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是一个迷人的指向,有着近现代文人名士惬意且中意的闲逸生活.这里曾酝酿和升腾出中国近现代新城市文化的繁花似锦,曾缱绻和旖旎过多少你侬我侬的青岛故事,种种风物已经被打磨与历练为厚重的文化符号和清新的艺文地标.风过处,无论是过往的羁旅文人,还是当下与之邂逅的所有人等,都会对这里缺乏免疫—— 如此,当是青岛市市南区的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和八大关历史文化名街.三年前,八大关成功人选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相似文献   

2.
金钢 《学习与探索》2007,(3):204-206
迟子建的小说中包含着深厚的人文生命特征,这在当下商品经济涌动的社会环境中显得难能可贵。迟子建以其对自然生命的人文关怀,实现了对文学的历史功利性的反抗;对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的拒绝,表达了她对和谐自然的生命状态的回归,以及对自然神性的深深敬畏。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都对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做过一定程度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人们试图在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中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以实现二者的整合.由于人性有自觉追求人文与科学融通的倾向和要求,所以我们通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分子的对话、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这不仅为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在当代的发展奠定了深层次的理论基础,而且为解决当今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球问题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4.
当代行草书创作,"尚意"、"尚情"者众,形成主流态势,标志着当下行草书创作成就。李世俊即是当代行草书创作阵营中风格独特的中青年书法家。言其风格独特,基于如下理由。人文情怀:宁和淡泊。世俊兄的人文情怀、生命状态虽不敢言比肩宋、元、明、清文人士大夫,却也充盈着一种清丽之古风:温文尔雅,谦谦君子。试图在体验一种不执著的生活,享受放下的快乐、放下的智慧。世俊兄很懂得生活与艺术的智慧,对待生活,看重在挂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的人文生态是导引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根本之维。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性质包括数字化过程的人文选择性、数字化技术的人文性质。这种人文生态性质导致数字文化鸿沟的出现和人文生态圈的分层、数字不良文化价值观与恒常文化价值观的疏离和人们文化心理的失衡及新“文化病”的产生等一系列后果。因此,在中国数字文化发展过程中,要改善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必须把握构建人文生态的“辅人技术”、“人文社会”和“技术人文”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数字化人文理念、数字化的伦理和制度生态、数字化人文精神和网络语言的文化新语境四个维度构建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二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相志  魏伟 《学术交流》2006,(10):183-18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空间中纵横不同的两个维度。前者是以理智为主导的实证性文化,侧重理性思维;后者是以直觉为主导的非实证性文化,侧重感性思维。尽管客体差异及运作规律不同,致使主体思维方式与认识方法不同,但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整体中,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依靠科学技术诞生的物质成果越来越依赖于人文文化,人文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科学的社会建制体现了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科学文化的制度层面渗透了人文因子,并体现着人文文化的要求;科学精神不仅求真,而且求善,人文精神不仅求善,往往与求真密切相关。二者都致力于人类的文明进步和人自身的完善,因此,促进二者的统一,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江冰  曾广南 《探求》2011,(3):70-73
教育的实用性、市场化程度的愈加深,对人文教育便愈加呼唤。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国人文教育,应将地域文化纳入其中,这是中国人文科学乃至于个人所必须完成一种的转化。而广东的人文教育,也必须符合“独具”广东特色的性格,方才有为。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才是支撑和关键。以规章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建设,对于激励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支撑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术规范建设、科研管理观念、人才激励体制和学科研究理念等方面。完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可以从构建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加强学科规范性建设、重视应用性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开发和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来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制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陈俊  迟翔 《唐都学刊》2009,25(3):52-55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化的两种形态,它们的关系表现为“分立”与“融合”。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既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营造了“科技人性化”的文化氛围,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文化向度。这就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刘潇 《青岛画报》2011,(6):24-29
20世纪30年代,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洪深、老舍、王统照等文化名人都曾在青岛居住过,为年轻的青岛带来了浓厚的文人气息。那是一段风云际会的历史,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像风云一样,随着社会的动荡而聚散。但无论他们在青岛安居的时间长短,都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1.
12.
《青岛画报》2012,(2):78-79
康有为1923年-1927年在青岛度过了他的晚年.康先生对青岛情有独钟,他对青岛有段著名的评价: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署、可舟可车、中国第一.后来,青岛人自己总结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  相似文献   

13.
德国人对长久占据青岛、进而巩固和扩张其在东亚的权益充满着贪婪的欲望,在把青岛建成所谓"模范殖民地"的愿景驱动下,将青岛港的建设定位于"整个远东长长的海岸线上从赤道到极地最好的港口",1898年至1908年,共投入2930万马克用于青岛港口及其相关设施的建设,使青岛港一跃成为东亚著名的现代化海港.  相似文献   

14.
泡沫之夏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青岛这座年轻而开放的城市而言,异域风情无疑凝聚成城市的新坐标。在这里,自由与开放的热潮澎湃而来;在这里,百年欧韵与现代摩登的融合恰如其分;在这里,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气息完美交织。欧韵老城——红瓦绿树的爱恋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梁实秋先生早年写下的《忆青岛》给予了我们这座城市最大的赞美。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景和充满欧洲风情的  相似文献   

16.
贺中 《青岛画报》2012,(1):26-33
岁末年关来临,当我们在忙忙碌碌中不经意间抬头,每次都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站在海边,胶州湾跨海大桥气势如虹,青黄两地的双城生活更加便捷;在霓虹灯闪烁的下班路途中,青岛地铁的修建围挡格外醒目,四通八达的地铁生活让人心生向往,浮想联翩;在最美的秋季,落叶缤纷的八大关比以往都更加迷人……也许一个最字不能尽数青岛一年来的变化,谨以此文为青岛的这一年添加一枚记忆的注脚。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