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发展振兴,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其共同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挑战,放任生态环境恶化,必将阻碍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亟待加强生态合作。生态合作是沿线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绿色转型的现实需要,要加强气候领域的合作,建立政策响应机制,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加强绿色能源合作,优化能源生产布局和消费结构,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为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绿色技术融资、技术制度管理、技术能力建设、技术知识产权等层面同向发力。沿线国家生态合作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结构转型与环境保护制度、内部结构优化与外部发展掣肘之间的矛盾,由此构建生态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环境协调机构、推动国际绿色标准制定等,成为化解矛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下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可概括为"14484",即一个目标、四个广域政策覆盖区、四类功能区、八个问题区、四个机制.在此格局下西部民族地区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宏观层面,构建西部发展的制度支持体系.在区域合作层面构建发展成果的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3.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绿色减贫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文在界定绿色减贫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梳理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减贫形成的政策框架,评价了绿色减贫的总体成效。绿色减贫的经验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开展"乡村绿色振兴工程",按照"三步走"的战略安排,通过绿色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质增量。目前亟需搭建乡村绿色振兴的总体框架,建立面向重点生态功能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瞄准机制,建立以财政机制为主体的乡村绿色振兴的保障机制,建立乡村绿色振兴指标体系为核心的考核机制,继续在乡村绿色振兴中发挥绿色减贫的有益模式。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地区以水电开发为中心的绿色能源基地正在形成,对我国解决能源危机、发展低碳经济有着积极意义,但百姓也因此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文章对四川甘孜州泸定县水电开发农村移民的实地调查中发现"新贫困"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建立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生态修复产业化制度、生态产业资源使用制度、资源入股制度、居民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制度等,以破解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中"新贫困"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西部循环经济战略:产业生态化重组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生态化重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产业生态化重组的重要性,探讨西部产业生态化重组的制约因素,指出应优先发展生态修复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园、绿色服务业、矿产开发与生态修复等产业,并提出政策建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加强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构建循环经济税收政策以及绿色产业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6.
四川既是我国水电资源富集区,又是我国西部国土空间规划生态屏障区。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指引下,四川民族地区发展水电产业、建立绿色能源基地,对全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文章以公平理论为指导,从公平视角出发探索包括社会公平、区域公平、代际公平的四川民族地区水电开发生态资源有偿使用之路。提出了建立公平、系统的四川民族地区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补偿制度,对建设生态屏障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供给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了环境经济的协同发展,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客观需要。协同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于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以科学的政绩考核为导向,完善综合决策的体制和机制;以合理的利益协同为核心,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的制度;以审批前置为基本的环节,健全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协同性发展为基本战略,建立严格的监测和评估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西部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生态脆弱区、资源输出区和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区,建立和实施西部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强西部生态建设和强化西部生态功能专业化服务的必由之路。西部生态补偿理论基础有生态功能区划理论、自然资本理论、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自然正义理论等,包括国家补偿、区域和流域补偿、自力补偿三个层次。西部生态补偿利益关系内在联系的理性分析是西部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构建的基础,三层次协同发展是西部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
探析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开发的"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纯从自然因素的角度来讲,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开发的"度"受自然资源的制约.把握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开发的"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形式.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互转化关系是把握"度"的理论依据;主体功能区构建的设想是遵循"度"的政策导向,生态补偿机制的逐步完善是实践"度"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至少有三个维度:由先发展后治理转变为发展与治理并举的绿色发展;由碎片化治理转变为"生命共同体"下的整体式治理;由运动式治理转变为制度化治理。当前生产力和生态技术的发展、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生态价值观的进步分别从物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为贯彻落实生态治理新理念提供了必要条件。而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必须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通过制度建设确保"三大污染"攻坚战的胜利。研究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西部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强化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发展。产业互动是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互动的思路是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西部特色产业作为依托点,以建立生态工业园作为产业互动的新载体。在西部地区产业互动的实现中,要深化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探索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西部污染治理制度和绿色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近年来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但目前西部地区的环境仍呈总体恶化趋势。造成西部地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的原因,还有历史上的因素等等。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陈旧、操作性差,相关政策还不完善,相关机制还没有完整建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应当从各方面加以考虑。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二是转变生态观念,三是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四是建立完善相关的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西部地区的绿色发展尤为紧迫,而完善的非技术创新系统则是其必要条件。文章引入并扩展了MLG模型,通过案例比较,从多层治理的视角探求绿色发展的非技术创新系统。研究发现,有效的非技术创新系统可以激发地方政府之间的同级博弈并产生绿色偏好的逐级传导和扩散效应,从而驱动地方政府的战略及政策调整,增加绿色投入和提高效率。因此,构建非技术创新系统、完善其多层治理结构、匹配的干部考核机制、主动进行偏好干涉、实现系统的"绿色"转型,可增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整体贫困的普遍性、特定族群贫困的深度性仍然十分突出,在"后脱贫时代"应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减贫"的原则。政府绿色治理的制度设计、产业循环体系以及公众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共同构成了绿色发展的"三方主体"行为框架,共同构建了"三位一体、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与减贫路径和对策包括各类生态资源"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弘扬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态伦理文化及提升生态文化自觉意识,以生态资源、生态资本和文化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培育以生态资源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第六产业"增长极,持续实施和完善生态移民、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以及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开发和应用清洁能源等。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灾害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给国家经济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还带来大量人员伤亡。高效率的生态修复机制是当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建立与完善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对我国防灾减灾事业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关注西部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呼吁人们关注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谨防发生自然灾害时处于被动应付境地,提出建立和完善西部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建议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新发展阶段,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是推动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升级,旨在构建农村绿色产业体系,打造乡村绿色和美环境,传承民间优秀绿色文化,构建生态共治格局,突出生态富民效益。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要依循全面性、持续性、共生性和有序性基本原则,妥善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人类与自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探索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制度设置层面应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绿色政策体系;具体实践层面应全面准确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创新运用绿色技术,营造绿色生产生活环境。最终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高质高效、农村环境宜居宜业、农民生活富裕富足。  相似文献   

17.
山西等资源型地区长期以来向其他地区输出了大量资源,支撑了国家建设,但也造成这些地区的诸多发展困境及官商勾结等治理困局,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诅咒"效应十分明显。在落实能源供给革命战略的过程中,资源型地区面临的发展困境和环境治理困境进一步凸显。山西等资源型地区要走出环境治理困境,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黑色掠夺式发展转变为低碳绿色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内生动力机制,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构建起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必须多措并举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必须将地区政府负责制和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合理完善的环保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18.
试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和谐社会生态的途径.企业是其运行的基础,遵循生态补偿机制把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融为一体,实现生态补偿和自身的科学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需要协调区域共同发展,完善补偿方式和税收制度,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将生态补偿机制法制化.  相似文献   

19.
针对阿拉善左旗退牧还草工程制度、管理、经济层面存在若干问题,本文提出3条基本建议:(1)推行放牧权交易;建立国家政策性草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特殊地区的生态移民。(2)加大退牧还草工程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行多渠道融资;利益激励机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3)建立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体现了党和国家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承担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必须扎根西部民族地区的本土实际,大力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在发展途径上,必须强化政府对于西部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责任,加大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在发展特色上,西部民族基础教育发展应强化绿色的生态教育和多元民族文化教育,大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构建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