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的开头,古人称为“凤头”,即好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娇小美丽,引人注目。这就告诉了我们,文章的开头,是何等的重要。然而,“万事开头难”。好多同学在习作时往往被文章的开头难住,有的冥想苦想无从下笔,有的七改八改耽误时间。究竟怎样才能写好“凤头”呢?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开头方法:  相似文献   

2.
由于独特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云南少数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尊崇母系、敬重女性的传统与观念。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夫妇"叙事在情节设置、细节安排以及人物塑造诸方面都有一个尊重女性主体人格权利的女性视角,主要表现为彰显婚姻缔结过程中女子的主体意愿、展现婚姻生活中男女双方的人格对等,描画出一系列充溢着人格魅力的女性形象等。此种女性倾向与标榜男尊女卑的汉文化迥然有别,揭示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  相似文献   

3.
“垮掉一代”禅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垮掉一代"借助东方哲学尤其是禅宗思索改革社会的良方。从习禅、写禅、化禅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看到禅宗在"垮掉一代"中的全面渗透。"垮掉一代"身体力行地进行禅宗实践,如打坐、沉思、去寺院研习禅经、开设禅堂,甚至担任禅寺住持,不仅将禅理应用于日常生活,而且以禅入诗,在诗歌中大量使用禅典,将禅宗思想融入诗歌创作,提倡强调直觉的具有禅宗美学特质的自发式写作。虽然"垮掉一代"深受禅宗思想影响,但并非生搬硬套,而是深深打上了美国本土烙印,形成独具美国特色的"垮掉禅"。  相似文献   

4.
正人物名片:陈盈盈,温州市洞头区人,1984年10月生,2002年12月入伍,2004年12月退伍。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现任连长。上世纪70年代,以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为原型改编的电影《海霞》吸引了亿万观众,"海霞精神"也就此烙印在一代代人心中。今年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建连60周年。60年薪火相传、60年砥砺前行,在一代一代"海霞"的努力下,"海霞精神"在东海之滨绵延不断。女子民兵连连长陈盈盈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将"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让"海霞"这面旗帜高高飘扬。  相似文献   

5.
"中间代"诗人在命名之前,曾长期处于诗坛边缘,并被有意地漠视和忽略。作为夹缝中的一代,他们在成长时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精神的裂变,童年、少年的"文革往事"、1980年代文学的启蒙,以及1990年代后商业化浪潮的侵蚀,无不在他们的诗中打上鲜明的烙印,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精神履历。  相似文献   

6.
从三个方面突破传统对"浮士德精神"的解读:一是"欲望升华说",浮士德奋斗的一生是从"肉体欲望"升华为"精神欲望"的过程,他始终坚持了两种"欲望"的融合,彰显了完整的"欲望精神";二是"基督精神升华说",《浮士德》思想本身超越了基督教神学传统的框架,由上帝的"他救"走向人类的"自救",现出人类对自我力量的认同与信心,彰显了内蕴着的"超越精神";三是"人性升华说",浮士德在追求人性"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凝聚了"自由精神"。最后,探析"浮士德精神"的意义所在,即"揭示了人类永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企业领导人“换代”,总是在不断发生。交出权杖的教父式企业家,应该如果对待新锐?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对东北殖民统治时期 ,“关东州”的女子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作为日本殖民地教育样板的“关东州”女子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表现为女子初等教育的平等性 ,中高等教育的不均等性 ,职业教育的不均衡性。这既是日本本土近代重视文化教育传统在新拓殖民地的一种延伸 ,同时也有其直接的目的 ,即把女子培养成为殖民统治所需要的贤妻良母。由于殖民教育体系的双轨制 ,大多数中国人女子被排斥于学校教育之外。“关东州”的女子教育是为殖民统治服务的  相似文献   

9.
"垮掉一代"深受道家文化影响,表现在其绝对自由的"至乐"观、无所束缚的"逍遥游"以及其无为之为、无言之言等方面。道家文化对"垮掉一代"的影响,因时空语境不同而呈现不同表征,但透过现象看本质,道家思想在这一代人生活创作中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0.
考察"空"、"宇"、"天"等与传统中国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汉字在先秦时期的造字本义和语义演变以及先秦两汉关于"天"及"天下"的观念建构,可以发现,先秦两汉空间观的发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具象实践到抽象理论再到权力表征的发展转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秩序逐渐被纳入空间认知中,空间秩序、空间关系逐渐成为权力的表征,尤其自秦汉始,权力的空间化不仅体现为帝制中国的疆域扩张,亦表现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空间秩序,并深刻影响了艺术创作尤其是传统文学、绘画艺术的基本内容、表现方式乃至审美批评。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新诗的两种"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诗具有两种"传统":其一是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其二是新诗自身的传统。一方面,新诗从情感、趣味到语言形态等全方位地与古典诗歌建立着联系,另一方面,新诗从坚实凝固的"传统"中突围而出,建立起自己新的艺术形态。新诗在创作主体、文本、形式等方面均已获得自由、独立的形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后半叶,西方哲学中发生了"语言的转向"之后的"第二次革命".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导致了当代西方哲学的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首先,哲学的视野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理论转向了实践;其次,对哲学传统的态度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从激烈的反叛变为回归传统;再次,重新定位了哲学的性质,使哲学从科学转变为学科.  相似文献   

13.
屯堡人礼俗活动的高度象征化、深度混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使得日常生活本身成为神圣进行自我表证的一个路径。当作为一种神显形式的礼仪实践被泛化为一种礼俗生活之时,神圣已非人们日常生活的"在外者",而是内化于其中。礼仪实践的泛化,使得神圣的仪式活动与世俗的日常生活的二分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理解这种弥散于生活之中的神圣感,能让人类学的研究在经验上和观念上对从宗教话语体系中衍生出的"神圣论"加以适当修正,从而获得其更为深刻的解释力度。  相似文献   

14.
宣扬“脱亚入欧”和“大亚细亚主义”的日本殖民者曾将其殖民扩张美化为“文明的义战”,宣称日本的统治将使台湾民众“从地狱来到乐园”,当前某些人也不断鼓吹日本带给台湾“现代化”的论调。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撕破这一谎言:法律苛严和贪赃枉法令台湾民众饱受欺凌;殖民经济导致台湾农民破产;“皇民化运动”则难以更改台湾人民固守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关于现代性的讨论中,“五四”现代性方案受到多种责难。人们指责“五四”把传统与现代性对立起来,对传统资源完全漠视和否弃。其实,在“五四”前期,新文化人之所以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正是基于作为现代性前提的“进步”观念。到“五四”后期,新文化人已对现代性方案作出修改。他们改变全面反传统的思路,主张在综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再造文明”,其中包含着对中国传统资源的珍视和肯定;同时实际致力于传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尽力为现代性建构寻求传统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中晚唐诗歌中存在着大量以"断肠"为主题的诗歌.中晚唐诗中"断肠"一词的意蕴具有多种层次,诗人们在离别、相思、贬谪等题材中运用"断肠"一词营造出不同的审美意境,在寄托生命情怀的同时,也深刻映照了中晚唐文人的悲剧性审美体验."断肠"诗的审美意蕴,是在中晚唐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诗学传统的承继性和诗人个体心理机制的合力共同形...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服饰文化具有明显的殖民主义特征。著名学者萨依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引入后,中国学界开始对本民族文化所处状态进行反思。"国服"概念的提出正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服饰文化学者们对中国服饰文化所处状态反思的结果。中国服饰文化必须对丢失的传统进行重拾、修复和重建,以此为中国从服装大国走向服装强国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8.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费孝通教授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在他的早期著作《乡土中国》中把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归纳为“差序格局”,并与西方社会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这一理论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试图进一步分析传统的中国社会与西方现代社会之间在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差异,讨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与宗教基础,结合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来分析传统中国的观念在今天是否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观念与行为。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一个现代的公民国家和法治社会,必须对中国的思想传统进行深刻地剖析和反思。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很值得国人重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初以来,在涉及到各国家和地区人们共同体的权利关系问题的讨论中,首先在国际性文件里出现了"indigenous peoples"这一概念,并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同时,伴随着先住民运动在世界各地的风起云涌以及世界各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indigenous peoples"的内涵与外延也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然而,由于英文的"indigenous peoples"在汉语中并无直接对应词汇,再加上学术传统的差异等各种原因,造成中西方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上产生歧义,进而影响到所涉及对象的基本权利以及相互关系的构建。因此,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厘清国际法语境中"indigenous peoples"在中西方文化中内涵与外延的异同,有助于多民族国家各人们共同体权利的维护以及和谐关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从"文"、"象"的空间性看中国古代的"诗画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与画的关系在中西美学史上都是一个倍受注目的问题 ,但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中西传统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在西方 ,不断有人对诗与画的界限进行区分 ;在中国 ,“诗画交融”却一直是衡量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是“诗画交融”的深层思维基础 ,“文与画”、“书与画”、“诗与画”之间以空间化、视觉化的“象”为核心的同源性关系 ,则为“诗画交融”提供了内在形式依据。通过对“文”、“象”的原始空间含义的考察 ,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