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本文第一部分,阐释了鲁迅在西部学术专著中关于《水浒》的研究成果与评价;在第二部分,讨论了他涉及《水浒》的其他文字.那末,两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两者在观点上是否完全一致呢?倘有矛盾,如何解释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水浒》研究者和评论者给予明确的回答.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一个同志的文章把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说清讲透.所以我说,鲁迅研评《水浒》的本来面目并没有完全恢复,这是一个重要根据.下面我们就来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把两部分文字作一对照,便可看出,观点一致者多,矛盾者少.比如《变迁》说,“《水浒》中人物在反抗政府”,《史略》认为,《水浒》有背于“忠义”,其他文字中,亦有说  相似文献   

2.
李庆西同志的《<水浒>主题思维方法辨略——兼说“起义说”与“市民说”》(《文学评论》1986年第三期,以下简称《辨略》)一文,提出了对《水浒》主题认识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关系到对一部古典名著认识价值的评价,今天继续进行探讨确实显得很有必要。不过,《辨略》一文在具体论证某些观点的过程中,对与已相悖的意见予以全盘否定,笔者实在难以苟同。现仅就其中涉及的“起义说”问题,略陈已见,以就教于李君及方家、读者。一、难道《水浒》不是“反映农民革命的教科书”吗? 《辨略》的作者认为“‘起义说’如今大势不妙”。理由之一便是:“梁山好汉中间,真正农民出身者甚少”,由于这种人物布局,证明“《水浒》一书并未意识到农民问题”,所以不能说《水浒》是“反映农民革命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3.
望之 《中华魂》2013,(21):37-39
来信 《中华魂》编辑部的同志们: 最近我在《炎黄春秋》2013年第8期上读到一篇文章:《关于对鲁迅的阅读与研究的一点建议》(署名曾彦修,以下简称“曾文”,见附件),思忖再三,觉得难以理解。例如。该文说,“解放后一下子把他(指鲁迅)变成了‘民族神’,  相似文献   

4.
鲁迅留学日本的第二年(一九○三年),在《浙江潮》上发表了《中国地质略论》(以下简称《略论》)。青年鲁迅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以前曾有研究者认为,“鲁迅当时深以‘地质学不发达’之虑,……因此撰述这篇关于中国地质的论著,以示创导”。这是说,鲁迅为了引起大家对地质学的研究兴趣或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而著此论文。最近,杨天石同志对《略论》重新注意起来,进行了考察、研读,他虽然指出“鲁迅写作《略论》”,是与沙俄帝国主义借中国买办商人出面骗取开采权以掠夺我国矿产资源“这一史实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开展对《水浒》的讨论和批判,本刊这期发表了鲁迅对《水浒》的一段评语,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指出:“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这个评语,完全正确。它指出了《水浒》的要害是“受招安”,即投降。原因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写了投降的全过程,歌颂了投降主义路线,使它可以用来作为一部有意义的反面教材。毛主席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 ,以“反抗政府”、“仇视外寇”为主要内容的“水浒精神” ,是鲁迅在对古典文学名著《水浒》的研究中提出的独到见解 ,鲁迅以此为契入点考证了《水浒》的故事流变、版本演化等问题 ;对“水浒精神”的审视 ,是鲁迅“从小说来看民族性”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以杀青书”补议张子开刘向作书录所习用的“以杀青书可缮写”一语,历来有在“书”后逗和在“青”后逗两种读法。近来又陆续有文论之,如《漫说“以杀青书”》(《书品》1988年第1期,以下简称《漫说》)、《也说“以杀青书”》(《文史》第36辑,以下简称《也说...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六年八月,鲁迅继写了《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之后,又写了《荅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以下简称《荅》文),对“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和“国防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发表了系统的结论性的意见。这篇重要文章是评价三十年代两个口号的重要依据。但是,二十年来,鲁迅这篇文章的思想却一直被人们曲解着,特别是十多年来,“四人邦”为推行“文艺黑线专政”论,采取断章取义,无限上纲的卑劣手段,更加肆无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一生中,曾经多次从不同角度评论过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水浒》.他不仅对《水浒》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予以高度评价,而且对《水浒》中人物形象的缺点,也有过尖锐的批评.他对《水浒》批评的完整思想至今对我们分析评价《水浒》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评《水浒》评的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这段评语好在那里?好就好在鲁迅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对《水浒》进行了深刻的阶级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作为某一阶级的成员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并不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一九三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写的《谈金圣叹》一文中,对金圣叹“截去《水浒》的后小半”,非常不满,尖锐地指出了他腰斩《水浒》的反动阶级立场和恶劣作风,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咒骂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是“流寇”“盗贼”、对其疯狂围剿屠杀的反动本质及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压榨人民的滔天罪行,号召人民起来革命。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对于研究《水浒》这部反面教材很有益处。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首先指出了金圣叹的反动立场和恶劣文风。金圣叹,原名若采,后更名人瑞,字圣叹。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即公元1608年),死于清顺治十八年(即公元1661年),世居苏州憩桥巷。他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里,从  相似文献   

12.
鲁迅思想特征新论萧心一鲁迅在私下曾反复表白:他的内心深处有着不为人知的“黑暗”。在《两地书》中,鲁迅曾向许广平坦言:“我所说的话,常与所想的不同,至于何以如此,则我已在《呐喊》的序上说过:不愿将自己的思想,传染给别人。何以不愿,则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写旧体诗,鲁迅说过:“我平常并不做诗,只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鲁迅书信集》638页)只在《日记》上记了下来。鲁迅的旧体诗在《集外集》出版之前,极少先经发表。《鲁迅全集》十卷本注释本所注旧诗最初发表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七年《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四期发表了《关于<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思想》(以下简称《关于思想》)一文,对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以下简称《论缓行》)的思想性质,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颇有意义。有的分析很有见地,读后,深受启发。但文章的基本观点,似乎还有可议之处。这里试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对鲁迅散文诗《雪》,迄今为止,人们的分析大同小异,观点基本一致。冯雪峰同志在《论<野草>》一书中说: 这篇作品告诉我们,虽在冷酷的“冬天”,作者的心地中是存在着春天和光明的。李何林同志《鲁迅<野草>注解》中说: 作者虽处在冷酷的“冬天”,心中却存在着“春天”的理想。而且也有所象征,春天和冬天都不仅仅指着自然界。复旦大学、上海师大两校中文系合编的《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中说: 本篇通过对南方和北方飞雪的描写,表示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缅怀,对冷酷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开展对《小浒》的讨论和批判,本刊这期发表了鲁迅对《水浒》的一段评语,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指出:“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这个评语,完全正确。它指出了《水浒》的要害是“受招安”,即投降。原因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写了投降的全过程,歌颂了投降主义路线,使它可以用来作为一部有意义的反面教材。毛主席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水浒》是怎样对待梁山农民起义命革事业的奠基人晁盖和农民起义的叛徒宋江的呢?它极力歌颂宋江,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反修防修极为重大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展对于修正主义的批判”,是当前政治思想战线上的“重要任务”。正确评论《水浒》问题,正是适应当前这个重大任务而提出的。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水浒》这部书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和评价,指出了《水浒》宣扬“替天行道”的奴才哲学的反动本质:是宣扬投  相似文献   

18.
在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同时,反复领会毛主席最近关于评论《水浒》的重要指示,联系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我们对于反对投降派这个问题,体会尤为深切。毛主席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又说:“《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八人之外。”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水浒》的要害,这就是宣扬投降主义、反对农民革命,歌颂投降派、反对革命派。《水浒》中的晁盖是梁山起义军的奠基人,是个革命派;宋江则  相似文献   

19.
[说明]这里所说的“鲁迅致许广平书信中未发展的文字”,指的是《两地书》中鲁迅致许广平书信的原信中的许多未予发表的文字。《两地书》是根据另一种誊写稿(1932年写)排印的,这种誊写稿与原信中的文字多所不同——原信中有许多文字未录入《两地书》中,鲁迅在《两地书》中对原信作了大量的修改和添加。研究未录入《两地书》中的这许多文字,对我们研究鲁迅写这些信时(1925——1929年)的思想,了解  相似文献   

20.
《青海湖》1985年第8期《论鲁迅的创作生涯》(以下简称《生涯》)一文,将法国人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关于艺术家生平通常都分做两个部分(即第一个时期是真情实感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墨守成法与衰退的时期)的观点,以“无疑是正确的”而奉为万能模式加以应用。不幸的是,如同传闻中张献忠以横拉绳子之法“杀尽”蜀中秀士一样,《生涯》的作者用以区分“任何艺术家,即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