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2008年12月30日,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东亚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中国法研究专家安守廉(William P.Alford)教授应邀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张冠梓的采访。以下是访谈记录。  相似文献   

2.
日前,当代著名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程泰宁先生建筑作品展在京举办。程泰宁无疑是中国建筑师的榜样之一。作为一位  相似文献   

3.
《创新》2012,6(2):F0002-F0002
李向平,湖南邵东人,1958年11月生。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研究员、  相似文献   

4.
主任检察官改革是主诉检察官改革的升华。检察官制度面临的行政化色彩浓厚、责任承担模糊、权力与责任不统一等问题进一步迫使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的深化。在对检察权进行"分权"时,"检察独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检察一体"进行突破,由此主任检察官改革获得了正当性。主任检察官的职能定位是通过主任检察官与检察长、部门行政负责人、普通检察官、书记员的互动体现的。相对于检察长,主任检察官更多地带有"检察独立"的追求;相对于普通检察官、书记员,主任检察官则更多地体现的是"检察一体"。如果改革中不彻底废除部门行政负责人制度的规定,则主任检察官改革也很可能回到"三级审批"的老路上。  相似文献   

5.
新古典主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创作生态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经建  罗四林 《浙江学刊》2005,11(6):115-120
新古典主义(文学)是学界近年来已开始引起关注的话题.本文首先确认新古典主义是一种在"现代性"语境中生成的创作思维理念和艺术审美倾向;继而在与启蒙现代性和伦理实用(中心)主义的比较中,从审美现代性和道德理想主义的层面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新古典主义创作进行艺术审美阐释和文化价值判断,力求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作为一种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新古典主义现象.  相似文献   

6.
《创新》2008,2(3)
<正>宋洪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5月6日在《中国发展观察》撰文认为,随着农业产值比重和农业就业比重的进一步下降,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包  相似文献   

7.
中印学者畅谈中印合作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尼赫鲁大学前校长、辛格总理经济顾问契特(G.K.Chadha)教授,应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之邀,于2005年10月13日至19日以学者身份访问深圳大学。14日晚,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郁龙余教授(以下简称郁)和契特教授(以下简称契)就中印文化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  相似文献   

8.
2004年12月1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青年学社主办的"关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张世峰副司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教授、校团  相似文献   

9.
名家名作     
《社会福利》2014,(4):F0002-F0002
邓大松 男,汉族,1949年10月出生,广西全州人 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经济学、保险学和社会保障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险学会学术委员、理事,  相似文献   

10.
《创新》2013,(6):F0002-F0002
许崇正,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政协江苏省委员会常委、江苏省省政府参事、江苏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江苏省工商联合会副主席、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1.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于2004年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现有专职研究员17人、兼职研究员5人。中心主任孙正聿,副主任孙利天、贺来,主任助理张盾,行政副主任朱文君;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研究员。  相似文献   

12.
张林杰 《学习与探索》2007,12(5):181-184
中国现代新诗是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外国诗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新诗创作的,而是经由翻译这一中介影响中国诗坛。诗歌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误读是其固有特点,以至不少诗人、学者从译诗难以保留原语诗歌情感、意蕴立场出发,坚信诗歌是无法翻译的。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翻译诗歌却大量出现于中国诗坛。因此,积极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地审视、研究那些大量存在的译诗,挖掘它们与中国新诗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源远流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哺育,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坛的壮丽景象,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现象不够重视,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期望能为中国现代新诗研究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新诗是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外国诗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新诗创作的,而是经由翻译这一中介影响中国诗坛。诗歌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误读是其固有特点,以至不少诗人、学者从译诗难以保留原语诗歌情感、意蕴立场出发,坚信诗歌是无法翻译的。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翻译诗歌却大量出现于中国诗坛。因此,积极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地审视、研究那些大量存在的译诗,挖掘它们与中国新诗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源远流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哺育,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坛的壮丽景象,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现象不够重视,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期望能为中国现代新诗研究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新诗是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外国诗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新诗创作的,而是经由翻译这一中介影响中国诗坛。诗歌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误读是其固有特点,以至不少诗人、学者从译诗难以保留原语诗歌情感、意蕴立场出发,坚信诗歌是无法翻译的。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翻译诗歌却大量出现于中国诗坛。因此,积极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地审视、研究那些大量存在的译诗,挖掘它们与中国新诗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源远流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哺育,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坛的壮丽景象,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现象不够重视,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期望能为中国现代新诗研究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5.
薛迎春 《太平洋学报》2011,(12):103-F0003
2011年12月28日,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海洋管理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太平洋学会会长张登义、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主任潘新春到会致辞,会议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常务副会长鹿守小主持。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0月26日,民政部召开中国福利彩票发行和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新闻通报会。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汪义达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民政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来柱主持。会上,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主任鲍学全发布了截至2011年10月23日中国福利彩票的发行情况;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王素英发布了1987~2010年中国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陆颖宣读了《民政部关于命名全国优秀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的通知》,对“全国县区福利机构建设项目”等106个全国优秀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进行了命名。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汪义达代表财政部对福利彩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7.
孙书磊 《求是学刊》2002,29(4):97-102
以曲为史的曲史观是中国古典史剧文人创作的中心话语。曲史观主要表现为借助史剧创作表演历史、补足历史和改编历史 ,而其改编历史与寓言观的任意对待历史有着显著的区别。曲史观中心话语地位的形成 ,与古代文人经历、社会学术思潮、戏剧与史著共同的功能、戏剧通俗性与文人借史化民愿望的结合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社会福利》2012,(1):63-63
2011年12月5日,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项目2011年工作总结暨2012年工作部署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项目所在五省十二县领导、项目官员、儿童福利主任等共6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19.
《唐都学刊》2007,23(4):F0002-F0002,F0003
贾俊侠(1963-),女,汉族,陕西扶风人,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史教研室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中国司马迁研究会、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西安历史地理学会、西安古都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20.
2011年9月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举行演讲会,邀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傅高义进行演讲。傅高义是美国社会学学者、著名日本问题和中国问题专家,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发表风靡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