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郊 ,前不久又发现一座西夏时期的墓葬和墓亭遗址。该遗址位于距银川市城区 30余公里原西夏陵保护范围之外。墓中清理出 1 0个长约 2 5厘米的彩绘木俑 ,其中 7个完整无缺 ,文官俑 2个 ,武官俑 8个。此外 ,还有木鸡、鸽、牛等。这些木雕工艺品的出土 ,在西夏考古史上尚属首次。据分析 ,此墓主可能是先火葬后土葬的 ,这正与文献记载的当时葬俗相吻合。在墓旁的碑亭遗址中 ,考古人员发现残碑 1 40余块 ,碑文均为汉字 ,最大的残碑有 4个字 ,其中一块上有“张陟撰文”字样。据初步勘查 ,这座墓葬附近还有一些古墓和其他遗迹…  相似文献   

2.
<正> 一九八六年冬,考古工作者在大庸市清理一座西汉墓,发现了大量文物,其中有铜俑一件,为一跪式男俑,头戴编织帽,双耳长且宽,上身裸露,下身着裙,头和两肩各立一空心短圆柱,柱径约1厘米,左助佩长刀,佩戴挎右肩。铜俑通高15.6厘米。现根据该铜俑的  相似文献   

3.
正2002年8月,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他拉哈镇哈拉海城址出土印章一枚,为元代的"元押"。印章为黄铜质,通高(纽残)1.1厘米,重量8.28克。印面呈长方形,长2.7厘米,宽2厘米,厚0.2厘米,阳铸八思巴文。印背无款识,印纽呈梯形,顶部  相似文献   

4.
巴桑旺堆 《西藏研究》2006,(3):F0002-F0002,F0003
列山古墓葬群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列村,距金东乡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公里,距县城48公里,是西藏至今发现的气势宏大、保存较完好的最大古墓葬群。墓地分布在列山前沿一片较为平缓的坡地上,其墓葬群分布在东、西两区的坡地上,主要部分在东区,约160多座封土墓葬散落在一座座高坡上,依地势而建,背山临河,坐东朝西,或坐南朝北,自然有序,基本布局呈伞形状。其正面沟底是由南流北汇入雅鲁藏布江的金东河。东区还有房屋和祭祀场所的遗址以及一处石碑座。西区面积小,约有数十座封土墓葬。多数墓葬有被盗痕迹。列山墓葬基本形制有2种,即夯筑墓和封土墓,墓的形状以梯形居多,藏语形容其状为“博喀布”,意为“藏斗”倒扣状。其他形制有圆形、塔形等。根据墓葬封土堆面积的大小,墓葬可分为大、中、小3类。封土边长在40米以上、占地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约有10座;封土边长在40米以下、占地不足1000平方米的中型墓有90余座;封土边长在15米以上、占地150米以下的小型墓有80余座。墓葬封土最大者,其正面一侧的边长可达66米,封土高达15米,面积近3000平方米。这类封土墓葬前宽后窄,平面呈正梯形,两侧收分明显。封土边长最短者仅2-3米,封土高出地表仅几十厘米。墓葬构筑技术主要采用夹石、夹木夯筑方法,这种方法直至今天仍是藏式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如编号为M2的封土墓属分节夯筑,每节约90厘米,夯土上以石板作隔垫,共有9层石板隔垫(见封二图)。另外小型封土墓多为石土混合堆筑。从东区墓葬群的布局来看,依山而建的墓群中,大墓居高或位于显著位置,最大的几座墓依次坐落于山坡的高处,小墓排列在其前处和左右两侧,右边的小墓葬群临一大块南高北低、走势平缓的坡地。从列村方向顺着乡间小路往东南爬上此坡地,就能从远处看到规模壮观的墓葬群。  相似文献   

5.
我们认为,考古学事实使我们有理由推论,在欧亚大陆草原上,流动畜牧业在很古的时候就出现在印欧地区,正是在印欧地区,而不只是在印度伊朗地区。实际上,早在公元前3千年纪,在有穴墓、尤其是有地下墓的部落中,就发现了游牧生活方式的成分。这些部落身后留下了第一批古墓葬,它们正好对于后来的草原游牧民族来说,是如此具有代表性。在古穴墓中,发现了家畜的骨头和车辆的残迹。从公元前23世纪起,有地下墓的部落开始大规  相似文献   

6.
平安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青海道上的重要驿站,是我省首次发现画像砖的地方,其所雕图案内容淳朴、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精品。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模印、雕刻(或彩绘)图像的建筑用砖,古代主要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画像内容主要以表现现实生活、神话故事和风俗习惯等,题材非常广泛。画像砖大量用于墓壁装饰,源于战国末期出现的“雕墙”壁画艺术,是在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风气下,将壁画以画像砖的形式施于墓葬装饰的一种表现。平安汉代画像砖于1982年在窑房村被人称作凤凰山的地方修建革命公墓时发掘出土,砖长20厘米、宽17厘米…  相似文献   

7.
金代女真人火葬墓流行原因初探黄登民,李云凯,徐凤媛火葬,作为一种古老的葬俗,早在殷商至汉代的东北地区,就比较普遍地出现.在金代女真人墓葬中也有较多的发现。特别是海陵迁都以后,这种葬俗在女真人当中更为流行。如华滨金墓,①哈尔滨一曼街金墓②,榆树前排金墓...  相似文献   

8.
周宁 《中国民族》2023,(5):104-104
新疆博物馆历史展厅中,陈列着一件造型别致、色彩鲜艳的木器——唐代彩绘木亭模型。该木亭模型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501号墓,高20.8厘米、宽24.4厘米,为随葬冥具。它由基座、梁、木柱、斗拱、护栏等构件拼合而成,平面呈正方形,中间有八根圆柱支撑,下方有方形底座,四面均有栏杆,其中三面开门;柱头衔接亭顶部分较复杂.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出土文书是研究新疆乃至全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的法制文书对于了解唐朝法律制度在西域的贯彻落实情况具有重大意义。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532号墓出土的《唐律疏议·名例律》残卷长45厘米、宽29厘米,共有文字41行,为《唐律疏议》卷六《名例律》疏议中的一部分。其中的第9、第10、第29和第31行均钤有朱印,印文为“西州都督府之印”。  相似文献   

10.
张蕾 《中国民族》2023,(5):98-98
《弈棋仕女图》是唐代绢本设色画,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时已破碎。后来经过专家的精心修复,一幅贵妇弈棋、侍婢观棋、儿童嬉戏的工笔风俗画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幅画高63厘米、宽54.3厘米,画上对弈的共两人,其中左边人物缺失,右边一人着绯衣绿裙,虽绿色裙子部分残缺,但形象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11.
1991年3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电勘探基础工程处在南宁市邕江防洪堤进行钻探施工时,从20米深处的污泥中发现一枚宋代铜印。该铜印面长5.5厘米,宽5.1厘米,边高1.6厘米,直柄钮,通高4.5厘米,正面铸有篆体阳文“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十二字,除“兵”字受损外,铜印整体保存完好;背面右侧镌有“庆历七年”(1047年),左侧则镌“少府监铸”八字。宋代铜印在广西发现尚属首次,铸有“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及年号之印殊属珍贵。因此,该铜印的发现为研究宋代依智高起兵反宋前期广西的政治、军事机  相似文献   

12.
明玉珍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大夏政权建立者。然而大夏国历史短暂,有关明玉珍及大夏国的历史文物遗迹保存到今天相对不多。随着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尤其是明玉珍墓的发现,出土和发现了不少关于明夏遗迹,因此有必要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对明玉珍及大夏国文物遗迹进行梳理,以期对明玉珍及大夏国历史遗存有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人戴的冠帽、缀挂的铜铃、佩带的流苏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的萨满相似,可以确定其身份是契丹萨满。墓主人使用金质神帽,肩上有日月图案的金牌,衣服上有“天”、“朝”等文字,其通神活动与国家命运相关,可能是服务于皇室的大萨满。从萨满在氏族内部继承、墓内有珍贵器物随葬分析,墓主可能来自皇族。  相似文献   

14.
新疆回族驼运业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回族研究》2006,(3):21-30
伴随着自元代起始的徙居,地处丝绸之路孔道的新疆回族便开始了远距离经商贸易活动。作为集货物运输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商旅组织,回族驼运业随丝绸之路的兴衰而消长。到民国后,回族驼运业迅猛发展,在新疆驼运业中,规模最大,经营活动范围最广,资金最雄厚,社会影响最巨。本文依据田野调查资料及文献记载,对新疆回族驼运的组织与功能、通商路线与营运货物、驼运业兴起的原因及驼队的演变、新疆回族现在的经商运输情况等,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5.
明玉珍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大夏政权建立者.然而大夏国历史短暂,有关明玉珍及大夏国的历史文物遗迹保存到今天相对不多.随着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尤其是明玉珍墓的发现,出土和发现了不少关于明夏遗迹,因此有必要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对明玉珍及大夏国文物遗迹进行梳理,以期对明玉珍及大夏国历史遗存有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步辇图》属于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据传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创作,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作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了前来请婚的吐蕃使臣禄东赞觐见唐太宗的场景。从构图来看,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位男士依次站立,排列有序。吐蕃使臣禄东赞居中,身材瘦削,细长鼻、络腮胡,表情谦和,身著红地团窠立鸟联珠纹和立驼团纹饰圆领衣袍,系蹀躞腰带,拱手朝见唐太宗。在他前后分别是引礼官和翻译,  相似文献   

17.
杨锋 《中国民族》2023,(4):106-107
<正>发现于2009年7月的曲踏墓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城西郊象泉河南岸,可分为三个区,呈“品”字形分布。当时,筑路工人的推土机挖掘出2座深埋的洞室墓,清理时发现内置方形的箱式木棺、金面具及众多随葬品。2012年,在附近又发现了一座墓葬。2012-2018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曲塔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先后共发掘清理墓葬20余座,取得了重要发现。曲踏墓地的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洞室墓和方形石室墓,另有1处疑似瓮棺葬。大型洞室墓排列有序,方向一致,多墓室与单墓室并存。  相似文献   

18.
198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怀化新建高坎垄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批完整的文化遗物,有玉器、石器和陶器,具有典型的地方文化特点。其中,有一种陶碗(以下简称为“怀化碗”)很是特别,但其与现代使用的饭碗极为相似,属于首次发现。其特点是有凹圜底、矮圈足,口径在12.3—16.4厘米之间,高度在7.5—10厘米之间。至今考古学界还没有给它做民族文化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一去年冬,我区考古工作者在武鸣县马头乡元龙坡发掘了一处时约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葬群。其中编号为101的墓穴中出土了二枚铜针,其形制细小,分柄和锋两部分。柄作长方形,长2.2、宽0.6、厚0.1厘米;锋呈圆锥状,长0.5厘米,根部起节(图一)。铜针出土时侧置于墓底西南角,伴出物仅有八块夹砂陶片。这种质地较好,通体光滑,制作工艺颇为精巧的铜针,在我区先秦墓葬中尚属首见,因而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关于该铜针的功用,有的认为是缝衣  相似文献   

20.
我于1985年8月3日到广西西林县进行社会历史调究,在该县定安镇大院内厨房门口水沟上发现清朝嘉庆十八年二月立的《奉宪严禁积弊告示》碑。碑长120厘米,宽68厘米,厚11厘米。碑的内容主要反映当时桂西壮族地区士流赋税之争的情况,对研究清王朝与桂西壮族当时的土官及其后裔成员的矛盾与斗争,亦有参考价值。下为抄录的石碑全文及其对碑文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