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康有为《论语注》认为:“盖学道,贵中行之资,刚柔兼备;而任道,则非志高气上者不能,虽有小偏,终有大成。”明末清初,“中”只能是短暂的不稳定状态,狂者、狷者与“退懦”是三种人生范式。四僧是狂狷之士,而四王则近于“中行”,前者以“甚深之思”、“过情之怨”创作,“虽有小偏,终有大成”,后者以“中行之资”尽付于画,却“因”多而“革”少。  相似文献   

2.
韩述 《理论界》2022,(10):90-94
《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章,一般将“攻”释为“治”或“攻击”,但是这种解释与《论语》文义有矛盾。所以,前有范氏、戴望以义理解经,训“攻”为“专治”“执”,后有钱穆承范氏之学,训“攻”为“专攻”。训“攻”为“专治”“执”“专攻”,虽较训“攻”为“治”或“攻击”合理,但是加一“专”字解释,却缺乏训诂学根据。结合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功乎异端”与《诗经》中“敦弓既坚”“我车既攻”与《毛传郑笺》中“盬,不攻致也”“攻,坚”以及《荀子·议兵》中“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等证据,可证“攻”确实可以训“坚”,“坚”有“坚执”义,则《论语》此句可释为“坚执异端而不改变,这就有害了呀”。  相似文献   

3.
一南宋词人张孝祥门人谢尧仁在《张于湖先生集序》开首云:“文章有以天才胜,有以人力胜。”研治诗词、同样也有“以天才胜”与“以人力胜”者。“天才”与“人力”两者得兼者则最为理想、而缪钺先生正是一位两者得兼者。 缪先生在《治学琐言》一文中云:“我爱好古典文学出于天性。”  相似文献   

4.
一、墨子“尚贤”和老子的“不尚贤”墨子所主张的“尚贤”学说,应当不仅指当时贵族阶级内部的选贤举能,而且也是从下层的劳动人民中间选拔贤能之士。《墨子·尚贤上》说: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有众贤而已。所谓“贤良之士众”,是他认为不仅有一二个而已,还应该有众多的“贤良之士”,国家才能够安治。贤良之士的来源,《墨子·尚贤上》说: 是以国之富贵之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辞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所谓“国之富贵人”,当然是指贵族。他们退而私议:现在举贤的办法是“不辟(即‘避’字)贫贱”。可知被认为贤良的人中间是有下层贫贱之人。  相似文献   

5.
“劳心”与“劳力”的分工问题,是孟子在与农家许行的信徒陈相辩论时提出来的。农家陈相主张国君应该一面种地自食,一面治理国家,这就是所谓“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不同意陈相的这种主张,因而相互诘难,展开争论。孟子说:“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  相似文献   

6.
三达德指知、仁、勇,五达道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也称五伦。《中唐》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中庸》又说:“子曰:好字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相似文献   

7.
《诗·周南》历来有“正风”之称,《周南》的十一篇小序也是全诗各篇小序的纲领。然而,我们对它加以考察,则不难看出,《周南》的序之所以被奉为纲领,则因为它始终贯串着一条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的主线,这条主线便是出自《礼记·大学》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义。《礼记·大学》是这样主张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入,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为汉儒所辑,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在他晚年回顾毕生事业时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蹟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他所说的吾国固有的思想,范围当然很宽,但其主流应该是十九世纪后期仍占主导地位的儒学。在孙中山的自传中曾叙述他“幼读儒书,十二岁毕经业。”“十八岁时……再往夏岛,数月而回,自是停习英文,复治中国经史之学。”“于中学则独好三代两汉之文,……于人则仰中华之汤武暨美国之华盛顿焉。”他在香港学习时,“见校  相似文献   

9.
鲁迅留日时期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近代中国思想界曾经输入汇聚了西方各种思潮,无论是古希腊亚里斯多德、伊壁鸠鲁之流的学说,还是十九世纪末尼采的个人主义,一律被视为“吾家所寡有者”而佩上了“新思潮”的绶带。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在对于西方思潮的狂热的新鲜感里是否包藏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盲目的厌弃心理呢,梁启超明确描述道:“……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学者若生息于漆室之中,不知室外更何所有,忽穴一牖外窥,则粲然者皆昔所未睹也,还顾室中,则皆沈黑积秽。于是对外求索之欲日炽,对内厌弃之情日烈。”鲁迅留日时期也曾指出“尊新贱古”是当时的一种风气:“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学之语,则赤引以为愧,翻然思变,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同西方之术弗行,掊击旧物,惟恐不力,曰将以革前缪而图富强也。”“尊新贱古”之风影响所及,心醉西风者日多,对西学心生不满或不平者也大有人在。正是“尊新贱古”的风气从反面和侧面刺激了一部分人士“保存国粹”的决心和另一部分人士调和中学与西学之冲突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贯彻十四大精神,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解放思想换脑筋,真抓实干,加快改革步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换脑筋”换什么;政革改什么,怎么改;“换脑筋”与改革是什么关系对于此类问题有必要加以探讨,以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11.
浅析荀子的君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新山 《青海社会科学》2001,(6):118-121,110
在荀子看来 ,人类社会主要是由君子和小人这两类社会成员组成的。君子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在位的统治者 ;二是指有道德、守礼义者。他经常提及的君子主要是指第二种。荀子认为君子是礼义的源泉 :“天地者 ,生之始也 ;礼义者 ,治之始也 ;君子者 ,礼义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 ,君子理天地。君子者 ,天地之参也 ,万物之总也 ,民之父母也。无君子 ,则天地不理 ,礼义无统 ,上无君师 ,下无父子 ,夫是之谓至乱。”(《荀子·王制》,以下引此书 ,只注篇名 )。君子是法律的本原 :“法者 ,治之端也 ;君子者 ,法之原也。故有君子 ,则法虽省 ,足以遍矣 ;无君…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行地方行政体制中,乡(镇)作为基层政权其党委、政府、人大、纪检、人武五大班子俱全,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紧张等弊病。针对这种情况,目前一些地方开始推行“乡镇合并”“撤乡并镇”的改革。笔者深感在乡镇建制方面,有许多属于不同层次的(一般的和具体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在当前的改革中加以借鉴,这里择其要者略加阐述。一、乡镇一级行政建制有其历史合理性,不可能根本废除面对现行乡镇机构过于臃肿的弊病,有一种意见以中国古代县以下不设治的事实为依据,主张撤销乡镇一级行政。但这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古代的地…  相似文献   

13.
李匡夫  王巧林 《东岳论丛》2000,21(5):115-117
《吕氏春秋》一书的根本宗旨是一个“治”字。它全面吸收前人的社会治理思想 ,融汇贯通诸子百家的观点 ,形成了关于治国平天下的三个“理论群”。其一是治理总纲 ,主张“治天下之要 ,存乎除奸 ;除奸之要 ,存乎治官 ;治官之要 ,存乎治道” ,要治理者不纵欲、不妄作 ,顺应天地自然无为、公而无私之道 ,建立起稳定恒久的治理秩序。其二、其三分别是“治人”和“治物”理论 ,主张“治人先于治物 ,治物本于治人” ,无论管理士、农、工、商 ,千行百业 ,必先建立起对人管理的有效网络 ,进而再把“治物”目标纳入“治人”的网络中去。这些思想今天仍有明显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孟子的言论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恐怕是最著名的也是遭到批判最多的一句话了。建国以来,理论界对这句话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胡寄窗同志在他所著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中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一个绝对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很反动的结论。”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5.
<正> “劳心者治人,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是孟子的一段名言。对这段话的解释和评论,关系到对孟子的全面评价。下面试作分析,以就正于大家。一、“劳心者治人”是为驳斥农家反对社会分工的论点而提出来的。如果仅从这段话的字面上分析,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孟子鼓吹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对立,宣扬“治人者”对“治于人者”剥削压迫的合理性,是为统治阶级辩护的。但是,这种分析是片面  相似文献   

16.
雷信来 《学术探索》2010,(6):110-114
古往今来,许多研究者把南宋思想史上的著名学术公案——陈亮和朱熹之间的学术争端归结为“王霸义利”之辨,这固然是正确的,但论战双方在治史态度、治史方法和治史价值方面的重大歧异,则是二人争论的原点,亦是他们思想观点难以弥合的最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申不害的法治思想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祥民 《文史哲》2003,(2):33-37
言术的申不害首先是法治论者。他主张立法律之名“因”以为治。治者因法而治便可无事 ,“任法”便应“无为”。他的法治就是用法律的有为代替君王的有为 ,用法律的治代替君王的治。术与法治是相背离的 ,申不害之所以既倡法治 ,又多言术 ,是由君王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不一致造成的。法治与国家的利益相一致 ,而术服务于君王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原群上     
人有强弱。而后有盛衰。有盛衰而后有治乱。人群则强则盛则治。人不群则弱则衰则乱。是故三皇五帝之世。合天下为一大群焉。其在五霸。则以群群不群者也。自汉唐暨国朝。群人之业术各不同。然皆以有群而强而盛而治。以不群而衰而弱而乱。曰其间败群者何也。曰党也。何以有党。曰私是也。何以私。曰人之群也。必有人安其居卫其生。以优游和同相养相教也。私乎名。名轧名。私乎利。利轧利。名利轧。则养不相养。教不相教。甚者相争相夺。穷乎宇宙若不足以容。旷乎垓垠若不足以生也。人情拂戾。不能郁郁久居。则鸟兽散耳。遑曰群乎。曰然则何以克其私。曰道德仁义礼乐刑政。其精焉者也。最显最要者。莫如公。公则人慕其有而相通。人利其有而相让。  相似文献   

19.
清廉就是清白廉洁,它是指人的行为品行正派,清正无私,克己奉公,不贪污腐化奢侈浪费,不行贿受贿,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清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之一。   古语常说:“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行道则兴,背道则崩”;“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德不孤者其业昌”;《明史·曹端传》中说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生明,廉生威……”。这些千古流传的名言被历代清官奉为座右铭。   我们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20.
先秦法治主义和术治主义的比较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的政治文化思想中,法治主义和术治主义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两者本质意义的认识,现代以来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有本质区别,如梁启超先生曾说:“当时所谓法家者流中,尚有两派与法治主义极易相混而实大不同者,一日‘术治主义’,二日‘势治主义’。”“术盖为法家所最恶。”①持这种观点的人数较少,而且尚未作比较具体的分析工作。另一种观点影响较大,认为两者是统一的,“术”是对“法”的补充和强化,是法治主义历史发展的要求。笔者以为,从思想观点、思维要求和源流关系这些学理上看,两者有本质区别;在当前民主和法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