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几年前网络打假英雄方舟子(方是民)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的署名“方舟子”之文章,并将它与美国《科学》杂志上Greene等人的文章进行了多处对比。本文没有任何创新之处,结论也不很明朗,读者可以自己判断。本文不是学术论文。文中因为“对照”的需要,不得不大段引用方舟子的文章。笔者要看的是:方舟子有没有勇气承认事实.有没有勇气道歉。  相似文献   

2.
社会劳动价值论是钱伯海教授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的“新见解”。其所提出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科学技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从社会看,产品价值只分解为收入”、“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等观点需要澄清。对社会劳动价值论主要观点的辨析: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但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和新价值;第三产业并非都创造价值,如果认为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那就混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从根本上否定了劳动价值论;社会总产品价值只分解为收入的观点是马克思严厉批判过的“斯密教条”,它不仅在理论上不能说明产品价值中的C部分为何消失了,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值构成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在八十年代的各种文学理论思潮中,有一种颇具影响的观点,即认为原有的文学理论是以哲学认识论为其逻辑前提的,缺乏一个价值论的视角;它将审美系统纳入因果决定论的逻辑框架内,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仅仅局限在反映与被反映的层面上,忽视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结果造成了文学创作中人的主体性的失落;要恢复人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从价值论出发,把人本身看作是文学的目的,把文学看作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实现,把"自我实现"看作是文学的最高价值.基于这一观点,有人声称要在文学理论中开辟、补充价值论的视角,对"机械决定论"进行反拨,强化作家的主体意识,从而获得更大的心灵自由度和更高的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4.
邢亚玲 《阴山学刊》2005,18(5):78-81
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建立了基础存在论。在关系世界中“此在”的存在状态、此在的本质是超越、“此在”的活动是包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过程是《存在与时间》中“基础存在论”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人的研究相比,海德格尔基本上是在强调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关系的基础上看待二者共存,将外物、他人当作个人在世的相关物,认为没有此在(个人)在世,就没有世界在此,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尽管邓拓、吴晗、廖沫沙都有深厚的学养和史识,但时代造就了邓拓、吴晗杂文温情脉脉的批评色彩,在抨击时弊的讽刺力量方面,既不能像鲁迅那样"论时事不留面子",也不具备同时代的巴人及后来者邵燕祥等人的锋利理性和无畏胆识,同时也不如吴晗自己解放前杂文的尖刻和辛辣,只能说,邓拓、吴晗20世纪60年代的杂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含量可谓当代杂文之最,但作为杂文最重要的因素--社会批判的力度,因为时代与政治的制约,而显得不足.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当代作家进行传记写作与传记研究有没有必要,或者说它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所谓“传记写作”有个比较准确的限定,不能笼统言之。一般说来,作家研究可以分为作品评论、作家综论、作家评传、作家传记四种方式。在这里,作家评传有时亦被称为学术传记,作家传记则是文学传记,属叙事类文学创作,应该是颇不相同的两种方法。虽然已经出版的大量作家传记类著作偶有将“传记”与“评传”混用者,研究界有时也无意于去作明确的区分,但当我们具体谈论传记写作与当代作家研究的关系的时候,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是否舍乎逻辑,要考察最终推出的结论是否更合理或更接近真实的面貌.周相录认为"<(长恨)歌>是一把解剖封建制度的利刃",提出了耸人听闻的"利刃"说,无视公元9世纪的社会环境与白居易忠于皇室的主观因素及<长恨歌>"婉丽多情"的文本特征,完全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与艺术逻辑.周相录指责<白居易<长恨歌>研究>提出"有情"婉讽主题不合"逻辑",主要指责是,把"<长恨歌传>版本考略"放在综述部分讽谕说后面有问题,综述部分分类不合"逻辑",在介绍讽谕说、爱情说的时候涉及到双重、多重主题说等,本文针时这些指责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人工智能专家雨果·德·加里斯预言:21世纪科技所产生的"高智机器"的智能将比人类智慧高出不止2倍或者10倍,而是万亿个万亿倍,那就是真正神一样的东西.在今日的地球上,尽管蚊子是经过几十亿年进化的极其复杂和不可思议的生物,但人类常常轻易地杀死它们,因为我们从来只把它们看成一种有害的生物.  相似文献   

9.
"五四"研究与评论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素来为学者所重.对"五四"作意义疏解,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话语方式,而当代若干青年学人的思想研究,则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转换,其中的评论方式已挣脱了旧有的政治宣传模式,将"五四"研究提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讨论层面,从而拓宽了"五四"研究与评论的学术空间.青年学人"五四"研究的这种学术进步,毫无疑问应得到相应的重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王弼的"得意忘象"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基础之上的.他的认识论虽然有一定合理的地方,但由于片面排斥实践活动,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泥潭.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为了从哲学上论证他创立的交往行为理论 ,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系统的“重建”。他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由历史范式预设为社会范式 ,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由劳动范式置换为交往范式 ,把社会发展的动力由生产范式重释为学习范式 ,把社会形态的演进由单线范式更定为多元范式 ,把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由经济范式转读为政治范式。尽管在他的“重建”话语中存在着走向人本主义主体辩证法的社会意识决定论的倾向 ,但他通过对社会维度和主体向度的张扬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对话的理论意向 ,仍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刘爱军 《学术论坛》2003,(5):151-155
梁漱溟以"意欲"这一范畴为理论的契入点而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说,面临以下几个主要困境:其一,以西方心理学和哲学术语来阐释文化理论及中国传统哲学所陷入的学理误区;其二,多元文化史观与文化本位主义的折中调和所带来的理论上的二难困境;其三,以孔子儒学来言说和诠释中国形而上学及所谓"第二文化路向"所昭示出来的尊孔倾向;其四,主张未来世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所凸显出的现代文化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周相录的指责,回答下述5个问题:"<丽情集>本更接近陈鸿原作"谁提出及是否诬陷周相录"攘人之美";"陈氏元(原)文"的是非问题;张、周谁最先发表<长恨歌>研究论文及提出情爱、批评可以兼容的问题;"注释"问题;"梦谢"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校中"学评教"主体对评教的认知与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学评教”被高校广泛采用,却因受多种因素制约而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通过对某高校学生对“学评教”态度与认知的开放式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生对“学评教”作用与影响的看法,对“学评教”内容与形式的看法,对“学评教”的心理反应,在学生看来教师对“学评教”的心理反应,以及对“学评教”结果反馈的看法等。以期为改进或优化“学评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并认为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多年来,很多学者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本文从分析这一命题的最基本概念出发,反思萨特哲学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武高寿 《晋阳学刊》2004,1(6):10-13
"自由"与"平等"是人权理论的核心内容,把它们排除在人权之外,设置契约与人权的对立,提出由"从身份到契约"向"从契约到人权"的转变,是没有根据的.事实是,正是通过契约,人权才获得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略评"人身攻击"--"批判吸收"西方学术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身攻击"是西方学术研究的典型谬误之一.但是,人们并未严格区分"人身攻击"和"人身攻击的谬误"."人身攻击"尽管不是逻辑上必然的相干,但可能有因果的或概然的相干.因此,并非所有"人身攻击"的论证都是谬误的.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前后,我国学界发生了关于"美的规律"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为美的规律究竟是客体的规律还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规律.本文认为,关于美的规律的争论在语义上进一步辨析了马克思说法的含义,但对美的规律的讨论还应该考虑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变化以及实践概念本身对美学研究的适用范围.这场论争本身暴露了我国美学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老子>称<道德经>.它并非为平民百姓而设,而是为国君、最高层设计的道德经.春秋后期,军事哲学首先发生了巨大变革,而孔子在政治上仍想走周公的老路.<老子>开始了政治哲学的变革.法家、道法家完成了这场变革.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与欧盟最近发生一系列纠纷.其原因是双方战略目标有所不同、国家利益发生碰撞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但俄欧双方具有广泛共同利益,彼此不会因此闹僵.如经谈判达成协议,在闯过难关之后,俄欧双方的"伙伴合作"关系有可能登上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