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和抗战时期的后方建设,甘肃农田水利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建设的重点之一。在此期间,国民政府根据甘肃水资源环境和地理条件,在河西走廊、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兰州黄河谷地,因地制宜,兴建不同的水利工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发展小型水利工程,适合甘肃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值得肯定的,也对后来这一地区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北干旱区的众多独立小流域在明清时期已经发育出了较为完备的传统水利秩序,支持了其流域内的中小城镇及附属灌溉农业区的存在。本文以古浪县大靖河流域、景泰县大沙河流域和察布查尔县阿帕尔河流域为观察样本,叙述了其自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水利秩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西北干旱区小流域传统水利社会的形成原因、演变轨迹和运作特点。指出西北小流域在水利制度上的封闭性导致其成为现代水利事业的阻碍。新中国成立后,正是在打破这一封闭性对流域内人口的制约和束缚之后,西北干旱区的农田水利事业才有了大的发展,实现了现代水利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皖西北地区的打井运动为中心,呈现了建国初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政治化倾向.通过对打井兴起过程以及打井技术与经济条件制约的分析,揭示了打井走向政治运动化的过程.水井的高报废率虽遭致基层对打井的质疑,但走上政治运动的打井并未在抱怨声中适可而止.在不断政治化的推进中,水井的高报废率也最终消解了这场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原本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河陇区的农田水利开发为当时西北屯田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支撑唐盛世的物质基础之一。其兴农先兴水利的开发思路,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北近代农业经济发展是西北近代经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西北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与规模,主要从通论、农业科技的推广、农田水利、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经济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五个方面,对1999至2009年十年间西北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状况做一简单梳理。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平衡性突出、研究深度不够、视野略显狭窄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简单阐述了几点建议。希望对深化西北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宋元时期,由于唐末五代十国战乱及国防、交通、漕运等诸多方面的滞因,西北最膏沃的关中顿失立都之势.经宋、辽、夏、金、元的鼎立和对峙,及至大元的统一,以西北屯田巩固边防,这对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负担和人民的徭役,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一时期汉族自东、南之地迁入西北,俾耕自赡的移民屯垦政策,不仅加强了西北边疆与中原内地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而且加速了西北一些少数民族族群汉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措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更是如此,农田水利建设会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必须重视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发展在农业上面的服务生产的水利事业。也就是通过水利工程上面的一些实施措施和技术,来改变那些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不利条件。为了农业能够高效率高产量等,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说的就是农田水利建设。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对我国西北民族问题报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活动中发表了一系列反映西北民族问题的通讯.从内容上看,既有对西北少数民族风土民情的生动描述,也有对西北民族矛盾的深入思考;从表现形式看,语言生动活泼,立场客观均衡,背景充实,评述结合,倾注了强烈的民族情感.这对于今天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抗战期间,浙江省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先后迁至永康方岩及旧府属处州各地.它们的迁移对浙省国统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在农业方面,不但推动了中心农场、农业推广区和改进区的建立,而且在粮食生产的指导、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及农田水利的兴修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明代宝应地区水利状况复杂,水涝灾害频繁.不仅威胁到河运、漕运,而且对宝应地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变水害为水利,明代国家和地方重视宝应水利事业建设。一方面,完善水官设置、筹措水利资金;另一方面.修筑堤岸闸坝,开筑斯河,治理宝应越河。明代宝应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对于改善当地区水利状况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公私合作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农村水利建设需求大、耗资高,单靠政府资金无法有效解决问题。针对已建成、需扩建和需新建的农村水利,结合中国农村水利建设的自身特点,从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了农村水利建设引入公私合作PPP模式的必然性,提出了公私合作模式的3类具体形式(服务、运营和维护协议,购买——建设——运营,建设——拥有——运营),并从体制建设和政策保障2个方面阐述了促进农村水利建设公私合作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明朝成化年间郧阳抚治的设立,为抚治驻地十堰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一代代郧阳巡抚的督导和支持下,十堰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蓬勃发展,作为公共设施的水井建设成效显著,汉江航道的运输条件也明显改善。水利事业的进步不仅为十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区域地位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还对十堰的区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而使其农田水利问题异常突出,本文从水利纠纷视角入手对晚清时期湖北的农田水利政策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认为晚清时期湖北水利纠纷不能有效得到解决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直接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水利工程和水利建设,影响到中国的农业生产,而官督民修这种传统水利兴修工程方式也不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关于水利建设方面的建议,这对于当今中国的水利建设或许有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水利名人对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物质财富,也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这3种精神内涵丰富,值得今天的水利工作者深入学习、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较早认识到了水利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多次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并对建国以后的若干国家重大水利决策和水利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强调水利对农业非常重要,把发展水利作为恢复经济的重点工作之一;随后,他将水利视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鼓励和支持群众性的兴修水利运动,坚持依靠兴修水利发展中国农业的正确道路;而他晚年对水的问题的战略性思考,对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物质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绩效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民是农田水利建设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农田水利建设为我国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国家和社会应更多地回馈农民、关怀农业与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的水利建设是中国水利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从三个方面论述民国时期的水利事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说明这一时期水利事业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和科技理论代替古代的治河思想和水利技术;对水利实行现代式的经营管理;培养水利科技人才,注重水利科学研究。但是,由于受到种种限制,民国时期水利建设举步为艰。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利之所以成问题主要是因投入不足所致,因此中国水利问题首先是个投入机制问题;在水利资金供需矛盾不可能解决的前提下,新时期的水利建设要有轻重缓急,已是中国水利明显短板的农村水利,应是新时期的水利建设优先解决的问题;而解决农村水利问题,首先需要廓清的是农村水利产权属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