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新疆小河墓地发现许多与神秘数字"七"有关的遗迹现象,崇"七"习俗在中亚历史到现在许多民族中都存在,结合民族学材料可以看出,崇"七"文化习俗的流行,与新疆、中亚地区远古居民的宇宙结构观和灵魂结构观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七”是世界性的神秘数字 ,又是七个空间代码数字的枢纽 ,它是作为宇宙观念的象征而出现的 ;七还是一个与女性相关联的‘阴’元素 ,“七”的这些特质 ,可以说也是七月七日的特质。缘于这些特质 ,七月七日在先民心目中变得非同寻常 ,在这一天 ,祖先们进行隆重的祭祀和礼仪活动 ;七月七日也是神仙降世之日 ;这些都直接决定了七月七日与牵牛织女故事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七七丧俗是我国社会历史悠久、流传极其广远的俗信.七七丧俗的理论根源,是天体运动和人体生命运动的七日(包括七月、七年)节律;其生活基础,是古人在"天道唯七"规律下形成的许多以七为节律的民俗事象;其发生与发展之契机,是佛教胚胎学说、中阴身学说、六道轮回观念和目莲救母故事;而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则是中国传统社会浓重的重孝重送终的民族心理.七七丧俗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相碰撞相糅和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把传统文学的"七复"模式用为章回说部叙事节律的重要依据,扩大了"七复"模式应用于文学篇章结构的范围.同时,其以"七复"写神变的具体手法为独特的创造,至于观音菩萨为取经人"释厄"与"八百里"山与水"的循环暗藏"七复"之玄机,更是全书叙事之大密谛.<西游记>对"七复"模式的运用,不仅能化腐朽为神奇,而且别出心裁,为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叙事提供了新的经验,创造了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数字"七"的数理扎根于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土壤而蕴涵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学精神和文化心理,依托"七"的数理而形成的"七复情节",不仅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构思收服孟获这一故事的思想倾向,而且通过此故事,读者可以管窥作者建构小说的整体思想取向,并且"七的数理机制"本身所包含的美学意义也大大提升了小说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七”体的形成发展及其文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这个数字,其作为"成数"的整体性、美好而吉祥的内蕴,是人们以之名篇的内在原因。《七发》虚拟性的主客问答、七事一文而"六过一是"的总体框架、渲染铺陈的描写手法等,奠定了"七"体的基本格局体制。此后的此类作品具有"仿规太切"、"递相摹拟"的弊病,但也有所变化,如主题由"问疾"转变为"招隐"、情感倾向由"刺"变为"颂美"、构篇更为均衡、语言渐趋清丽流畅等。  相似文献   

7.
数字“七”在塔吉克族文化中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它常见于塔吉克族民间俗语、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及宗教教义中。文章从文化学的视角对数字“七”与塔吉克族文化之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数字“七”在塔吉克族风俗习俗和宗教信仰中的表现形式,并指出“七”之文化含义的形成与塔吉克族的宇宙观有关。  相似文献   

8.
"七·七事变"后,日伪改变了对华北移民的限制政策,开始大批招骗华北青壮年到东北做工。对华北劳动力展开了疯狂地掠夺。与"七·七事变"前相比,这种掠夺具有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宁化县夏坊村每年正月十三举行的"七圣祖师巡游",是闽西客家颇具特色的游傩活动之一。"七圣祖师"的身份,通常被认为是《封神演义》中的"梅山七怪",但无论民间抑或学界,均无确实的佐证。经由田野调查与文献参资,本文主张夏坊村"七圣庙"系灌口二郎神庙,原本祭祀赵昱与"眉山七圣",并存续有古老的祆教"七圣刀"幻术技法,是当代中国文化中非常罕见的祆教仪式活化石。  相似文献   

10.
陈江风 《南都学坛》2006,26(2):26-31
“七夕”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蕴含了上古文化演变的许多奥秘。首先,过去对于形成神秘数字“七”崇拜的原因揭示不够,通过对七曜、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等天文崇拜形成的历史原因的分析,可使神秘数字“七”崇拜成因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得以多角度、深层次的揭示。其次,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有着坚实的中华文化基础,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探讨该故事的起源地,对于认识“七夕”文化的民族特性不无意义。再次,过去对于“七夕”乞巧与女性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有足够认识,而对其中隐含的生殖文化内涵少有研究。从两种生产的角度深入考察,对于揭示“七夕”文化的本质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汉俄语中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数量浩瀚繁多 ,意思广博深邃 ,俄罗斯人又把“七”看成是完美、吉祥、幸福的数字。汉俄语中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互译的总原则虽尚未确立 ,但在具体翻译中却不难掌握 ,即 :词组一般可以直译 ,成语一般可意译。汉俄语言、教学、翻译工作者应采撷其内涵 ,探究其外延 ,比较其异同 ,从而达到恰当使用 ,准确翻译 ,以促进中、俄文化交流之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主流诗学重雄浑而轻清逸 ,重李杜一脉而轻王孟统绪 ,故胡应麟论“清” ,兼容雄浑与清逸两种风格 ,注意区分“格清”与“才清” ,显示出主流诗学试图吸纳非主流诗学的趋势。将“诗为清扬”作为重大的诗学主张提出并认真加以阐述的则是竟陵派的钟惺。从理论设计看 ,竟陵派所界定的“清” ,排斥俚俗和雄浑壮阔的风格 ,既是为了规范公安派的“性灵” ,又是为了改变七子派忽视情趣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杜甫在关心社会政治生活的同时 ,毕生致力于诗歌艺术的探索。他晚期的拗体诗 ,特别是七律拗体诗的创作 ,一改先前的诗风 ,正是他致力于这种探索所取得的硕果。本文将试图说明杜甫晚期七律拗体诗的表现、特点、大致成因及对后人的重要影响 ,以期在杜诗的理解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层面  相似文献   

14.
论竹林七贤的“无意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澍 《南都学坛》2003,23(1):70-75
阮籍、嵇康诗之无题化现象说明竹林七贤无意为文。这种创作态度的理论基础是嵇康“性动说” ,性动说的本质是任自然。无意为文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师心使气 ,其长处是情浓言简、新颖独特 ;短处是“漫衍”。七贤所处的险恶社会环境激活了其原始诗性精神 ,导致其创作既有玄言文学 ,也有忧生之作 ,后者奏出了正始文学最强音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的拗体七律是其成就较高的体裁,但学界对其关注不够,并且对于拗体的界定也众说纷纭。笔者采用王力的七律标准,认为黄庭坚的拗体七律只有31首,并具有如下特点:⑴拗句三句到八句不等;⑵平收类的拗句种类和数量大大多于仄收类,且都和古体诗声律相近。其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⑴对专名的妥协;⑵对对仗的妥协;⑶有意为“拗”,追求奇峭美。  相似文献   

16.
商家历来视商场为战场,因而崇尚《孙子兵法》。孙子关于国家战争能力的建设、选择主将、行军作战、地形利用、士兵管理、使用间谍等诸多方面的论述,为我们的管理企业、指挥市场竞争提供了具体参考,《孙子兵法》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精髓,对当代企业管理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选>分类的确有可议之处,尤其是其小类.然这往往是"天然地"存在的,故只要对一大批文章进行较细的分类,就难以完全避免他人之"议".姚鼐、章学诚诸家的批评主要是因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实际操作与理论要求间的差异及其"不思当时事实"所致.姚说似是而非,<古文辞类纂>亦多类似<文选>之"失";章说太半责非其所当责,少半或有理而萧统"持之有故".<文选>在文体分类方面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尽管其更多的只是继承而非新的建树.  相似文献   

18.
产业链一般可分为产业“龙头”、产业“七寸”和产业“配套”三个环节。技术创新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之分,而产业链的创新则是上述三类技术创新方式有机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七夕五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作者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无比繁杂的七夕宗教文化均当源于夏人的原始宗教和天文历法。原始夏历纪日,当兼顾月亮盈亏规律和夏人宗教信仰,而将一月四分为一七、二七、三七、四七,所余时日当另作月尾,以应女人行经之期。一七、二七,月呈死而复生状,象征先妣生命力、生殖力均得复活,且有无限生命神力,故古人祭之,意在假借月神女神两种生命神力;三七、四七,月呈将死状,象征先妣生殖力、生命力均渐死去,无力可借,故古人不祭。古人“七夕”祭祀先,意在祈祷活人“长生又长生”;又有“七七”丧葬礼,则欲祈祷死者复活,“长生再长生”,佛教只是附会了中国的这一原始宗教而已。古人“七夕”祭祀先后,青年男女无论婚否均可纵情野合,暂时恢复群婚时代的自由,但已婚男女只能一年一度才可放纵,平日则被严禁越轨,这才是牛郎织女神话的本像。西王母本称“西母”,亦称“希母遮”、“西摩”、“西膜”,本是西北羌戎的“母虎工”,其神话最晚从殷代开始传入中原,并最晚在汉代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其诗中极品及成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长征》诗题惊中外,天地大笔颂长征;擅长驾驭大选题,长征精神笔端凝;《长征》诗催人奋进,“长征接力有来人”,毛泽东用诗的艺术再现了长征壮举,让长征的丰碑永载史册。《长征》诗从“宏观”“微观”总体上去体味,具体到诗艺、书法、社会效应等方面去分析,其为极品实乃当之无愧。《长征》诗与山河同在,与日月齐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