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马克思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即存在论)的研究经历了三种范式: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论本体论。范式的转换体现了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创新。本体论(即存在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绵延的无尽之学,未来随着学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哲学界会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即存在论)问题有更新的突破,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也会有更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传统哲学追求世界不变的基始或本原,以一种终极存在去把握一切事物。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第一原则,为世界的统一性找到了现实的基础,也为本体论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实践本体论、生产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都是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一种揭示。实践哲学把万事万物与现象看成人的活动及其相关物,哲学变成了人生活之内的东西。马克思哲学与旧哲学是在新的基地上相互解释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是什么?通过研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认定,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绝非"自然、物质本体论",而是马克思自己提出来的"感觉激情本体论".马克思的本体论分为深浅不同的层次,是层次性多元的本体论,从"实践人本论"、"感觉激情本体论"到"实践爱本论"、"两性情爱本体论",层层深入.马克思的"多元层次本体论"包容量极大,是本体论的划时代转换,为"现代"和"后现代"的哲学本体论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是方向性、潮流性的.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不同理解,一方面缘于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对象、主题、本质和功能的不同看法;另一方面则缘于我们对“本体”范畴本身的不同理解。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新世纪对马克思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对看法各异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观点进行述评,对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求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建设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但它不是像有些学者所说的以"实践本体论"这一名称来标志"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本体论,而是实践思维方式视域下的实践本体论。只有实践思维方式才能标志马克思新哲学,我们必须按照这一思维方式来理解他的本体论思想。在实践思维方式下,实践本体论表现为人自身的实践性、人化自然的实践性、人类社会的实践性等三个向度。  相似文献   

6.
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体论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本原问题的演变.只有分析本原问题的致思趋向,厘清本原问题与本体论差别,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立足于唯物主义,基于人类实践本性,实现了哲学向人的实践本性、人的现实世界以及人的历史的"三重回归",完成了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彻底批判与全方位超越.  相似文献   

7.
实践的观点与"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就其性质而言是"物质本体论"而非"实践本体论";实践观点的本体论意义在于它为解决本体论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实践论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意义无论在理论和逻辑上都具有优先性.学界关于实践观点之本体论意义的几种不同说法,如"类推说"、"统摄说"、"论证说"等,是笔者不能赞同的.  相似文献   

8.
对马克思的基础理论,尤其是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的研究现状作资料清理和分析总结,有关马克思本体论的理解模式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马克思有没有本体论的问题;二是马克思有什么样的本体论的问题;三是如何阐释马克思的本体论的问题。三个层面的依次研究启示我们:一是马克思的理论及思想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本体论思想;二是我们应当从实践本体论的视角考察马克思关于存在问题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9.
"实践本体论"命意之中的"存在即是被实践"与"存在即是被认识"具有高度相关性,它们实质在于指向了超越"哲学基本问题".基于这一点,可以将"实践本体论"置放在目前哲学界"主客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框架内加以审读.此种转型所呈现出的样态是,指责"传统教科书哲学范式"为实体本体论、转型的实质是试图悬置"哲学基本问题"展开各种言说、在拒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过程中,寻求内蕴"主客统一"的"存在".显然,"实践本体论"与此种范式转型具有"家族相似性".对此,深入到认识论循环中的本体论困境,在马克思哲学文本中确认"存在论前提"的优先性,确认任何试图超越"哲学基本问题"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偏离".这样一来,整个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与"实践本体论"的倡导者不仅在本体论中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意义的判断是有问题的,而且在"哲学之内"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本身就是路径错误.应该在"哲学之外"透视马克思哲学革命问题,依此之故,"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成为了必然的"出场路径".  相似文献   

10.
能否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取决于如何理解本体论。本体论又有传统和现代之别,传统本体论和现代本体论有狭义与广义之分。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存在的终极形式、价值的终极基础和认识的终极根源,马克思哲学作为广义的现代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方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重建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希望本体论和实践一元论一步步地冲击了传统体系的自然本体论,一重重地阐发了马克恩哲学的原本精神;我国哲学改革中提出的社会关系本体论、理想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从不同侧面阐发了马克思哲学的丰富思想。所有这些,经由实践本体论的提炼和综合,使实践本体论成为最富成果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重建理论。  相似文献   

12.
实践及物质两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的理论定位问题是肃清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争论的关键。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但整个世界最后的基础不是实践 ,而是物质。马克思哲学是地地道道的物质本体论哲学  相似文献   

13.
文化危机和人的生存困境引起了本体论研究的复兴,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合法性问题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该文对文化危机、本体论复兴以及哲学界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认识逐一进行解读,希望借此能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体论是一种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它是哲学家深刻性的创造,而不是发现,马克思哲学拥有不同于现代西方存在哲学的概念框架,我们需要在概念框架和哲学思想的二元张力结构中重审二者关系.当下对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构建是一种视角切换的理解,一旦将其"客观化",将会进入一种超越概念框架的理解误区.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的实践思想,仅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去理解,或者仅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意义上去理解,都是片面的。出于批判的需要,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呈现出三种语境:本体论语境中的普遍性实践;方法论语境中的具体性实践;生存论语境中的人格超越性实践。这三种语境中的实践不是一种并列关系,而是一种递进式的"变奏"关系,并最终落脚在对无产阶级生存情境的分析和理想人格的引导上。  相似文献   

16.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主要领域。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作为划分不同哲学形态的标准,可以把西方哲学的三个阶段划分为知识论的本体论与意义本体论两种形态。古代和近代本体论是知识论的本体论,现代西方哲学则主要是意义本体论。从哲学形态的视域看,西方哲学本体论的转型是从知识论的本体论向意义本体论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实践论的新哲学,实践与物质的关系取代了近代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由于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它已不同于物质,又由于实践的实质是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和改造,它又高于物质,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因而实践并不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实践本体论也不是以某种具体物质形态为本体的古代思维方式的再现。  相似文献   

18.
略论哲学本体论思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抽象的具有普适意义的本体论问题,首先是个匡定学科领域问题,实质是关于研究目的和对象的理论.人类的哲学本体论思维的发育发展理路,有两种基础性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是人类认识发展的程度特别是科学发展的程度;二是时代的思维范式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们天才的理论思维在于:以实践思维深刻回答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唯物史观思维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并用以回答了世界本体问题;以彻底的辩证法思维解决了世界存在的一与多、无限与有限等关系问题.三者内在观照、交叉融通,科学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19.
实践与物质     
马克思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实践论的新哲学,实践与物质的关系取代了近代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由于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它已不同于物质,又由于实践的实质是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和改造,它又高于物质,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因而实践并不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实践本体论也不是以某种具体物质形态为本体的古代思维方式的再现。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的本体论经历从哲学组成部分到哲学范式的转变.形成以解释世界为特征的知识论哲学,确立了本体论研究范式.在此背景下,马克思哲学开始批判本体论的哲学范式,摒弃重建本体论哲学体系的理论传统,实现哲学从天国向人间的降落,理性地反思人的生存状态.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不再具有哲学范式的含义,而是转变为一种价值承诺.它承诺人生存的客观条件,指出生存的受制约性,而且承载人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意义,表征着人自由自觉的类本性,从而开启了哲学研究的新视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