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美学发展,出现了文革后美学的复苏、美学热及美学的大发展、文化研究的兴起和美学低潮,以及从世纪之交开始的美学的复兴这样几个阶段.文革后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是美学复苏和意识形态领域里思想解放的先声.由此出现的美学热,以及相应的研究热和翻译热,对中国学术话语的转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研究的兴起,冲击了美学,出现了美学的低潮,这是美学话语转换的重要契机.从世纪之交开始的美学复兴,以与国际学术界直接同步对话为特点,中国美学从此直接加入到世界美学的创造和发展之中,从而成为国际美学大家庭真正的一员.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学研究目前正处于低谷期,这当然有其外在的原因,但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来自美学研究的内部。回顾20世纪中国美学所走过的道路,不难看出有三个高峰:一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了一大批美学著作,和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美学大师;二是40年代末至50年代,出现了空前的美学大讨论热潮;三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美学新观念新方法席卷全国,涌现了一大批美学新秀。但是,即使在这三大美学高潮中,仍可以看出中国美学的先天不足和根本缺陷。首先,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学始终没有出现具有世界影响的、独创的、站在学科最前沿的美学思想。第一次高潮追随西方,第  相似文献   

3.
李占伟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1):171-176,219
康德美学在中国已经经历了上百年历史,然而真正摆脱政治束缚,以较为自由、平和、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它却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回顾这30年,康德美学在中国的研究及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可以看做是康德美学研究的恢复与重建期,90年代是康德美学研究的反复与繁荣期,而新世纪以来则是康德美学研究的细化与反思期。  相似文献   

4.
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1,自引:0,他引:81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 2 0多年来 ,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一直没有中断过。总起来看 ,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自 1 979年到 1 983年 ,是清除错误认识 ,明确中国一定要走城市化道路的阶段。第二阶段 ,从 1 984年到 1 993年 ,是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产生、展开与深入的阶段 ,其间提出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问题 ,在城市化理论研究上做了许多拓展。第三个阶段是从1 990年代中期至今 ,这一阶段对于城市化重要性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 ,尤其是在城市化理论研究上开始了全方位的探索 ,有了新的特点。一、城市…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美学5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美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后至“文革”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通过美学大讨论形成了四派学说,为以后的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进入第二阶段,这是中国美学的收获季节,美学队伍空前壮大,美学领域不断拓宽,美学理论也有了创造性的突破:由原来的“老四派”发展为自由说、和谐说、生命说等“新三派”,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未来的21世纪,应该是中国美学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它将负载着东方文化的古老传统,以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李旭 《江西社会科学》2004,(10):253-255
在进入21世纪的钟声响起和接下来的两三年里,出版了几本相当好的美学著作。它们是:张法的《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彭锋的《美学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朱立元主编的《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毛宣国的《美学新探》(岳麓书社2002年版)。四本书有几个共同点:第一,都是作为21世纪高等学校教材而出版的;第二,基本上摆脱了上个世纪50-60年代美学讨论所形成的几种思想模式,吸取各种思想资源,运用新的思想方法,作出了新的理论探索;第三,作者都是80年代以后毕业的硕士和博士,属于美学界跨世纪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7.
中国原本是“一穷二白”的国家 ,如何认识经济发展的内容 ,大力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内容的探讨经历了三个阶段 :建国之初到上世纪 70年代中期是第一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2 0世纪 80年代末是第二个阶段 ;2 0世纪 90年代初到现在是第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 ,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发展内容的认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史作为一门大学课程,建立于本世纪之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最早的由中国人自撰的《文学史》就是大学的讲义,只是后来才渐渐发展成为一种学术论著的类型。 如今在本世纪之末,回顾中国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演变和进步,可以看到它演进的四个阶段。大致上,从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中,为第一阶段,或称草创期。本文将要论述的,就是这个阶段产生的几部重要的文学史著作。从二十年代中至四十年代末,为第二阶段,此期中有大量的文学史著作出现,品种和形式都比前一阶段有了很大发展,这是中国文学史的初步成长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三阶段。文学史课程和著作在此期中变动最为剧烈,无论就内容还是就形式而言,都呈现出未定的态势,故暂且称之为变动期。八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民经济由原先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与转型,文化和学术则呈前所未有的自由争鸣和多元互补状态,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探索期。 草创——初长——变动——探索,这就是我对本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所历途程的认识和概括。一百年时间已经不短,在这百年之中,中国文学史的编著和研究固然取得许多成绩,但距离它的成熟,应该说还相当遥远。  相似文献   

9.
美学研究在中国是颇为特别的。西方国家虽然设有美学学科,但研究的人不多,也从未“热”过。中国研究美学的人不算少,而且在中国文化界曾出现过两次“美学热”。一次是五六十年代,围绕美的本质展开论战,形成四大学派:一次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至80年代中期,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的论战。80年代中期后,“美学热”降温了,以后虽也有一些应用美学的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也出了几部著作,但美学原理方面没见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的审美探索中,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在新中国的美学研究中,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指出,除了人们所说的想象、形象思维这些美的认识形式外,审美认识尚有四种形式:第一,审美的理解。包括审美客体借以显现的符号形式的语义理解、对审美客体的符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渗透、意会性的认识三个方面;第二,审美解释。解释就是审美主体从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对审美客体的符号作出说明;第三,审美认知评价。认识的本质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而当认识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反映时,便形成认知评价;第四,审美再认与模式识别。当过去曾引起我们审美愉悦的事物再次出现时,我们便会随即将其再认、识别出来,并唤起往昔体验过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1.
自然美是美学的一个经典范畴与基础课题。自20世纪初与美学学科一起由西方传入中国起,自然美问题便与百余年的中国现代美学史结伴而行,甚至成为备受关注的学术热点。20世纪以来中国的自然美问题研究大致经历了20世纪前半叶的起步阶段、50-60年代的本质论阶段、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的实践论阶段和新世纪以来的生态论阶段四个时期。尽管自然美在国内美学研究中是一个相当受重视的美学论题,也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一是对自然美概念缺乏合乎逻辑的界定,从而影响了整个自然美问题研究的学理严密性,二是针对自然美范畴本身的观念史、问题史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多,三是关于自然美的一般理论性研究问题意识不强,一门研究自然审美活动的美学分支学科——自然美学之建立尚待时日。  相似文献   

12.
章辉 《学术研究》2003,(11):130-13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讨论实现了从输入西方美学思想到创立中国美学理论的转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美学体系的初步尝试,奠定了中国关学发展的范式;给美学以马克思主义新实践的哲学基础,反对了机械唯物主义和各种唯心主义美学观,并与西方各种美学本体论相区别。讨论形成了四派基本观点,是思想解放、学术争鸣的一个范例,对20世纪80年代的学术发展有很大影响;厘清了美学对象和研究方法,涌现了大量的学术人才,为80年代的美学复兴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50年的思想解放大体出现了四次高潮。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突破了苏联模式,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三次以199Z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第四次以中共十五大召开为标志,明确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历史经验表明,时代发展必然导致观念更新,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迈向21世纪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4.
自1978年以来,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工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如果说,1978—1984年和1985—1990年这两个阶段科技与经济结合工作的重心在于解决认识、体制和路线方针上的问题的话,那么,以1991年4月全国第四次科协大会为转折点,第三个发展阶段的重心就在于在全社会强化科技意识,从而推进科技与经济的全面结合。  相似文献   

15.
袁红梅 《天府新论》2007,(2):141-146
意识流小说流行于20世纪20至40年代的英美法等国家,它所体现的文学观念、叙述方式、艺术技巧等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时期,意识流作为西方现代文学派别和思想的一种被介绍到中国,并成为最早被接纳的对象之一。意识流在新时期的传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意识流主要是作为一种小说流派和艺术技巧被介绍的,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第二个阶段从1985年到1989年,这个阶段出现了大量介绍意识流的文章,人们开始了更为客观全面的介绍和分析;1989年之后到90年代中期可以看作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对于意识流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通过对三个阶段的梳理,不难看出在意识流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有意或无意地突出了意识流在对社会批判和认识价值方面的意义,并且尽量从和现实主义相一致的地方说起,从与当时的文学观念相吻合的内容开始;同时,意识流的传播者还运用了剥离内容和形式的阐释“策略”,突出了意识流小说审美和艺术技巧层面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殖民主义理论于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引进中国。在经过了最初阶段的情绪化反应后, 对这一理论的评介和认识在1994 年以后逐步深入, 在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误读和在具体运用中脱离中国实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百年来中国美学的思想既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又大量吸收了西方美学和西方文化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学科发展为视角,梳理反思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四个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学启蒙及其学科创建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的中国现代美学奠基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讨论为特征的美学争鸣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反思与发展并存期。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必须改变跟在西方现代美学后面跑的被动局面,才能建构起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独特解释力的中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李丕显的《寻美探幽——美学初鸣集》(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年11月版)是作者近20年美学研究艰辛跋涉的一次检阅和总结。全书共分三编:上编侧重于审美对象,审美意识以及美学研究整体等的哲学探讨,侧重于从哲学角度推究一些重要美学课题,包括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某些存有争议或误读的问题和亟待深入研讨的问题等等。中编是对国内美学学派、美学观点的评述,重点虽在实践观点美学体系和朱光潜美学思想,论析中实际上已经涉及各个主要学派和多类重要观点,另外还有对新人新作的点评赏析。下编侧重于艺术问题的讨论,主要有艺术创造、形象思维、艺…  相似文献   

19.
横看成岭侧成峰─—当代美学四派理论视角的考察韩德民(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造就了客观派、客观社会派、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四个不同的学术思想体系。四派相互驳难辩,延续了几十年,事实上框定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构架,形成了美学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国当代美学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5月6日至9日在河南焦作市举行。这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美学界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家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大好时机,也对当代美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围绕着如何顺应改革开放大潮,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体系,使美学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建设和经济腾飞服务,是美学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此,与会学者集中讨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当代美学大转型与突破口。近年来,我国美学界已形成一个共识:进入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正面临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转型态势。所谓转型,就是从美学的传统形态向美学的当代形态的转型。蒋丕坤(中国人民大学美学所所长、教授)认为,“转型”是一个学科概念,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严格说来,到现在为止的我国美学还是传统形态的美学。纵观40年中国当代美学史,80年代是一个辉煌阶段。80年代未到90年代初是现代形态的美学向当代形态的美学的转型期。90年代将会走向成熟,将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新的学派,建立起新的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