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祖胜 《云梦学刊》2002,23(2):81-82
音乐的意境美一直是二胡艺术追求的一种民族性审美特征。二胡艺术的意境美,主要表现为演奏的舒缓和音色的空幽。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学模式也理应思考研究,二胡授课系统作为现代科技成果进入教学领域后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器乐教学形式,这是对传统"一对一"教学模式的革新。其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将在二胡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它极大地扩展了二胡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效率。随着二胡授课系统的广泛应用必会推动二胡教学的优质化,进而对整个器乐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师二胡教学,应针对二胡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形式,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达到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4.
郝达  奚琴 《社会科学战线》2012,(12):244-245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声音为物质载体,通过规范的声响组合,达到情感表现的目的。音乐区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之处在于它的情感性。下面就从音乐与情感的双向互动关系,音乐对人生的美学熏陶等方面来探讨一下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一、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1.从音乐的起源看音乐的情感性音乐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自古有之,虽然说法众  相似文献   

5.
悠久的中国二胡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一大贡献,是民族艺术的精品,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应由全世界人民继承、发展、传播和共享。研究二胡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旨在继承弘扬民族音乐并结合世界先进潮流音乐的走向将二胡艺术发扬光大。二胡艺术只有超越民族走向世界,为世界认同、接纳、学习与传播,才能成为人类世界共同需要、欣赏、享受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表达其玄学与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品。从表层看,它是一篇论述音乐的文章,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音乐之体”———艺术的本原;“声无哀乐”———艺术与情感。从深层看,它又是一篇富有极强思辨性的玄学论文,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自我超越。一所谓“音乐之体”的“体”,实质上就是从哲学的角度讨论审美客体。《声无哀乐论》从客观存在、生成本原、构成要素、本质属性四个方面论述了音乐之体问题。其中生成本原是音乐之体的核心,构成要素和本质属性都是由此决定的。与阮籍《乐论》“八音有本体,五声有自然”的观点相似,嵇康…  相似文献   

7.
音乐素有“流动的建筑”之称.它可以通过音响的变化让人感知到远近、上下、前后等空间关系的存在.当前对音乐的研究,往往只重视音乐内部的语汇、织体结构、曲式曲调等的分析,而忽视了音乐作品在表达过程中的空间概念问题.本文把音乐表达中呈现的空间概念与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概念进行比较,并以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月光》为例,来阐述空间在音乐表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李祖胜 《云梦学刊》2006,27(1):115-118
从音乐题材和具体的创作技法看,中国二胡音乐呈现出阶段性衍变的音乐创作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分为上世纪20-40年代的“独白”式、上世纪50-70年代的“赞美”式和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多元并存式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导课好比二胡调弦,弦没调好,就演奏不成。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高师多声部音乐教学之回顾 清末办学之初,由于全国师范普遍实施音乐教育,客观上提出了在我国设立高师音乐专门教育的要求,因而在"五四"以后,我国公立和私立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学校或系科相继建立起来,开始有了培养中师和中等学校音乐师资以及高师音乐系科师资的专门机构.  相似文献   

11.
有的唐诗研究者认为,唐太宗虽为一代英主,但在诗风上是倾向守旧,爱好齐梁的.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在《帝京篇序》中,太宗总结了周秦以来历代帝王覆亡于骄奢淫逸的历史教训,主张以尧舜俭朴之风改变秦汉以来的奢淫之弊.与此相适应,在诗歌音乐上,也主张用远古淳朴的“咸、英之曲”,改变六朝以来的“烂漫之音”.音乐诗歌都要“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这都可以看出,太宗正是要以朴素实用的观点来纠正梁陈“释实求华”的形式主义诗风的.这是从政治改革的高度来论诗文改革的一篇重要文论.这篇文论,对梁陈形式主义诗风的批判是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的.它不  相似文献   

12.
孙鸣 《理论界》2008,(11):238-239
多年来,沈阳音乐学院在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在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从加强基础英语教学与音乐专业英语教学方面,论述了他们在教学创新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于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音乐艺术院(系)公共基础课英语教学研究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百年来中国社会音乐文化的变迁与中华音乐文化之根发生严重错位,失去了中华民族音乐中的文化传承和音乐的文化主体地位.面对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日益扩大,重构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尤显必要.重构之策是:把音乐放置于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认识和研究,同时,在音乐中对社会和文化进行再认识,并强调“中华母语文化”的音乐教育方略.  相似文献   

14.
《乐记》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形成的。它是先秦以来音乐美学思潮的总汇。它的作者无论是公孙尼子还是汉武帝时的河间献王刘德,它成书于二千年前的汉以前是肯定无疑的。 《乐记》开篇说到音乐的根源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心)受到外界(物)的激动并进一步提出了音乐的反映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认为: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音乐。肯定了政治对音乐的影响,也强调了音乐对政治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龚斌  包卫平 《阴山学刊》2001,16(5):54-56
随着体育运动的日益发展,音乐作为体育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运动训练的辅助手段,已逐步被一些项目所采用.为搞清音乐与体育的结合点,通过音乐与体育的节奏性特点,阐述了音乐的节奏性规律对体育运动的影响.在某些体育运动项目中采用音乐伴奏可以提高运动成绩.同时,音乐又以它独有的魅力直接表达体育的美.分析音乐与体育的结合机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音乐在体育领域里的应用.并且,音乐对培养运动节奏感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音乐系是我校最年轻的专业,全系共有教师十七名,他们主要来自西师大音乐系和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师范系。目前,他们中有讲师以上职称的六名,助教职称的六名。 为培养合格的初中音乐教师,该系按国家两年制专科的音乐计划,开齐了全部专业课程。其中,理论课开设有乐理、和声、歌曲作法、视唱练耳、艺术概论、欣赏、中外音乐史、指挥常识音乐教学法。技能学科开有声乐、钢琴、手风琴、形式与舞蹈等必修课。另外,还开设了小提琴、二胡、小号等课程,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修。  相似文献   

17.
盛唐描写《霓裳羽衣曲》的诗作极少.中晚唐约有六十多首,不少知名诗人参与过此类作品的创作.中晚唐诗人以它来审视盛唐历史的兴与衰,或将之视为太平乐来赞美,或将之视为乱雅的俗乐来批判.中晚唐诗人们还描写此曲在当时的发展状况,写它在民间宴会特别是家庭宴会上的活跃、规模的缩小以及形式的多样.由《霓裳羽衣曲》在唐诗中的书写梳理可知,其诗歌史价值主要有二:一、《霓裳羽衣曲》虽然是盛唐名曲,但是在中唐时才被融入诗歌创作,这除了跟中唐诗人们的努力相关,更与它此时从宫廷向民间的扩散历史密不可分,故而探索唐诗中丰富的音乐文化现象时,应当基于音乐文化的细致梳理,唯此才会丰富厚实、科学客观且令人信服.二、面对盛唐这首著名的乐曲,中晚唐诗人并不囿于传统儒家"重雅轻俗"音乐思想,而是扎根生活积极创新,将之塑造成太平盛世和美好生活的典型意象,此后这也被诸多的文艺样式所继承和吸收,这是诗歌在唐代乃至后世焕发活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明清这个历史阶段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音乐现象,俗曲在宋元俗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经明清两代五百四十余年的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形态、数以万计的,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一个艺术品种.它兴起于北方,蔓延至南方,以清新活泼、纯真尚情的艺术特质,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在其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它向着艺术化、说唱化和戏曲化等艺术形式嬗变发展;另一方面,它还扬帆跨海,远飘境外,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亮 《河北学刊》2001,21(4):59-63
本文主要探讨了阿多诺的"否定的辨证法"思想与现代音乐的关系问题,指出"否定的辩证法"观念其实起源于勋伯格的无调音乐和十二音技法.阿多诺的音乐哲学是一种历史哲学,它为理解"否定的辩证法"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参照系.阿多诺始终坚持把音乐的解放、人类的解放放置在现代生产力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0.
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的小说语言对台湾的现代汉语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小说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整齐之美、回环之美、抑扬之美和复调之美等方面.小说语言的音乐美既表现在字句的声音、声调、语调等所形成的节奏和旋律上,也表现在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所形成的内在节奏和旋律上,实际上是小说语言各层面以及语言的搭配组合所形成的一种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