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业明 《唐都学刊》2005,21(2):61-64
<孟子>"乐岁终身饱"、"乐岁终身苦"句颇难理解,历代注解<孟子>的学者对此多采取回避态度.在已有的解释中,以王夫之的解释为最具启发性.不妨试着将"乐岁终身饱"、"乐岁终身苦"句的"终"读为"众",则其意可分别解释为"乐岁则众得以身饱"、"乐岁众依然身受其苦",上下句文也就自然贯通了.  相似文献   

2.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他矢志不渝;"勤奋耕耘、为民服务",他追求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他就是江西省永丰县潭头乡光荣敬老院院长戴绵世。1988年,年仅36岁的戴绵世被组织上委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0月,新落成的山东美术馆新馆成功举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得到广泛赞誉。新馆建筑主体是以正方体为代表的"城"和以正方体变体为代表的"山"的巧妙融合。建筑顶层的天窗设计象征着"泉",将"泉城"济南的特色融入其中。山东美术馆以先进的功能设施、高雅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4.
崔燕  卢佳 《青岛画报》2015,(1):44-51
老旧的燃气管,换了;损毁的公共窗,修了;老楼的照明灯,亮了;社区的新活动,多了;小学生的午餐,有了;到街道去办事,顺了;政府"帮到家",暖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青岛市市南区全区上下吹响集结号,党员干部参加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党性"大考",凝聚了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正能量。市南区处处闪耀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火花,涌荡着为民务实清廉的热浪,回应着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郑大华 《浙江学刊》2006,1(4):116-124
近代以来中国存在着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胡适是这股思潮的"始作俑者"和代表人物,这大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事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反对用所谓西方"新文化"来全盘取代中国"旧文化",主张中西文化和中西哲学的结合;他也没有全盘性的反传统,他和传统的关系可以说是形离而神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他主张的是"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而不是"全盘西化",为此,那位真正主张"全盘西化"的陈序经始终不肯将他"马马虎虎收为同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之所以主张"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就其思想认识根源来看,首先,是他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的滋长;其次,是他对所谓文化之"惰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4):15-19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共领导人根据各自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变革任务,对科技价值问题展开了深入论述。从"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再到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是"国家强盛之基"和"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些论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科技价值观领域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7.
正平和、柔顺、不争,这是流沙河面对外部世界的姿态,他自称是庄子2300年后的门徒。骨子里,他保留着一个读书人的清明、孤傲。2019年11月23日,著名文化学者、诗人、作家流沙河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岁。"旧社会的最后一代人"按一度风行的主流话语,流沙河的人生在18岁那一年被分为两截。前半截属于"旧社会",后半截则颇为波折:上世纪50年代小露锋芒的青年诗人,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大右派";80年代的明星诗人、作家;今天的训诂学者,传统文化的推广者和辩护人。  相似文献   

8.
张亚斌 《唐都学刊》2005,21(6):54-58
具有"文化焦虑"艺术特征的"废都精神",包含这样四个文化结构层面一是在它"喧哗与骚动"式的"废都现象"背后,隐匿着废都文化人深刻的废球、废国、废都文化生态思想;二是在它"弑父与恋母"式的"废都情结"之中,淤积着废都文化人自残、自戕、自毁的文化心理倾向;三是在它"性欲与死亡"式的"废都意识"里边,对象着废都文化人自尊、自卑、无奈的文化突围动机;四是在它"幻想和毁灭"的"废都心态"之内,包含着废都文化人渴望成名、被爱和理性的文化回归欲望.  相似文献   

9.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罗伯特·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一书中,把"国家利益"概括为"财富"和"权力",这一概括既包含了政治利益,又包含了经济利益;既包含了物质利益,又包含了非物质利益;既包含了现实利益,也包含了长远利益。"财富"和"权力"互相补充:两者互为目的,又互为手段;相互渗透,又相互包含。罗伯特·基欧汉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国家利益具有自私性、自利性,决定了国家间不可避免存在着利益的纷争或冲突;另一方面,国家利益也具有利他性和互利性,决定了国家间存在着利益调和与合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脆弱性相互依赖"是"不对称相互依赖"关系的典型特征,然而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运用和解释却存在着分歧,如有的学者将"脆弱性相互依赖"与"依赖"等同起来;在"脆弱性相互依赖"与"权力"的作用等问题上也存在分歧。正确理解"脆弱性相互依赖"对于认识当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各国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因而各国之间存在着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这种"相互依赖"又是"脆弱"的,意味着双方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双方的获益和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平等的,这也决定了各国之间也存在着利益的矛盾和纠纷,甚至引起冲突的可能性。因此,如果过分夸大"相互依赖",则会认为"国家间利益矛盾和冲突已经过时了";如果过分夸大"脆弱性",则会认为世界仍然处于潜在的"战争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