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根据国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大习作”理念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生习作创新能力的标准定位在“倾吐心声,抒发真情,展现才气,体现个性”这16个字上,重在培养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真正的情感体验,让情感回归本真状态;好文章应该是心灵的独自,是个体思想的再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既要引导学生炼就一双火眼真睛,留心观察生活中看似平凡  相似文献   

2.
今日作文教学的精神:个性化,引导学生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即写"真文",抒"真情",做"真人". 实施理念: 习作素材的开放: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课内外的广范阅读和传播媒体中;平日生活的点滴累积中获得写作的素材.  相似文献   

3.
正小学习作教学评价标准存在着过于笼统和拔高的问题,多元化后将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习作评价,针对性更强,学生提升就会更快、展现的习作文本就更多彩。通过实践探索,我认为小学习作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可以从"以人为本"、激发兴趣、动态关注三方面来实现。1"以人为本"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抒真情、写实感在作文评价的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作文评价理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讲到写作时提到习作要具有情感的真实性。作文评价关注学生说真话,写实感,这不仅仅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作文评价标准的需要,也是培  相似文献   

4.
余晓林 《科学咨询》2008,(18):59-59
当前,小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着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那么,如何才能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呢?笔者认为:第一,倡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让学生写自己所想写的,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第二,"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捕捉学生情感契机,让学生有感而发,写出的情就"真"实感人;第三,倡导学生抒自己的情,写出个性化的独特感受.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只有这样,才能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才能让文章有血有肉,富有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小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着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那么,如何才能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呢?笔者认为:第一,倡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让学生写自己所想写的,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第二,"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捕捉学生情感契机,让学生有感而发,写出的情就"真"实感人;第三,倡导学生抒自己的情,写出个性化的独特感受。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只有这样,才能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才能让文章有血有肉,富有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6.
今日作文教学的精神:个性化,引导学生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即写“真文”,抒“真情”,做“真人”。实施理念:习作素材的开放: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课内外的广范阅读和传播媒体中;平日生活的点滴累积中获得写作的素材。习作时间的开放:根据作文内容的需要分定期作文和随时作文即随文练笔。定期作文可布置“当堂作文”、“作前一天作文”、“一周内作文”、“一年内作文”。(让学生在即定的时间内找准写作的素材,并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应紧密结合语文阅读实践,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深刻感悟文本内涵,丰富与积累文本语言,掌握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深化理解并感受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方式,使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学会品味、积累和运用,从而提升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也再一次提出作文教学中积累的重要性.所以,作文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素材积累.学生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彻底改变"无米下锅"的局面.那么,如何帮助高中生广撷博采,积累写作材料呢? 一、优化积累方式 (一)学生自主积累 1、善于观察生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中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叶圣陶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由此可知,观察是积累素材的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爱的力量     
爱是教育永远的灵魂和使命,作为班主任我用真情的爱向学生传递诚信和善良,让学生在小事中崇尚真、善、美,学做诚信人;我用宽容的爱向学生传递理解与尊重,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学会感恩;我用赞赏的爱向学生传递自信与坚强,对后进的学生,我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多年来,我通过多种途径用爱去教育和培养学生,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感悟关爱,学会关爱。让爱驻留在学生心灵,让爱在这里传递、延伸!在孩子心灵的沃土上孕育更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10.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只有与生活"链接"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一、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1.
庄永琼 《科学咨询》2009,(17):88-88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要环节,但大部分学生对习作没有兴趣,害怕习作,主要原因,是学生习作素材的严重匮缺,这就直接导致了习作"假、大、空,套"的不良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良现状,必须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内外书籍:仔细观察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常规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证明,长期坚持,灵活运用,学生的习作素材会越来越丰富,习作水平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学会婉拒     
<正> 现在,在人际交往中,常听有人喟叹,人情累,常见人被“人情”困扰。其实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聪明的做法是:学会善于婉拒。学会婉拒,贵在“善”。 一为真。真实、真诚、真情。当人有求于己而己不能时,要让人知道真实的情状,抑着真诚的态度与人解释。有能不为则为不真诚,我们的生活需要有真情。有了真  相似文献   

13.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生活为学生的创作引领"活水",让学生在缤纷的大自然中放飞他们的灵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点燃他们创作激情;让学生觉得习作并不难,走进生活使学生觉得习作就在身边;让学生自愿自觉地表达,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扬起不断创作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马林金 《科学咨询》2009,(12):49-49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励下去发现、感悟、体会这些美,并通过长期的熏陶、浸染、培养,让学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德操,美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因此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在作文的天地单,学生的少年纯真有不少被淹没在我们的应试教育设定的习作套路上了.  相似文献   

16.
学生习作无话可说,是因为学生积累的素材太少."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学生参与,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生活,投身感受生活,用心体验生活,从而丰富习作的素材.  相似文献   

17.
郑茂茂 《科学咨询》2008,(22):12-12
研究性学习是这样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体验、探索和发现.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冉茂淑 《科学咨询》2008,(20):52-52
学生学会修改习作,一般有两个途径:教师的范改,学生的自改和互改.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是学生自改习作的示范.这个过程中应指导学生以教师的批改为例学习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和要领,直至学会自改习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相互批改习作,在交流中取他人之长,提高自己的修改能力、表达能力和赏析能力.  相似文献   

19.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要环节,但大部分学生对习作没有兴趣,害怕习作,主要原因,是学生习作素材的严重匮缺,这就直接导致了习作"假、大、空、套"的不良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良现状,必须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内外书籍;仔细观察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常规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证明,长期坚持,灵活运用,学生的习作素材会越来越丰富,习作水平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一、唤起重视观察,激发兴趣 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作者能将文章写得如此生动感人,靠的是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结合课文中的素材引领学生去捕捉生活中看似平常,却闪耀着异常光彩的镜头.<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猫><金色的草地>等都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