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现存《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传统看法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其它篇则出于后学者手笔。本文论述庄子的“道”,主要依据内篇,也参考其它篇。 关于庄子思想,哲学界有所探讨。有的学者认为,“庄子哲学性质基本上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但包含着客观唯心主义的因素”。我的浅见是,庄子思想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其中既有若干朴素唯物主义的成分,也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古代思想,也不能不读《庄子》。就思想而论,《庄子》是一个真理与谬误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的矛盾复杂体。现存《庄子》一书共33篇,分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论者认为,内篇当属庄子自著,论庄应以内篇为主。笔者试图从分析内篇入手,参考外杂篇有关庄子的言行,追觅历史的轨迹,循着求实的思路,对庄子的复杂思想作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3.
<正>庄子学说产生于孔子之后的战国时代,作为对老庄思想体系的完成它与儒家学说形成了共同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艺术的显学名说。儒道互补的观点已被学术界人士一再论述,本文仅就儒道两家思想的联系与差异着手,向内发掘庄子散文艺术魅力的成因。《庄子》一书是研究庄子学说的正典所在,它是庄周及其门人后学的著作集成,凡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的《内篇》为庄周自撰,《外篇》和《杂篇》出自他的门人后学之手。尽管《外篇》、《杂篇》与《内篇》相比,在行文意蕴和思维方式上有些差异,但作为对《内篇》的注释和阐发,在基本思想范畴上是一致的。所以庄子学说和他的散文艺术魅力实际上是融汇在庄子学派的学说和散文艺术中了。 对庄子的研究历来呈现为“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①的  相似文献   

4.
船山认为《庄子》内篇当为庄子所作,外、杂篇为后学所作,其中"杂篇"更接近于"内篇",水平高于"外篇"。笔者曾提出道德、性命、精神三个复合词不见于《庄子》内篇,也不见于《左传》和《老子》《论语》《孟子》《管子》《墨子》等子书,但见于《庄子》外、杂篇达36次,也见于《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诸书42次。由此可以推断《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印证了船山的睿智。此说得到广泛认可,但也有个别质疑,近年更有国际学者认为先秦尚无《庄子》内篇。但《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已引用《庄子》内、外、杂篇30次。汉初800字的贾谊赋也活用了《庄子》内、外、杂篇的典故21处。各种质疑均忽视了这些事实及其历史含义。也有人对单纯词和复合词在语言考据中的方法和意义全然不解,用任何时代都有复合词和单纯词的现象来质疑笔者的方法,对此,本文也作了回应。  相似文献   

5.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286年),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作过漆园吏。他的思想“要旨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这部书,《汉书·文艺志》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内篇》七篇在命题、思想、文风上都比较统一,是庄子亲手所写,代表了庄子本人的思想,而《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则可能出自庄子的弟子及后来的道家之手。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庄子》“道”的理解不同,对《庄子》哲学属性的理解也就不同。以往学术界对《庄子》“道”助理解,许多人常常用《庄子》有内篇、外篇、杂篇的分篇法作为鉴别标准,从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有说“道”是宇宙精神,绝对的“道”是高高在上的精神实体;有说“道”是物质实体,是混饨的气,或是精细的微粒,是一切事物的存在的基础。此外还有说“道”是一个抽象“全”的,“道”的本质就是自然的,等等。本文试图打破过去习惯用脏子呐、外、杂篇中某一固定论点,某一种文章风格作为鉴别标准的方法,而把《…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拙著《庄子复原本注译》的五十二篇“题解”和“辨析”选要的第四部分。文章体例形式同选要一《庄周所撰(庄子)内七篇题解及辨析》。本文主要辨析庄门弟子所撰外篇四,文风义理异于庄撰内篇和蔺魏所撰外篇,庄学传统疑难,以及郭象篡改反注的关键部分。  相似文献   

8.
唐钺先生和刘笑敢先生认为在《庄子》内篇中出现的一些单字概念,在《庄子》外杂篇中组合成为了词,如性、命合成为性命,总共举出了性命、情性、道德、精神四个证据,据之认定《庄子》内篇早出。此方法被许多学者赞赏,并为许多学者仿效。但是根据新出土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篇出现的性命以及相关传世文献,可以发现上述四个证据并不足以证明《庄子》内篇早出,而唐、刘二先生的研究方法本身,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影响甚大。该书所选《庄子·逍遥游》,注释简明扼要,用力颇多。可惜标点未能反复推敲,多有疏失。虽一再重印,也未见改动,似乎成为定本。看来有商榷的必要。开头,编者介绍庄子,引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一段。其中一句标点是:“《贯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此句标点就有欠妥之处。据说明,《逍遥游》选自王先谦《庄子集解》本。王本以郭象注本为依据,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其中并无《畏累虚》篇。遍现郭象、成玄英序,亦未言有佚篇《贯累虚…  相似文献   

10.
外杂篇共17篇41次提到孔子,本文在疏理归类基础上,论列其精微或要义,辨析具争议的章节,寻绎外杂篇作者描写孔子的意图与方法,并与内篇略做比较。本文主要观点:《庄子》内篇体系完整、思想精纯,外杂篇作者不一、思想驳杂,既有准确领会内篇的仿拟与阐发,又有误解内篇的偏离与背离.但对孔子的态度基本一致:斥悖道之实际孔子,褒顺道之真际孔子,即《齐物论》“然于然,不然于不然”,“孔子改宗”遂为内外杂篇塑造孔子形象的常见模式。  相似文献   

11.
庄子学派的本体论和宇宙论紧密结合,混为一体,本文采用流行的说法,称为“宇宙本体论”。《庄子》内篇和外、杂篇在思想上多有出入,内篇基本上自成体系,而外、杂篇中,各篇的观点不尽相同。不少研究者已注意到,内篇的某些语言特点,与战国中期以前的其他古书颇为一致;而外,杂篇的某些语言特点,则与战国中期以后的其他古书大致相同。这种种迹象,大体己能够说明,外、杂篇从整体来说,确实后于内篇,而且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所以,本文将内篇作为研究庄周思想的依据,而将外,杂篇作为研究其后学思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庄子是大文学家,而兼哲学家,他的思想大多是以寓言体裁为载体,所以其哲学思想不如一般哲学家易于了解.他的思想中的唯物论是不可抹杀的,并且他的思想也代表着被统治者的思想和希望.从版本和篇目上考证,<庄子>的内篇七篇大致无问题,内篇与外篇的关系是互为发明,以内篇为主;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所加.在思想理路上,庄子学分为左中右三派中派为庄子直传弟子,追求逍遥自得与齐一万物的境界;右派-儒家化的庄子学,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左派--极端的无治派,追求忘义、忘礼、忘乐.  相似文献   

13.
《抱朴子》,东晋葛洪著(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二十卷,“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穰邪却祸之事,属道家”(《抱朴子·自叙》),是研究道教史的宝贵资料。外篇五十卷,“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作者自谓“属儒家”(《抱朴子·自叙》),而《隋书·经籍志》等历代史书多归之于杂家;《四库全书总目》则将其与内篇同归于道家,理由是“究其大旨,亦以黄老为宗”;近世学者多认为外篇是“内神仙而外儒术”,即儒家其表,道家其里。《抱朴子·外篇》历来不大为人们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葛洪是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因此,人们在研究《抱朴子》时,自然更注意反映作者主要倾向的内篇;另一方面,不少学者认为《抱朴子·外篇》议  相似文献   

14.
葛洪虽然曾以“文儒”自许 ,但真正使他扬名后世的 ,却是他在道教领域的不凡成就。与之相应 ,《抱朴子内篇》一直倍受世人重视 ,而对《外篇》的研究却相对冷落。通过对《外篇》的成书及思想倾向进行详细考辨 ,我们认为 :葛洪于晋惠帝太安元年 ( 30 2 )开始草创《外篇》 ,经十多年的努力 ,至晋元帝建武元年 ( 317)大体写定 ;他撰写《外篇》的主要目的在于留名、助教、资治 ;《外篇》的思想应以其自述为据 ,属儒家。  相似文献   

15.
读《庄子·让王》——并论“越人三世弑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让王》篇是庄子后学著作 ,其所述尧欲让王位于子州支父及子州支伯之事 ,反映了庄子后学由无为向有为的思想发展。庄子后学的入世派则将道家的“无为”思想注入“有为”的内核。《让王》篇首章的主旨在于宣扬贵生与入世的主张 ,其思想与“外篇”“杂篇”的相关议论吻合。《让王》篇蕴含了不少入世与有为的思想 ,将其完全视为隐逸者说 ,是不可取的。《让王》篇的“三世弑其君”的“三世” ,指在越王搜之前的越王不寿、翳、诸咎三世。这三位越王被弑事皆见于古本《纪年》的记载。《让王》篇为论述“贵生”的道理 ,无意中保存了越国历史上一条重要史料 ,对于研究古本《纪年》、《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的相关记载以及考订越王世系 ,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万物以形相禅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观念 ,先民用它解说物种的起源和演变 ,带有朴素的进化论色彩。《庄子》一书作为先秦哲学的经典著作 ,也吸纳了万物以形相禅的观念 ,并且把它和齐一万物的理论相结合。《庄子》书中两次出现的“强阳”之语 ,是和万物以形相禅直接关联的概念 ,有它特定的含义 ,以往的注释未能切中肯綮。《庄子》书中万物以形相禅观念和齐一万物理论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因果关系 ,二是形态的对应性。二者的结合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内篇初见端倪 ,外篇多处可见 ,杂篇最终完成。二者的综合使齐一万物理论的覆盖面从社会哲学、道德哲学扩展到自然哲学、生命哲学 ,齐一万物理论内容更加丰富 ,体系走向完备。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主张“全性保真” ,而《庄子》内篇七篇中竟无一篇专论“全性保真”的问题。原来 ,这是因为误解《庄子·养生主》主旨所致。关于《养生主》的主旨 ,自古以来有阐明保护生命的要领和阐明养护精神的要领两说 ,但两说都不妥当 ,按之《养生主》一文有扌干格 ,按之庄子思想有牛氐牾。其实 ,《养生主》主旨乃是阐明保性的要领。如此理解则与《养生主》文义、庄子思想若合符契  相似文献   

18.
庄子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不但有不少专题论文问世,还先后有几部专著出版。著名学者、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张恒寿先生的《庄子新探》作为《中国哲学史丛书》之一,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和高度评价。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考论《庄子》各篇的时代真伪,以善于独辟蹊径、开拓视角见长;下编主要分析庄子思想,以见解新颖、说理细密取胜。上下编相对独立,又互相渗透,浑然一体。上编是下编的立论基础,下编是上编的引申发挥,富有逻辑性和论辩力。 一 《新探》上编考论部分,结集了作者从三十年代当研究生至今的研究成果,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是倾注作者心力最多的部分。 《庄子》三十三篇传统分内、外、杂三部分,从宋代苏轼以来,对其中的真伪多有怀疑。有的认为大部分篇章都是庄周手笔;有的则认为只有少数篇章可信;有的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多系伪作,有的则认为内篇绝非庄子思想,倒是外杂篇中某些篇更真实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当今,一些哲学史著作,各依据自己对《庄子》各篇可靠程度的理解立论,因之在取材和评价上有很大差距。不解决这个材料真伪问题,就失去  相似文献   

19.
《庄子》内篇与《周易》本经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庄子》内篇借鉴了《周易》本经六位成章的结构方式 ,每篇由六部分组成 ,遵循六段成篇的原则。《庄子》内篇由七篇组成 ,其篇数、每篇论述内容的确定 ,先后顺序的排列 ,则又是借鉴坤卦七爻而来  相似文献   

20.
<正> 《大宗师》之“道”,是内篇思想体系的核心认识一个思想体系,其首要之处就是抓住它的核心。作为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就在于如何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恩格斯所讲的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即哲学家如何解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明确了这个问题,对于具体分析《庄子》内篇思想体系的性质、结构等等,就可以扫除许多疑团。比如,在《庄子》内七篇中,关锋把《逍遥游》当作“庄子哲学体系的纲领”,它为什么是错误的?很明显,如果作为一篇哲学文章,《逍遥游》根本就没有直接对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