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论语》理想人格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研究<论语>文本可以发现,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而是"君子"."君子",既是孔子<论语>言说的主体,也是孔子<论语>的理想人格追求.而"君子"作为一种区别于"圣人"人格的理想人格类型,主要相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知识分子人格问题的提出,既与知识分子阶层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崛起有关,又与对其作为社会和谐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的充分显现有关.君子人格的理想构建,既基于对"礼"的合理性与"仁"的主体性的价值认同,又是对通过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使知识分子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对"礼"的自觉维护的一种预期.立足于现实性生活实践,完成对君子人格的模式设计和对知识分子的现实人格的价值提升,既是孔子<论语>思想的基本点和着力点,也是其所以能够引领儒家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前进方向的深层原因.科学地继承孔子人格理论的合理内核,发扬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崇高追求,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表达之一,其中蕴含着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与中庸之道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种孔子君子人格的实现可以概括为三个途径,通过博学修养君子人格、通过躬行练就君子人格、通过自省完善君子人格。孔子君子人格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立与实现、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要积极运用孔子君子人格的思想理论,加强这一思想的时代性阐释与实践性转化。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君子”人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为宗旨。君子一直是人们区分人的道德品行好坏的标准,君子是人们追求达到的理想人格目标,小人是人们所鄙弃的无德行者。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大致说来,应该有10种: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孔子及先秦儒家汲汲于"君子小人"之辨,目的在于扬善抑恶,塑造仁德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赵滕 《理论界》2012,(1):125-128
孔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史上重要的大师。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奉为圭臬,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努力紧密结合孔子的思想,从孔子的普遍人格的假设入手,以普遍人格通过力行仁与礼的教化实践过程升华为君子人格的进程重新架构理解孔子的君子学说,并进一步阐释君子人格的力行内涵,希望能够对于深入理解孔子仁学思想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即道德充实、人格伟大、情操完美的人。而孔子却是一个具有真率性情的人。这看上去并非完全符合他或者儒家的理性标准,或者说,孔子的人格并非"完美"。他常常于恭谨、温和、慈爱之外,流露出其率真的秉性和生动的表情。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的君子仁德,反而更让我们感觉到孔子的真实和可爱。孔子的这种率直人格是其率真个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其君子人格的自然流露,它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及原儒的君子人格观包括修身、处世到治国这三方面的内容。总体来看,君子人格观是进步的,但不可避免有时代的局限性。在孔子及原儒眼中,君子人格理想主义色彩浓烈。  相似文献   

7.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是一种道德力量的人格。君子人格的道德意蕴:在义利关系上,君子"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体现了"义以为上"的道德情怀;在人际关系上,君子坚持"和为贵",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美德;在人生态度上,君子崇尚自强不息精神,保持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在道德品质上,君子奉行"忠恕"之道,实现"仁"德;在道德实践上,君子恪守中庸之道,追求德行的完美;在道德境界上,君子注重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君子人格的现实价值:有利于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人们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君子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对儒家君子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君子最早是指“有身份地位之人”;春秋末期,孔子为其注入了道德性的内涵;战国中期,孟子拓展深化了孔子君子思想的道德性维度;战国末期,荀子在发展孔孟君子思想的道德性内涵的同时,更着力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维度。如果说孔孟主要彰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道德性之维的话,那么,荀子则主要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之维,他在推崇德政君子的同时,强调礼法君子对于社会治理的作用。荀子对儒家君子思想道德性维度的重视以及对政治性维度的凸显,对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今人的修身养德、建功立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孔子君子人格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李承贵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理想人格追求,但任何一个时代的理想人格在相当意义上可视为此前各时代理想人格普遍价值的积累,特别是塑造理想人格的精神资源,历史从来就是我们的起点。君子,是文化之圣孔子设计的理想人格;但君子人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略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及其人格修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君子及其人格修养,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孔子把君子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载体,并赋予其丰富的人格内涵。孔子认为君子应当以道为理想目标,以仁为内在精神,以义为基本原则,以礼为外在规范,从而形成一种人格典范的统一体。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孟与宋代理学家人格理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利 《文史哲》2003,(2):38-41
孔孟追求君子人格理想。宋代理学家多体现出追求成圣的人格理想。从君子到圣人 ,既体现了宋代理学家对于孔孟人格理想的继承与发展 ,又体现了宋代理学家人格理想的时代烙印。孔孟与宋代理学家实现人格理想的途径有外王与内圣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具体而集中地阐述了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式来看,《论语》所阐述的圣王人格和君子人格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前者是该学说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范,后者则是做人的一般准则。科学地继承《论语》中理想人格理论的合理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学术对《论语》的研究主要从哲学、伦理学等角度入手,如果从社会心理学这一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论语》中丰富的社会角色期待的思想,比如,道德期待优先是孔子角色期待思想的一个特点,仁是其道德期待的核心,仁的具体展开就呈现为各种具体的角色期待。各种具体角色的行为是儒家的“外王”一面,儒家对“内圣”方面的期待,则体现在成就理想的君子人格上。  相似文献   

14.
张兵 《齐鲁学刊》2012,(5):9-14
对《诗》的整理与编排,可谓孔子《诗》审美学说的具体实践,透过这一活动可窥探其关于《诗》的美学思想。《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传世典籍所载孔子阐述《诗》的学说以及出土文献上博简《孔子诗论》,为研究孔子《诗》审美思想提供了直接史料。孔子的《诗》审美主要表现为重视诗歌内容、形式的中和之美、尽善尽美与人格形态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5.
胡敬君 《云梦学刊》2005,26(3):42-45
在道德衰微的时代,屈原和孔子都没被时俗所染,而是凭“道”自任自重,本着求真求善的人生态度,以修身为要务,坚持理想,追求崇高,虽罹患而百折不挠,身处逆境而不改初衷。孔子热心救世,但生性豁达,有非常的柔性和韧性,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中游刃有余;屈原执着爱国,耿介中正,矢志不渝,独自背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艰难行进。孔子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经典性的精神意象,屈原则以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为中国民族特色的理想人格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16.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兼有人的内在情志和外在规范;智是人所特有的理性认知和道德选择能力。在孔子思想的概念群中,智是唯一能与仁平行对举的德目,仁与智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是儒家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必要构成。在孔子的人道关怀中,智而仁是成人的基本进路,仁且智则是成圣的逻辑旨归。  相似文献   

17.
":儒"在孔子之前原是亡国的遗民,柔弱的文士,虽为寄食者,却又有倨傲的个性和遗风,是为人相礼和丧葬的"小人儒",其经济地位虽卑微,但特殊的职业却又令其自感神圣和崇高。由"小人儒"到"君子儒"的跃升,不仅归功于孔子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儒行",更在于其遵循"天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行迹和高山仰止的人格操守。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根本标志和重大转向。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心性修养学说及其传统渊源于孔子对"君子儒"的型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