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通过分析霍桑作品《教长的黑色面纱》,以及霍桑的"黑色浪漫"主义,揭示"黑色面纱"背后的主题思想、写作风格、象征意义,以及霍桑"黑色浪漫"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空间关系的叙事构成是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越界叙事则是类型电影充满活力的内在机制。在类型的套路中,追求一种差异化的表现,是好莱坞电影能够始终保持良性循环状态的重要特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向使跨类型的越界叙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尝试和运用,反类型的越界手法和多元化的模式混搭,显示出好莱坞电影在叙事空间的建构和布局上的叙事转向。尤其是好莱坞类型电影建立在全球视野上的越界意识,使类型电影呈现出向后类型电影过渡的市场策略和文化动向,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类型电影的当代发展所必然产生的共振现象。  相似文献   

4.
人类旅游需求多样性及其演进趋势,使得黑色旅游在中国同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从红色旅游与黑色旅游的内涵出发,分析二者的共同点与差异性,并结合国内红色旅游与黑色旅游的研究发展现状,在深化红色旅游认识的同时引起人们对黑色旅游的关注和研究。以使人们加深对它的认识,从而使学术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指引旅游实践,根据旅游市场需求设计出适销对路的黑色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其对人们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媒介与科技问题在整个电影理论研究中都变得十分凸显,导致其一直处于研究转变之中,这种转变也体现在类型电影研究上。电影理论家托马斯·埃尔塞瑟发表了三篇论文集中研究心智游戏电影,将它看作与媒介和科技密切相关的新类型电影。埃尔塞瑟的心智游戏电影研究,既充分考虑到媒介与科技作为新的强势话语对类型电影研究的影响,从而积极寻找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也坚持将西方类型电影的经典研究思路作为其研究底色。媒介与科技成为强势话语也是21世纪以来很多人文学科研究面临的现状,尤其是目前关于元宇宙的讨论更是将这种趋势推向了高潮。人文学界普遍的研究倾向是进一步强调和夸大媒介与科技话语的威力。埃尔塞瑟心智游戏电影研究所选择的这种新旧结合的研究思路能够给当前在媒介与科技影响下的其他人文学科研究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电影"为人生",是中国早期影坛一个重要思潮。"长城派"认为"戏剧(影戏)就是人生的缩影",主张摄制"问题剧"以"移风易俗,针砭社会";"神州派"认为电影是"宣传文化之利器,阐启民智之良剂",注重电影与人的精神情感的关系而追求"于陶情怡性之中,收潜移默化之效";洪深和欧阳予倩认为"影戏为传播文明之利器",强调"艺术家对恶劣之生活,既负有攻击改善之责";以及他们强调影片摄制必须剧本善、宗旨正、描写真实,强调银幕艺术"惟美最能动人",强调电影是综合艺术、"摄影是影片唯一的生命"等等,对于电影"为人生"和如何"为人生"都有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7.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形态,在与观众、社会和地理的互动中呈现出多重的电影地理意义.观众在不同的观影空间中获得了不同的实体空间感,也得到了各种虚拟空间感.现代电影以先进的传播科技为地理再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为表现和建构聚落景观的最为真实和相对完美的载体,使得电影中的政治地理、道德地理与性别地理等想象的空间与真实的物理景观同样迷人.电影对地理和空间的艺术性呈现,引导人们创造了真实的"地理奇观".同时,它通过打破受众原有的时空限制和思维定势,常能建构起独特的社会景观和心理景观.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焦作煤炭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演变,论述了焦作由煤炭城市发展成综合性工业城市,以及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历史演变过程,探索出一条可资借鉴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经济成功转型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香港“黑道”电影是香港电影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作为商业类型电影而存在的香港“黑道”电影,在更大的意义上,并不是社会现实的简单反映,而是艺术家们对自己的社会理念和想像所进行的隐喻性表达。从20世纪80年代的“英雄片”,到90年代的“卧底片”,再到新世纪初的“交叉卧底片”——《无间道》系列以及更晚近的《黑社会》系列,香港“黑道”电影完成了由“盗亦有盗”到“春秋无义战”的基本转型,并经由传统中的“情义”到现实中的“利益”追求,诉说着“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与困惑。但不可否认的是,香港“黑道”电影与现实社会之间在某种意义上的同构关系,为香港“黑道”电影的阐释与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及现实思考的深度。在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香港电影中的“黑道”,其实并不是以一种完全负面意义的形象出现在香港类型电影中的。1980年代的“英雄片”作为最早得以表现黑道生活的现代电影类型而广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成功地将古装武侠片里的“侠义”精神巧妙地移植到对黑道生活的想像性表述之中。在中国传统的武侠文化中,“侠以武犯禁”包含着复杂的价值建构机制。江湖道义、社会准则和法制伦理构成的复杂的认同与反叛的交织,形成弥补官方价值体系缺陷的一种另类价值认同体制,与官方伦理共同参与了中国人价值体系的建构。当然,这一经典类型呈现的比较外在的价值取向在今天的香港“黑道”电影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盗亦有道”的独特价值认同方式和“正义战胜邪恶”的简单区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已经被没有明显价值判断的“春秋无义战”所代替。但我们当然不能愚蠢地把它看作是简单的“礼崩乐坏”,而应当向更深刻的人性思考寻求答案。无论人们是否清醒地意识到,这类影片在香港已经开始走出回归后经济文化的低谷,在港片越来越以大陆市场作为预期目标的今天,其出现决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10.
杨其媛 《山西老年》2013,(12):36-36
高尔星在著名的散文涛《海燕》里写道:“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很多读者对其中“黑色的闪电”不太理解,因为闪电一般都伴有耀眼的光芒,不发光的闪电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有黑色的闪电。  相似文献   

11.
干涉战争是冷战结束之后的新事物,它以人道主义和反恐为名,实施对他国的武装干预。干涉战争电影是对这一战争的反映,不同于一般战争电影之处在于,这些电影所表现的战争往往不具有宏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和大获全胜的结局,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往往伴随着不幸和无奈,士兵在战争中表现出人性的扭曲、堕落等等。在意识形态上,这些电影尽管不再延续冷战时期两个阵营对峙的逻辑,但是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却强烈地呈现其中。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业在世纪末低潮和改革阵痛中艰难而又快速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电影观念发生了剧烈的蜕变与革新。在某种意义上说,电影发展史也就是电影观念变革的历史。在电影观念的变革中,电影的美学形态、叙事形态、美学观念等也同时发生重要的变化。立足于中国电影工业观念、艺术观念、文化价值观念等几个重要方面,梳理总结这些观念变革的来龙去脉及其与好莱坞影响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探求中国电影在电影观念剧烈变革和多元并存背景下产业发展与文化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拓展中国西部电影的研究视域,运用电影类型学、电影文化学、比较电影等研究方法,梳理中国西部电影类型化的探索历程,提出“新西部电影”类型片的创建构想和发展策略.结论认为:当前,西部电影人理应自觉承袭传统西部电影对于个体命运、人与自然关系等主题的开掘,进一步彰显西部电影的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在类型片探索领域独辟蹊径,不断创新,以期在新世纪华语电影整合汇流的新格局中,实现中国西部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华语大片与中国电影工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大陆华语电影,尤其是华语大片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中国电影工业的结构不合理分不开。而中国电影工业的结构不合理,则与中国电影人对中国电影工业的认识,以及决定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乃至产业化政策分不开。因此,从电影工业角度重新梳理、阐释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摆在当今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的一个极其迫切的课题。通过从新中国电影事业体制与电影工业布局、新时期与中国电影工业、电影机制改革与中国电影工业、电影产业化推进与中国电影工业的变化、华语大片与中国电影工业、中国特色电影产业化与中国电影工业等方面梳理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变化,可以总结相关历史经验,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类型电影与类型批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在传统电影批评还是现代电影批评的领域,类型批评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批评方法之一。它的研究对象类型电影的产生是大工业生产和艺术审美合力的产物;类型电影的本质内涵是模式化,它的创新是在模式基础上的破格;类型批评的历史和类型电影的创作并不同步,在经历了现代批评理论的洗礼后,类型批评呈现出综合化的跨学科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6.
作为艺术观赏的一部分,影视剧的观赏在社会美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影视剧的观赏过程中,虚拟性消解了欣赏者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感,欣赏者融入到对象中。影视剧通过它的情感化效应作用于观赏者。因此,我们的影视剧创作应该是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受众获得心灵的震撼和净化,在审美愉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感染和向上的力量。影视剧观赏可以成为社会性美育最为便捷、也最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政府将电影看作是“通俗教育”的重要形式,对它的管理是硬性和严厉的,更多的是从文化防犯、控制等硬性措施上对它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反映出近代中国电影发展长期处于一种不理想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18.
邵氏黄梅调电影艺术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电影工业理念下的邵氏黄梅调电影,尝试了走现代性格的戏曲电影之途,为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转换作了有益的实验。邵氏黄梅调电影的艺术特征首先反映在银幕结构上是以主唱段分割的唱段式结构;第二是它的通俗流传,因为其黄梅曲调好听易唱;第三是它的写实风格,体现在写实时空与写实动作造型两方面。虽然邵氏黄梅调电影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戏曲”,但邵氏黄梅调电影自身的艺术“空间”,却给了我们“创新”的可能,它都显示了人们对艺术概念的重新思考——一种建筑在电影基础上的,以大众的市场思考为主的“以戏就影”的黄梅调电影。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互动性/消解性、自由/霸权等元素的分析,文章提出网络的发展非但不会给民族电影带来福 音,反而在技术与商业的支持下有可能成为它的终结者的论断。  相似文献   

20.
影视动画是视听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声音在艺术表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古以来,人们通过声音相互警示、组织活动、交流信息、娱乐、示爱等。通过声音,能够追述到宗教、音乐、语言、武器、医药、建筑和心理学的发展。文章主要从声音设计的三个要素,即语言要素、音乐要素和音效音响要素方面来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