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封禅文体,且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但至今鲜有学人对此进行探讨。本文主要研究封禅文体的演变轨迹,发现封禅文体最初泛指内容涉及封禅的文章,与其他文体有所交叉。唐以后则演变为封禅或符命,从属于诏、表、奏、启等文体。有学者认为唐以前的封禅文已形成范式,笔者经过细读作品,发现唐代文士通过学习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最终才建立起封禅文的范式。唐代封禅文在遵守范式之外,又有所新变。 相似文献
3.
尧舜禅让的传说,数千年聚讼不一。它在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史上影响很大。墨家的尚贤说和儒家的德治思想,曾以此为例展开阐证。魏晋至隋唐的禅让之风,也都以此托古篡夺。古史中的尧舜禅让传说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学界某些人认为的部落联盟制下的“军事民主制”。它是中国古代民族、部落融合过程中,多元文化发展不平衡性在酋权向王权演变中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在五帝时代已流行权位世袭的情况下,证明发生了中国特色的“禅让式民主”,即以尧舜等首领个人意志主导下的“四岳”议政、选举。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王权、君权专制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礼仪不仅凝聚了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文理念和思维方式,而且也具有维护统治秩序和等级阶层的本质功能.武则天代李唐而建立武周政权,就是通过迁都改元变制、立武氏宗庙、建明堂、铸九鼎、造肖神以及封禅典礼等一系列礼仪制度的变更活动,来完成"革唐之命"和"奉天承运"的政治步骤和程序的.同时,武则天嵩山封禅更有其深层结构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5.
楚简《唐虞之道》与古代禅让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是早期儒家集中阐述其“禅让”观的一篇专论。从伴随该篇佚文出土的相关资料、文中内证、春秋战国时局和学术思想的变迁综合考察 ,可推知其成书年代应在战国前期。传世文献中 ,《尚书·尧典》之后 ,诸家说“禅让” ,以墨、孟、荀相对较集中 ,其余多以零碎记录散见于一些篇章。而儒家在孟子以前关于“禅让”说的系统观点 ,全然不详 ,《唐虞之道》的出土 ,填补了这一空白 ,具有重要的学术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禅让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度 ,也是唯一的一种有详细记录的 4- 5千年前的非常成熟的民主政治制度。但从周代以后 ,人们对这些记录作了错误的读解 ,导致对历史的误解。《虞夏书》是记录这一制度的文献 ,据此 ,整个禅让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提名认定和考核、执政、称帝。“庸”为做执政 ,帝为终身制 ,舜寿 83- 84岁 ,“禅”为联邦万国为新人登庸举行的大祭大典 ,从阴历正月初一开始 ,此为春节原本的起源。启夏废除民主制度建立专制制度是不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广泛产生的结果 ,它导致大量奴隶产生和由暴力活动形成的王朝更迭的历史现象 ,但中国不存在“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容成氏》、《唐虞之道》与战国时期禅让学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与上博简《容成氏》的异同,可以窥见战国时期禅让学说发展的不同脉络及其复杂性。二者所表现的“尚贤”观念以及“让”的观念并不相同,因此其思想内涵也不相同。它们对禅让的论述,似乎没有引起战国中晚期思想家的过多关注,甚至可以推测它们所阐述的内容,战国后期诸子并未及见。 相似文献
8.
封禅文是劝导、宣扬帝王封禅或在封禅大典期间歌颂帝王功德的文章,以颂德为主,多属韵文,文风庄严,主要赞美当朝君主的功绩,宣扬当朝政权的神圣性、正统性.先唐碑刻式封禅文文风质朴,运笔简约;奏议式封禅文则以当代帝王的功业为依托,在写实的基础上歌功颂德,逐渐远离了赋体,体现了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早期儒家禅让学说以传贤反对传子,固然有其反对世袭的意义,不过自身也有诸多理论困难。孟子通过对政治权力授权逻辑的反思,指出天子能够以天下与人这一早期儒家禅让学说的理论前提违背了基本的政治授权逻辑,从而重构出天子荐人于天、天与之、民与之这样综合三者的天子权位授予主体。其中,天是虚悬的至高主体,民是实质的授权主体。由此孟子构想了摄政、三年之丧、避让、民众讴歌等天子权位授予程序,重新解释了尧舜相继为王的正当性。孟子的重构,仍然继承了早期儒家禅让学说中尊贤尚德的精神,并通过精心的程序设计,肯定除了代表天意的民意广泛认同以外,任何个体的权、位授予或自主宣告都不具有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11.
尧舜禅让故事与中原社会政治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传说中的尧舜禅让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从历史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资料分析 ,似乎尧舜禹所代表的三个集团原本都拥有较强的独立性。而尧舜禅让则是社会集团规模扩大和更高一级政权形成过程中的特定历史事件 ,且是在周邻文化崛起以及气候变迁给中原居民造成极大生存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 ,其中平等式联盟是其发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秦汉帝王功成封禅泰山,成为王朝正统、天下一统与盛世太平的标志,为后世帝王封禅创建了可资遵循的“古典”模式。魏明帝朝“遵古封禅”之议,时在天下三分;孙皓采纳群臣封禅之议,遣使“封禅国山”,时在吴晋对峙;晋武帝朝“古典封禅东岳”之议,时在天下一统。“天下未一”则拒绝封禅,正是大一统思想在分裂割据时代的独特作用方式。魏晋时期的“古典”封禅之议,体现了君臣对“功成封禅”“封禅以告太平”的古典模式的认知与理解,彰显了“古典”封禅所承载的大一统思想对魏晋君臣的影响与塑造,其实质是对秦汉大一统思想的认同与继承。在天下分合的三国西晋历史进程中,大一统思想通过魏晋君臣“古典”封禅的政治言行得以维系、传承与强化,从而对该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尚书》中,“德”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虽一再被确认,但实际上“功”才是核心要素。面对族群生存的现实,上古政治人物需凭借功绩确立政治权威,通过积累功勋巩固自身地位,也由于功的此消彼长,君臣彼此制衡,权力处于动态平衡中。在此格局中,权力的传递,禅让的实现,更多的是博弈、妥协、政治理性的结果。随着文明的发展,功的重要性虽不曾改变,但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反思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德在政治中的话语力量渐趋增强。最终,经由儒家传承和升华,崇德重德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乃至中国文化的一种稳定气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周春秋时期讲究“礼让” ,贵族间多温文尔雅相互谦让 ,孔子也就主张“礼让”为国。可见“礼让”是其社会风气的典型反映之一。战国时期虽然礼让之风消失 ,但是在尚贤思潮影响下 ,“禅让”之说却一度兴盛 ,禅让成为一项重要的美德懿行 ,甚至还出现了燕王哙让位于子之的事情 ,然而禅让之说毕竟与君主专制制度不相容 ,所以随着燕国禅让之事的失败 ,禅让理论也就顿失风光。周代“让”的社会观念的变迁 ,集中表现于从西周春秋时期的礼让到战国时期禅让理论的兴衰变化。社会观念的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由贵族政治向君主集权政治的过渡 相似文献
15.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主张实行禅让制度,系统论证了禅让制度的实质、历史依据、理论依据以及实施办法.在三代以前古史传说时代,禅让曾是真实的历史事实.战国中期出现的禅让思潮,有其具体的社会背景.战国中期以后的历史上,禅让没有成为现实.但它代表人类的一种崇高理想,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唐虞之道>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篇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16.
禅让制度是我国尧舜时代部落联盟民主选举制度.本文从母系时代婚姻制度出发,探究尧舜时代禅让制度的本质.结论是:从帝喾到尧舜时代,中国还处于母系社会阶段.在当时部落联盟中,高辛部落占据主导地位.高辛部落的女首领是部落联盟的女皇,免、舜等因被女皇选作女婿而登上帝位.从浅层意义上说,禅让制度是部落联盟民主选举制度,从深层意义上说,禅让制度是母系时代高辛部落女皇择婿制度. 相似文献
17.
清代长白山封禅是满族贵族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产物.这个外文化特质一经接受,就对满族的国家意识、故土观念、宗教观念以及其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唐开元礼》封禅仪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封禅活动是中国封建帝王在五岳祭祀天地的国家典礼 ,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旅行仪式。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史料的缺乏 ,对封禅活动的研讨显得困难重重。文章以《大唐开元礼》为素材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和象征理论 ,从封禅过程、空间象征、礼器象征和参与者角色转换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认为封禅活动对加强皇权、政体运作、延续文化、景区开发等都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秦代国祚甚短,但秦始皇的巡狩封禅行为是史书大书特书的内容。巡狩,谓天子视察诸侯疆土的行为。《孟子·梁惠王下》云"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巡狩,又作"巡守"。封禅,谓天子到泰山祭祀天地的行为。《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言,至泰山上祭天之行为就是"封",到泰山下小山祭地之行为就是"禅"。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的巡狩封禅前所未有,其宗教意义尚有余义可发,笔者特不揣浅陋而为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