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变化的,二者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更多表现为人受制于自然。  相似文献   

2.
卢庆芳 《科学咨询》2007,3(19):13-15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了"向自然开战"、"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又是它们的主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开始在人与自然新的实践互动基础上不断加深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邓小平逐渐形成了"加快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辩证统一的基本思路,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观点和论断.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促进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纵观这一思想变化过程,它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建立生态文明,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关系,树立人类整体利益观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后,为实现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而作出的共同选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定义及相互关系的剖析,求证它们同人与自然之间的渊源;以不同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回顾,检索科学技术对人类环境的影响;针对各种生态危机的警示,提出对发展观的反思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经历的不同模式,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一、学习“天人合一”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区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的是人要知天,顺应自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纵观中华传统文化,从先秦到明清,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对天人关系都有过不少论述。其中有代表的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苟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  相似文献   

7.
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定义及相互关系的剖析,求证它们同人与自然之间的渊源;以不同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回顾,检索科学技术对人类环境的影响;针对各种生态危机的警示,提出对发展观的反思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经历的不同模式,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筱陈 《领导文萃》2008,(22):148-149
适者生存。为了繁衍和生存。有些动物练就了超常的生存本领,表现出了很好的品质。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动物的生存本领和品质,不无益处。人类可以向动物学习的生存之道很多.这里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9.
从辩证唯物主义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自然界为保证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劳动是人与自然的进行物质变换的中介;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所改变;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就会遭受自然的报复。因此,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指出,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其自身规律,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摇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可能性,但资本主义制度对利润的直接追求从根本上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是实现生态平衡解决生态矛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当今世界日趋枯竭的资源,日益恶化的环境已经向世人发出了示警.人类必须深刻反思,认识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固.只有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近年来,常熟市围绕争当全省“两个率先”排头兵的目标,牢固确立富民优先、内外并举、城乡一体、亲近自然、诚信至上“五大理念”,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益最多、协调发展成效最好的时期。总结常熟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道路和实践经验,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始终坚持致富百姓为目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此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辉煌业绩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件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王茹 《管理世界》2023,(3):19-30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求,适时调整发展模式,推动人与自然关系走向更加和谐的新阶段。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战略地位实现历史性提升,制度和法治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大幅提升,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但仍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主要表现在自然基础性地位与认识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绿色发展要求与粗放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生态系统性与治理碎片化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公共性与主体参与不足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要求,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良性互动,牢牢抓住结构绿色优化这个牛鼻子,构建激励共容、多元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得到均衡和协调分配的社会。和谐社会体现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特征可归结为两方面: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的本质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这其中也包含着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是不管怎么样,都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的。本文通过观察人类历史各个阶段生产力发展情况来分析与之相对应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即人的二重性。自然属性是指人生命本能的需要和反映。如吃饭、穿衣、睡觉、自卫等等。社会属性是指人为了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需要而生存发展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定关系。人的社会属性是由人的社会化演变而形成的。所谓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一个自然人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哲学家崇尚“天人合一”理论,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的自然环境是人类逐渐构建起来的。人可以利用它、改造它,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它、征服它、主宰它,但人类永远也不能完全控制、征服和主宰它。因而自然界的价值是其它一切价值的母体。这种母体的质量如何,从根本上规定着所有其它一切价值的质量。因此,人类要最好地获取价值,就不能不保护自然界价值的纯洁性和优质性。  相似文献   

19.
《咨询与决策》2004,(4):16-19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是人类发展经验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20.
刘宁 《决策探索》2010,(6):79-80
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水资源问题,审视人类的治水历程,引导社会的;台水实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是加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