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盘古神话的演变看岭南民族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盘瓠是苗族、瑶族、畲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图腾 ,这些民族普遍流传着盘瓠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在传承中不断发生变异 ,有的融进其他民族的文化 ,有的与本民族文化结合产生新的神话和传说 ,汉族文人在记录神话、传说时往往融入汉民族的文化内容 ,再流传出去 ,这些神话便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从神话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到岭南民族分化、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追问盘古——盘古神话来源问题研究之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盘古神话在先秦乃至秦汉时期的汉文古籍中均没有记载,直到三国时代才出现在徐整的《三五历纪》中。盘古神话源自何处?源自什么民族?这是近百年来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本文及以后将陆续发表的系列研究文章认为,盘古神话来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的两粤(广东、广西)地区,来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  相似文献   

3.
源于黄河上游地区的伏羲创制八卦、定阴阳、兴婚姻嫁娶之礼制、开渔猎畜牧之先、造书结绳记事的神话,源于我国北方的女娲补天、搏土造人的神话和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的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和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神话,本是三个起源地、始创民族和内容都不同的神话谱系。后来,随着盘古神话的北传,后人将盘古神话的内容移植或融入伏羲或女娲神话之中,形成次生形态且与其原初内容相矛盾的神话。盘古神话永远是中国的第一神话。  相似文献   

4.
盘古神话分为开天辟地、垂死化身、兄妹结婚再造人类三种类型。根据南朝任日方《述异记》关于"南海有盘古国","桂林有盘古词"的记载,以今来宾市为中心的华南两广地区是盘古神话最早流传的地区。徐整是三国时期吴国掌宗庙礼仪之官,为朝廷做沟通人神、编写纬书(即以神学和民间信仰附会儒家经义,编写成书,其中保存不少古代神话传说)之事,今两广地区属吴国范围,把华南珠江流域壮侗语民族创世神话编入纬书之中,是自然的事。壮侗语民族开天辟地、垂死化身、兄妹结婚再造人类创世神话可能就是盘古神话的主源。  相似文献   

5.
延续一百余年的盘古神话研究,可谓成果丰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因而也得出不同的结论.关于盘古神话的原产地、族属,学界一直有南方说、中原说、西北说以及外来说.盘古神话产生的时间是本土说与外来说之争的重要立论依据;南方说与中原说均充分运用古籍文献、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资料、口头传承与民俗传承进行多重论证,各持其说.在这些论争中牵涉了学界对盘古与盘瓠、盘古与伏羲关系的不同探究.反思盘古神话研究,我们从研究方法上得到很大启示.对于还没有终结的盘古文化研究,我们倡导打破各自为阵的僵局,进行学术对话.  相似文献   

6.
盘古神话在几千年流传中能适应不同时代民众的要求,成为经久不衰、生命常青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形态,盘古文化从各个侧面透露出来的、具有巨大认知价值的信息,引发后代的学者不断地进行研究与破译,而其千年传播和辐射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切入.从传播要素、传播特征、传播模式和传播启示等方面对盘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逐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瑶族"盘古神话"是南岭瑶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文化符号。历经了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与汉文献的"盘古神话"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瑶族"盘古神话"是与瑶族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的产物,在瑶族文化历史中具有多元的历史文化内涵,既是瑶族文化自觉选择的结果,也是他们生存性智慧的体现,还起到了凝聚族群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征引古文献,对三国人徐整《三五历纪》中的盘古神话作了比较深入的考释,显示出这则神话产生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关“开辟创世”和“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传说,分为南北两大系统:以中原的女娲、伏羲兄妹故事为代表的北方型神话系统和以珠江流域的盘古兄妹故事为代表的南方型神话系统。本文通过对《述异记》最早记载的“南海中有盘古国”“桂林有盘古祠”的历史分析和实地考察,阐明盘古神话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的“盘古国”,三国时传于吴楚间。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葛洪闻交趾出丹砂而求为广西勾漏令,后止于广东的罗浮山修道、炼丹、著书,在《枕中记·众仙记》中首先把盘古列入道教神谱,奉称“盘古真人”,尊为开天辟地“元始天王”,又称“三皇”、“五帝”“皆其后裔”,便把原秦汉文献所载北方远古神话无开天辟地之神给予填补,加以整合使之衔接,将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中华大地天帝尊神的世系,盘古神话也就随着道教渐渐在北方流传开来。而中原一带有关盘古神话故事表现为再生性和变异性的特征,充满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也正是导源于葛洪把珠江流域原生型的盘古神话加以整合使之道教化的混融性产物。  相似文献   

10.
刘薇 《民族论坛》2022,(1):68-74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在各种文化样式中有着多样的艺术表现。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往往会把多民族同源母题作为展现民族关系的创作元素。同源母题神话通过“同”与“异”的叙述,包含了各民族对“他族”的认可,也包含了对“自我”在多民族关系中的定位,同时强调各民族“和而不同”,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各民族关系,以及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活意愿,是建构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石。深入挖掘同源神话中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有利于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11.
广西来宾市盘古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伟大开端的一个不朽的像征。但我国先秦秦汉时期汉文古籍中没有盘古神话的记载 ,三国时代徐整《五运历年纪》中始有盘古神话。南朝任日方《述异记》记载 :“桂林有盘古祠”。 2 0 0 3年 9月来宾市文化调查组在调查中意外地发现古桂林郡 (县 )即今来宾市境内至今仍有盘古庙 ,人们仍在祭祀盘古 ,民间有盘古神话传说和歌谣等 ,并有以“盘古”命名的村庄等地名 ,“盘古”即壮语“磨刀石”“葫芦”的汉字记音 ,从而印证了早在 2 0世纪三十年代茅盾等著名学者提出的盘古神话源于华南的广西、广东少数民族地区 ,秦汉以后才渐渐北传的推断。考察研究证明 ,中国有自己的创造世界的神话 ,而且内涵丰富 ,源头清楚 ,脉络清晰 ,中华民族文化是由以汉族为主体的 5 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组成的 ,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Sparked by the recent reinvigoration of the long-running debate over the competing ideological merits of nationalism and cosmopolitanism by leading Western philosopher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argument as to how these two adversarial projects might be reconciled. In a review of both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 it is argued that neither paradigm is adequate in its own right, and that both contain potential dangers. However, both nationalism and cosmopolitanism entail important complementary aspects that are essential in bringing about a more stable and innocuous synthesis of the two projects.  相似文献   

13.
布洛陀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长期以来 ,壮族将布洛陀奉为创世神、始祖神和宗教神而备加崇拜。有关布洛陀的神话传说流传广泛 ,其中蕴含着丰厚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集中反映了壮族及其先民在与大自然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过程中的文化创造以及不断积累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14.
南朝任昉《述异记》中记述的"盘古国",应是岭南历史上越人建立的古国之一.往昔学者对任昉《述异记》中说的"盘古国",多是从"神话盘古国"的角度来研究,未有人从"历史盘古国"的角度来探讨.笔者经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以为,盘古国与苍梧国一样,是岭南越人建立的众多古国之一,是盘古国民众最早创造了盘古神话,其神话来源于他们生活经历的回忆."洪水遗民"是盘古神话的核心内容,是发生在最后冰川期洪水泛滥成灾的历史回放;神话中的"垂死化生"应是岭南越人"碎胎化生"、"吃人葬骨,灵魂再生"观念的反映.考古发现的"肢解葬",应是"吃人葬骨"之俗的具体表现.《述异记》中所指的盘古国不是苗瑶族所建,而是岭南的原住民族越人及其先民所建立.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30-40年代,顾颉刚先生开始研究禹神话的时候,认为这个神话出自中国古代南方民族,后来他改变看法,认为这个神话出自中国古代西方的民族。本文在此基础上利用南岛语言和闽方言研究禹神话,认为禹神话是远古时代百越民族的鱼类和爬行类动物图腾崇拜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五卷书》是印度统治论的一种,成书于6世纪前,它既是故事集又是格言集。《五卷书》对藏族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萨班借用《五卷书》里的故事,撰写了藏族格言之先河——《萨迦格言》。其后,西藏各大教派的文学人士仿效萨班创作了很多格言集。这些格言集中,也含有《五卷书》的故事基因。不止于此,在19世纪问世的《普贤上师言教》一书,亦援引了《五卷书》里的故事。可以说《五卷书》对藏族文学的影响不仅限于格言,对于其他创作亦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7.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igrants are living in a state of indefinite ‘transit’.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on interviews conducted in 2009 with 59 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 in Indonesia and describe how these individuals make a life despite their circumstances. While all participants were deeply affected by their position of uncertainty and insecurity, most sought to transcend these conditions and pursue significant life projects such as getting married, having children, becoming part of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working towards a better future. The current conceptualisation of transit as life in limbo does not wholly account for such permanent, life-changing experiences. We analyse the reasons why the use of the term ‘transit’ persists in international policy settings despite its incongruities, arguing that its ongoing political valence overrides its conceptual flaws.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lting pot” narrative in the United States. Despite being the subject of significant scholarly critique, this narrative continues to be a central myth and symbol of American national identity. Congressional debates show that it has been useful for legitimating immigration policy, while popular discourse frequently references melting pot symbolism. The melting pot narrative resonates with the public because it simultaneously embraces the American immigration experience and national unity. The article also highlights how this myth is constructed almost entirely around culture, overlooking larger structural disparities that exist between racial groups.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右江流域史前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特别是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右江流域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发现了较为丰富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陶器等遗物 ,其文化特点较为鲜明 ,文化序列较为清晰 ,在广西乃至中国和东南亚史前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驳正“莫氏线”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右江流域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史前文化起源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