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震建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初探》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任务是科学地解释人性。那么,作者是怎样科学地解释马克思的人性论呢?作者在《初探》中对人性的解释,我把它归纳为四类。一,“人性是追求自由的”,“思想上渴望自由、行动上追求自由,就成了人的根本特性”,“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上跟随社会关系的变迁而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的种种具体特性,都是由‘追求自由’这一根本特性而生发出来的”。作者把“追求自由”作为人性的唯一的全部内容。二,“人之所以成为人,正在于他有追求自由的特性”。根据作者的解释,人不是由劳动创  相似文献   

2.
对于有没有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问题,在国内外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用阶级论代替了人性论,一切援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片言只语企图恢复人性论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我以为,马克思主义并不一般地否定人性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只是反对把人性论当成历史科学的基础,排斥一切以人性论为依据来解释历史动因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只在这种意义上对人性论加以批判的。对于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指导来研究人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留着余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其人性论的立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包括九个方面的辩证法 ,即一般的人性和现实的人性、社会的人性和具体的人性、功利的人性和伦理的人性、利己的人性和利群的人性、竞争的人性和合作的人性、“恶”的人性和“善”的人性、抽象的人性和具体的人性、稳定的人性和变动的人性、个体本位的人性和类本位的人性。只有弄清这几方面的辩证法 ,才能把握人性问题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研究变化了的和变化着的世界和中国的实际。  相似文献   

4.
几百年来,“人性论”、“人道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鼓吹自已代表“全民”的遮羞布,理应受到必要的批判。但是,在“人性”和“人道”的问题上,并不是只有资产阶级的一家之言,更不是所谓马克思主义不讲人道,不谈人性。其实,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真正科学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只不过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罢了。从历史上看,关于探索人的本质是什么的人性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早已众说纷纭。我国先秦时期的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孟子的学生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告子》上)。汉代的董仲舒提出“性三品”,把人性分为三类,即不教而能善的“圣人之性”,虽教也难为善而只能为恶的“斗筲之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每一个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应负起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特性,决定了它必然要求理论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它的基本原理也必须不断地以人类社会的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来充实和丰富其内容。作者认为,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研究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巨大影响,把社会主义建设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更好地结合起来;应当维护马克思关于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设想中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在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新的社会在必须经历的一些过渡阶段中,如果不能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的发展,不能享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其中首先包括现代生产力,那么社会主义就不能走向成熟;应当总结本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特别是失败的经验,在建设的领域内,摆脱妨碍人们实事求是的种种思想桎梏,开创新局面。文章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学说在中国条件下的巨大发展。我们还要通过实践,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弄清至今尚未弄清的许多具体规律,正确认识世界,懂得世界与中国的相互关系,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  相似文献   

6.
<正>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两种生产”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概念作了科学的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概念全面揭示了生产现象的实质内容,论证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动力和规律.认真学习恩格斯“两种生产”的理论,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贯彻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历史的车轮又向前滚动了半个世纪。沧海桑田,而它光辉永存。《讲话》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当时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艺实践的丰富,某些论述需要重新认识,但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它所总结的科学规律、基本精神,仍然具有指导意  相似文献   

8.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是一篇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如果说《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成为哲学家的标志,而《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则是毛泽东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明确中国要走自己的路的标志。毛泽东坚持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作了全面阐述,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两类不同矛盾学说,为马克思主义增加了新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简称《正处》)的光辉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标志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理论一次新的飞跃。虽然这篇著作带有难以避免的不足和疏漏,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但它已达到了产生它的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大大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无愧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丰碑。《正处》发表至今已有40周年了。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现在,很有必…  相似文献   

10.
<正> 今年是毛泽东的《矛盾论》问世50周年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30周年。本文仅对其中关于矛盾同一性原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客观条件、形式、地位和作用作一初步的考察。 一 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同一性的条件发生了变化 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这个规律因不同的条件而又有不同的表现。就其在社会领域而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对抗阶级之间的阶  相似文献   

11.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二十年前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部划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在这部光辉著作中,毛主席运用对立统一这个宇宙的根本规律,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  相似文献   

12.
<正> 人性问题,这个多年来被划定不可逾越的“禁地”,终经被冲破了。但是,究竟什么是人性,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自己的人性理论?如果有,它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区别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应探讨清楚。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认识,就教于同志们。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看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马克思在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在阐述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进而导致人的异化的现象时,揭露了资产阶级残酷压榨和剥削工人阶级的反人性的罪恶。在《哲学的贫困》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阶级的人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人性美”这种审美观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在阶级社会中,除阶级性之外,是否还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人性。有的同志一谈到阶级社会中人性的共同性,就“谈虎色变”,怕被人说成是搞资产阶级人性论。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必要的顾虑。在我看来,资产阶级人性论有两个特征:一是只承认人的自然属性,而不承认人性的根本点是人的社会性,二是把资产阶级的特殊的阶级性冒充为各个阶级共有的人性。我们同资产阶级人性论,当然要划清界限。不过,采取简单化的办法,根本否认阶级杜会中有人性的共同性,那也是不符合实际的。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个观点:人性就是阶级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说,这是毛泽东同志讲的。毛泽东同志果真是这样讲的吗?让我们来查对和研究一下原文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一八四四年撰写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的著作,已经完成了对黑格尔的“异化”概念的改造,从社会的生产关系来剖析“异化劳动”,创立了崭新的劳动异化论。它通过对人性的形成、异化和复归的历史演变趋势的研究,得出了共产主义是“最无愧于人、最适合于人性”的、人性复归的理想社会的光辉命题。人性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结。对于彻底的社会科学来说,马克思曾指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的本身。”因此,以揭示人本身的秘奥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应是我们用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5.
发表于《晋阳学刊》1983年第三期的《简论社会主义人性规律》一文(以下简称《简论》),对于人性作了新的探讨和解释,并且联系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实际,提出了按照“社会主义人性规律”办事的议题,试图为加速四化建设提供某种理论依据,这种动机应当说是好的。但是文中的基本观点却明显带有人本主义倾向,而其表现形式又具有某种代表性,笔者觉得很有进行讨论之必要。本着百家争鸣之原则,本文仅就其中两点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不妥之处敬请作者及其他同志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6.
实行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一场重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家庭作为集体经济的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不仅经济职能得到了扩大和增强,其他职能和家庭的内部关系,以及家庭与外部的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一我国农村实现了合作化之后还要不要扩大和增强家庭的经济职能,发挥家庭在发展社会主义农业中的作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马克思主义关于家庭的几个基本观点: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这一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  相似文献   

17.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从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命题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理解到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它的基本功能。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也必然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演进。历史上许多语言的分化,统一和转换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指出:“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汪征鲁教授的《论江泽民的历史观》 (发表于《东南学术》 2 0 0 1年第 4期 ) ,是一篇有相当理论深度、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有较强现实针对性的文章。第一 ,文章较全面地分析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同时 ,又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一个时期以来 ,唯物史观受到了各种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 ,江泽民旗帜鲜明地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世界…  相似文献   

19.
蒋大椿先生的《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从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问题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关于超越唯物史观的问题等四个方面 ,论述了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这些观点存在逻辑矛盾。其实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并不是某一历史事件的具体规律 ,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它从各个方面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发生发展和历史面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还包括着它的社会文明观。社会文明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根本观点的贯彻。所谓社会文明观,就是对社会文明的本质和历史作用,社会文明的结构、社会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根本看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文明观,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