨华人经济实力是外部作用力和内在规定性互动的结果,是一个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华人文学的"望""乡"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南亚华人文学当中,作家出于对自身华人血统或传统的认同,在创作上都把中国,作为了“乡”的想象,以此表达他们对自身身份和未来身份的探望与期望。但同时由于土生华人、华侨、华人与华裔的身份差异,他们笔下对“乡”的想象亦因此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学科命名的方式与意义--关于"跨区域华文文学"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俊先生提出用“跨区域华文文学”的概念取代通行的“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概念,但我认为“跨区域华文文学”的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应该不限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它应该是中国文学(含中国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和跨区域华人文学(中国以外地区的华人-华裔文学)的总称。就学科而言,“跨区域华文文学”应包含“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两个二级学科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江门五邑为中国第一侨乡,从2002年开始江门市人民政府开始筹办华侨华人博物馆。经过3年海内外的共同努力,共征集文物2万余件,精品率达到30%。其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丰富,均居国内同类博物馆之首。2005年11月26日开馆的“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填补了广东作为中国第一华侨大省一直缺乏综合性华侨华人博物馆的“空白”,是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一件标志性工程。筹建华侨华人博物馆的过程是一个对近代华侨和侨乡文物的抢救过程。“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的早期华侨身份证明、护照、口供纸、银信、帐册等纸质文物与新宁铁路、侨乡…  相似文献   

9.
近代华侨华人作为特殊的纽带和介质,在发展体育教育、赞助体育竞赛、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引进现代体育技术和项目等领域,为祖国体育事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助,奠定了祖国体育事业兴起与发展的基础。论文总结了近代华侨华人对祖国体育事业的主要支助方式,并从社会心理、文化、环境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华侨华人支助行为的深层次动因。在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中,新一代华侨华人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时代使命。对此,应加强华侨华人体育研究、深入挖掘中华体育文化、拓展海内外体育领域合作,以吸引华侨华人持续性发挥“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国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展示更强的实力。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籍华人女学者、国际知名词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提出了有名的“兴发感动”说,这个学说融合中西理论,其创新性和理论价值体现在创造性组合,重视诗论中的读者“在场”,对“能感之”、“能写之”的新解和运用,创立了新的批评标准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在澳洲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部分人组成“新民启智会”,利用“东华报”宣传康、梁改良主张,支持光绪复位,鼓吹君主立宪。1908年,民主共和思想传到澳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得到澳洲华人的拥护,共和派势力迅速增长。澳洲少年中国会发挥着宣传革命、主张民主共和,支持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政权的积极作用。1914年,澳洲华人组成国民党,接受孙中山的领导,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黄万华 《人文杂志》2006,(6):95-102
佛教这一东方宗教一直构成着海外华人社会多维传统中的重要一维,对华人文学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佛教拯世救人的现实性使华人文学直接对话于佛教,从亲情敬仰,到家国崇拜,再到佛陀心愿,成为华人作家的一种心灵历程,也形成华人文学特有的现实主义色彩。佛教的慈悲、宽容推动着华人社会的多神膜拜,有利于华人在海外文化多元环境中的生存,体现出文学的超越精神。而禅宗的影响更深地推动着华人作家将人生感受和心灵感悟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佛理禅趣。佛义禅理作为一种拯救性力量对华人文学发生潜移默化影响,使华人文学在漂泊境遇中表现出积极乐观。沉潜佛典以构筑艺术世界的努力则使华人文学更以一种自由心在“他乡”寻找到“原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华侨华人经济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学术界在海外华侨华人经济的研究方面有明显进展 ,尤其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有所深入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些问题有 :关于海外“华人经济”的概念、性质 ,华人经济在居住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华商经济网络的功能与内涵变化 ,亚洲华人企业集团的兴起与发展 ,海外华人资本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华人经济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等。针对上述问题的争议 ,本文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在东方主义的话语体制和文化霸权的心理投射下,东方被塑造为他者,以其贫穷、软弱、落后和神秘烘托西方的富有、强大、先进和理性.汤亭亭、黄哲伦、赵健秀、徐忠雄等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对华裔男性气质建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索,他们创作的华人男性形象或是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包容性,或是极具勇气、魅力和反叛等支配型男性气质特征.无论是美国主流媒体,还是华裔作家对华人男性形象的种族和性别身份的操演,都是为各自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虽然华裔作家内部对如何建构华人男性气质尚有争议,但他们的创作不约而同地展现出反政治压迫、反种族歧视和反文化强权的创作立场.  相似文献   

15.
华人基督徒是近代以来中西文明对话的产物,北美华人基督徒依托华人教会,保留了华人特色,具有较强的社团影响力和很大的包容性,借助现代传媒,也具备了发达的组织传播能力.北美华人基督徒是华人移民在海外进行“中国价值观”探索与实践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通过一种新的方式传承并更新了中国文化,凝聚了软性的中华力量,并通过基督信仰彰显了华人力量的全球性影响力,对中国软权力建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基础、主体、机制和作用四个方面,对“女娲创新文化”进行总体地论述。进而建立了女娲创新之道的灯塔模式。作为“娲皇子孙”的华人,处处、时时、人人都可以继承发扬“女娲创新文化”。去创造新人、新家、新国和新天下!  相似文献   

17.
水仙花的短篇小说集《春郁太太》写于白人/非自人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盛行时期,但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水仙花却选择了从华人的视角多维度塑造宽容、善良、追求进步的华人男性形象。这充分体现了她在排华甚嚣尘上对弱势族裔——华裔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相似文献   

18.
陈涵平 《学术研究》2003,(7):142-143
华人移居美国 ,据史书记载 ,最早始于 1 785年 ,即美国刚刚立国不久。然而直至 2 0世纪末 ,随着华人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华人祖国的日渐崛起以及中美关系的逐步改善 ,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才逐渐出现了一些专门记载华人移民北美的历史著作 ,如麦礼谦的《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邓瑞冰的《寂寞的辫子———被遗忘的勇敢中国人》等。但这些作品多为境外华人学者所著 ,且主要以史家笔法进行“面”上的梳理与概括。而真正由大陆本土作家写作、采用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以华人移民的个人奋斗经历为主线来展示积淀丰富的…  相似文献   

19.
在华人移民美国1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观念的嬗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它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以及他们思想观念转变的原因,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政府的华人华侨政策及海外华人与祖国血肉相联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当我读完最后一页《华侨华人大观》(张兴汉、陈新东、黄卓才、徐位发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仿佛游览了一次华侨华人世界的“大观园”,里面所呈现的林林总总的有关侨情的知识“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读完这部50万字的大辞书,印象最深的是它广而精,博而约。也许可以说这就是此书的特点吧。广,即取材的广泛。“大观”的取材含盖了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