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纳西族殉情现象及其社会心理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丽江纳西族社会里,殉情是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以至于外人把丽江称为"殉情之都"。丽江纳西族的殉情之风有深刻的社会、宗教、文化、心理原因。殉情是改土归流后严格的包办婚制与原有的自由婚剧烈冲突的产物;为殉情者提供理想乐园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对情死者的同情和安排;殉情这种极端做法源于封建礼教在丽江的盛行和严格规范带来的社会谴责和自我谴责压力。如今,社会制度的转变消灭了殉情现象,但在一个民族中曾经出现过的悲剧现象,仍是研究这个民族民族性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政治制度变迁与纳西族的殉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殉情在世界上备民族中都发生过,但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的纳西族那样惨烈和严重.本文认为,政治制度变革引发的文化变迁是导致纳西族殉情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清王朝在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丽江实施"改土归流",推行大规模的"以夏变夷"强权政治和强制性的风俗变革,纳西族传统性爱观、婚姻观与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冲突,儒家文化的封建礼教与纳西族传统习俗的冲突,导致了众多的殉情悲剧.  相似文献   

3.
殉情作为一种特殊而古老的自杀现象,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澜沧拉祜族同胞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有着深沉的历史文化原因,这既与社会制度的剧变、文化的变迁相关,也与宗教信仰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4.
中国各民族以"殉情"为母题,以一体多元的民族文化为背景,创造了经典的殉情文学作品,"美的毁灭"产生了巨大的悲剧力量与审美效应。殉情文学多是"累世层积"的成果,是劳动人民与文人共同创作的艺术结晶,其叙事模式是相似的、程式化的,即"相爱—阻碍—反抗—殉情","殉情与合冢"是最核心的叙事元素。受中国传统审美价值取向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传统文学表达的影响,各民族殉情文学在结尾均基于本民族文化进行了寄寓性意象建构,使得殉情主人公"社会人"身份消解,在"彼世界"获得重生,实现了永恒的自由与幸福,从而结局"圆满",由此也形成了中国殉情文学的经典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分析界定,认为纳西族文化的本体实质是通俗文化。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媒介文化全球化,纳西族社会文化有部分呈高雅文化变化的倾向,在与大众文化的交汇中,纳西族高雅文化无力应对其侵袭。为了保持纳西族文化的持续发展,提出应当要创造出纳西族大众文化,与汉民族大众文化和西方大众文化进行同质谈判协商,最后达到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而要创造纳西族大众文化就必须回归本民族通俗文化内核,同时借鉴先进大众文化的形式和传播渠道建设,从而创造出有本民族特色的纳西族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纳西文化与消费经济的相关研究方面,略述几点意见。 一、对纳西族文化发展现状的基本评估 源于氐羌之属的纳西族,今天能够在全省各民族中,以36。76%的文盲率、6‰的大专生比例、171.4‰的中小学生比例,在文化发展上,成为我省文盲率最低的一个民族,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现象。  相似文献   

7.
[摘要]丽江纳西族园林植物文化在城乡绿化中的应用,可以提升城乡的生态品位。运用民族植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调查纳西族利用植物美化环境的经验,结合丽江民族文化的研究文献,挖掘出山玉兰、黄背栎等具有东巴文化内涵的植物,棒棒会与园林植物文化息息相关的纳西族传统节日,对这些民族植物在丽江城乡绿化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探讨。丽江纳西族园林植物文化,能够体现地方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云南纳西族儿童民族文化认知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从家人、教师、同伴、媒体和游客这五个方面考察了云南纳西族201名儿童对民间故事传说、民族工艺建筑、民族禁忌、民族崇拜物、民族鬼怪神灵、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饮食这些民族文化的认知途径.结果发现:云南纳西族儿童民族文化认知途径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家人、教师和媒体是云南纳西族儿童的主要认知途径,而同伴、游客的影响相对较弱;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云南纳西族儿童在认知途径上有所偏重,并表现出一些显著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纳西族地处横断山脉地区,是连接滇藏的重要交通要塞,自古以来就是藏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交流的中心地带。作为氐羌民族后裔的纳西族,在藏彝走廊文化区中吸收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在不同历史阶段与周边民族展开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形成多元文化共生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0.
藏族、纳西族的人与自然观以及神山崇拜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藏族与纳西族关于人神分界宇宙观的比较入手,将“姜日木保”神山(文笔山)和玉龙神山信仰中的纳藏文化交融对藏族和纳西族的人与自然观以及神山崇拜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指出:作为在族源、语系上有同源异流关系、在历史上有悠久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两个民族,藏族和纳西族的神山信仰和关于人与自然的宇宙观、人神分界观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因素。通过对两族神山信仰的比较研究,可以探索两个民族早期很多同源异流的原始宗教崇拜因素,可以看出两族后来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相互影响。本文认为:中国西南的许多民族在宗教、文化和经济方面都有长期的相互交往和融合,因此,对相邻民族的同类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相似文献   

11.
简省和羡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纳西东巴文虽属较为原始的古文字系统,但同样存在这两种情况,本文拟把纳西东巴文中简省和羡余作一分类描述,初步归纳出导致纳西东巴文简省和羡余的特点和原因,为纳西东巴文及普通文字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丽江撤地建市并提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就旅游业对作为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只有保护好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才能保持丽江旅游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要保护好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提高本民族素质是根本。  相似文献   

13.
略论纳西族和藏族的历史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纳西族与藏族无论在族源、语言、宗教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渊源和关系;而且在政治和文化上也相互影响;在经济上长期互相交流;同时两个民族还相互频繁移民。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语言文字学角度对纳西东巴经《九个天神和七个地神的故事》进行考察,探讨东巴经书在文字排列、字词关系、停顿、省写、字符组合、字形风貌等方面的特点,这些书写特点展示了东巴文化的独有内涵,也为东巴经语言文字研究的深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藏彝走廊"地区白族商人商贸活动的持续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历史上,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商人是活跃于"藏彝走廊"地区的主要商帮,今天许多其他商帮已经在该区域销声匿迹,而白族商人作为一支劲旅依然活跃于"藏彝走廊"地区,许多白族村寨凭借商贸活动走上了致富之路.白族商人为什么能够持续根植于"藏彝走廊"地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是一种历史现象,具有持续性、宗教性、社会性和约束性。汉族信仰伊斯兰教者又具有文化、节点依附、行为模仿和区别性等特征。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在当下社会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7.
浅谈对偶     
对偶是汉民族心理的、思维的、语言的三方面的结晶 ,是汉民族特有的语言现象 ,这种修辞方式具有对称性、重复性、完形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也是对偶具备外部形式上的完整性和内部语义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必不可少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纳西语中古今的汉语、藏语、白语借词,从东巴文化、民俗礼仪文化、语言文字文化三个方面对东巴教的藏族钵教影响,纳西族、汉族传统节日民俗的融合,汉族年画、对联文化对纳西族的影响,纳西族语言文字中含蓄的中华多元一体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了纳西族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现象以及她以中华文化为文化的内向凝聚力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位处甘、青两省交界的河湟地区,由于具有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形成了经济结构的民族分工与协作的社会现象。例如:汉族、土族群众多半务农;藏族、蒙古族同胞大多畜牧;而回族和撒拉族人民多喜欢经商。结果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为民族团结提供了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