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地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扬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系统地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他既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直接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又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地统一起来 ;既分析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 ,又阐述了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体性因素与渗透性因素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作出了重大创新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俊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Z3)
邓小平全面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它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基本动力,生产力是终极动因,改革是直接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劳动群众是决定性的主体力量,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因。 相似文献
3.
张复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8(3):1-3
本文对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观点做了新的论述。明确指出邓小平没有从正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但采用排除的方法解决了什叙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指出,共同致富才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它任何社会形态的唯一原则区别,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王瑞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68-72
坚持在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总结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概括,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必备的物质基础,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手段,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创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5.
王丽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4)
邓小平从解决后发展问题的独特视角出发,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中国国情为基点,以现代化为蓝图,从社会发展的主体要素--人、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生产力、社会发展的启动机制--解放思想、社会发展的调控机制--改革、社会发展的驱动机制--对外开放、社会发展的激励机制--义利统一等方面展开思考,有效解决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动力问题,始终保持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活力. 相似文献
6.
王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42-45
邓小平从解决"后发展"问题的独特视角出发,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中国国情为基点,以现代化为蓝图,从社会发展的主体要素--人、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生产力、社会发展的启动机制--解放思想、社会发展的调控机制--改革、社会发展的驱动机制--对外开放、社会发展的激励机制--义利统一等方面展开思考,有效解决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动力问题,始终保持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活力. 相似文献
7.
徐功献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600-605
毛泽东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对社会矛盾科学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并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矛盾动力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体现在经济动力、政治动力、精神动力等各个方面。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有其巨大的历史意义,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韩振峰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邓小平的精神动力观是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精神动力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精神动力包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党的优艮传统等多方面内容。强化社会主义精神动力,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历史教育,加强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并认为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邓小平继承并丰富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正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并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江泽民则继承了前两位领导思想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动力论。 相似文献
10.
陈晓娟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12(5):12-14
邓小平对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他强调: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及成功实践,坚持、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1.
宋成一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35-38
探寻社会发展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关键。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是包含多层次动力因子及动力子系统的有机系统。为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作用的发挥 ,需要我们从体制上建立相应的动力激发机制 ,并初步提出建立动力激发机制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如何推动并衡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先后提出实践、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实践(行为)的合理性,乃至于综合检验认识与实践的是非得失,生产力与三个有利于标准都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并统一于人民性的基础上。实践标准结束了僵化迷信,生产力标准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的具体化,三个有利于标准纠正了“左”“右”尤其是“左”的片面理解,力主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的全新标准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思想观点的比较 ,阐明了邓小平“改革动力论”是对毛泽东“矛盾动力论”的深化和拓展 ,将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建锋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7(1):72-77
针对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邓小平认为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农业经济发展动力的源泉;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直接动力;科技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乡镇企业的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邓小平独特的"三位一体"的农业经济发展动力观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肖晓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2,1(3):5-7
坚持生产力标准,确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中心任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支点,已经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陈洪玲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47-50
本文通过对邓小平新社会主义观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实质问题的分析 ,阐述了邓小平新社会主义观的继承性、创造性、现实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黄红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5)
江泽民的社会主义发展“创新动力观” ,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发展 ,是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的深层次展开 ,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8.
卢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48-50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是他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汇总。它既有符合中国实际的对今天仍有启迪作用的有益探索,又有脱离中国国情的空想因素,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交错掺杂的矛盾统一体,表明了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孙亚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11-15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既坚持又发展,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论述,在发展地位、发展目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速度等方面,实现了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0.
熊清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
本文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发展的历史这一角度,阐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与贡献及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