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章平 《社区》2012,(21):30-31
一些困难家庭,由于信息闭塞,甚至不知道国家的低保政策,生活一直过得十分艰难。如果有一群懂政策、有爱心的人主动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或许能让他们的生活早一点看到希望。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团结街道推行"片长走访责任制"以后,居民的困难、居民的烦恼从此有人主动管、主动办了。实现了城市社区为民服务的零距离、全覆盖,"有事找片长"已成为该街道叫得响、拿得出的一个社区服务品牌——  相似文献   

2.
王颖 《社区》2013,(15):18-18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绿洲路街道辖区,活跃着一批没有级别官衔,管理权限却很“宽”;不拿一分钱俸禄,业务却非常繁忙的“官”。居民有困难,他们首当其冲伸出援助之手;居民有问题,他们主动站出来帮忙解决;  相似文献   

3.
李鸿军 《社区》2013,(31):27-27
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社区里活跃着一支网格服务队伍,他们大多是从丹江口市近两年应届或往届大中专学生中遴选出的社区工作人员。因为天天与社区居民打交道,他们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社区格格”。他们承担民情调查、政策宣传、矛盾排查等职责,只要群众有困难、邻里有矛盾,队员们第一时间赶到解决问题。这种“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格局被老百姓欣然接受,并从中享受着网格化管理带来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4.
翁正伟  戴小花  周宁 《社区》2010,(4):28-29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南星街道针对辖区内老年人多、残疾人多、外来流动人口多的实际情况,实施了专项帮扶项目,如居民家庭生活“零贫困”、残疾人士关爱“零遗漏”、老年需求服务“零空白”工程,切实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但上述工程项目的惠及对象,未能全部涵盖社区内的弱势群体及重点人群,如家庭经济困难但却超出相关补助标准的边困人群、有特殊需求的居民等,要想解决这部分群众的困难,还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5.
徐肖富  傅彩燕 《社区》2008,(6):18-19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收入不高,但超过了最低生活保障线,无法享受医疗、廉租房等一系列国家帮困政策。为了帮助这群帮困政策无法覆盖的困难人群,浙江省衢州市一些民间人士发起成立了“阳光天使之家”——  相似文献   

6.
于晓杰 《社区》2013,(21):17-17
黑龙江省绥芬河北市北海社区的“一米阳光”志愿服务队,从建设“社区是我家有事您说话”开始,从做好身边的小事开始,立足社区,服务居民,赢得了百姓的一致好评。在为困难家庭捐款时,他们慷慨解囊;在偏远地区留守儿童为生活发愁时,他们奉献爱心,在巩固文明城成果时,大街小巷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如今,服务队已经走过了三个年头,经历了一个逐渐规范、日臻完善、不断壮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王云岩 《社区》2014,(15):36-3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家中都存放着大量闲置的衣物,有的只穿过一两次,于是希望捐赠给一些有需要的人,但因为不知道怎么捐,衣物一直存放着。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布谷夼社区了解这一情况后,成立了“爱心衣物中转站”,把居民手中闲置的衣物集中起来,并与社区内的干洗店达成共识,由他们将衣物进行二次消毒、翻晒、整理,再转送到迫切需要帮助的困难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手中,一些有需要的居民也可随时到社区挑选。  相似文献   

8.
夏宁  张骞 《金陵瞭望》2005,(18):35-36
康盛花园社区地处城郊接合部,是一个以农为主、农居混住的新社区。近年来,康盛花园社区党支部针对社区居民中无固定收入来源的家庭多、失地失业人员多、外来人员多的情况,坚持开展送岗位、送温暖、送文化“三送”活动,努力建设失地农民有就业保障,困难居民有真情关爱,社区群众有文明生活的“三有”社区,使群众真正找到“家”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童远莉 《社区》2010,(16):24-24
在中原油田第九社区的居民小区里,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居民选举中产生,却没有“官衔”;他们什么事都管却不拿薪水,居民有困难,他们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居民有问题,他们第一个帮忙解决,居民有矛盾,他们第一时间介入并进行调解——他们被小区居民亲切地称为楼栋长。  相似文献   

10.
综禾 《社区》2011,(6):16-17
对于物价上涨,困难家庭无疑是最为敏感的,一些平时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到困难居民的生活。但是在社区,居民们可以有一个避风港——爱心超市,那里低廉的价格能让居民们感受不到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而爱心超市“不涨价”的背后,则是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援助。  相似文献   

11.
王小平 《社区》2013,(15):17-17
被誉为“全国文明城”“百年口岸”的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活跃着—支服务队。他们经常出现在困难居民家里、市敬老院、建筑工地和边防哨所。他们长年坚持献爱心、义务理发,用实际行动践行“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精神。他们就是由山城社区组织的“小红帽爱心理发服务队”。  相似文献   

12.
在上海街道里弄,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时而会出现在家家户户,详细记录每户家庭人员的就业情况;时而会出现在地区的酒店、商务楼、学校、医院、企业,到处打听你们是不是需要用人;时而又会出现路边“劳动保障宣传栏”前,张贴好《劳动保障》报。当居民对于劳动保障政策遇到疑惑或者就业发生困难时,他们会满腔热忱地提供帮助,让他们满意而去……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社区就业援助员。由于他们担当起了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联络员”,向广大失业人员宣传政策,解疑释惑,帮助寻找就业岗位,使一大批失业人员因此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这些社区就业援助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爱心,落实着党的十六大和十届人大会议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王加山  曾清华 《社区》2005,(20):28-28
在厦门市湖里区康乐社区居住着1.8万名居民,残疾人超过百余人,是湖里区残疾人最多的居委会。为了让这里的每一位残疾人生活得舒心,社区居委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他们实实在在地“当了家”。残疾人李女士,家庭生活很困难,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她不知道如何申请。社区居委会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服务,很快帮助李女士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申请手续。杨阿婆是个贫困残疾人,9年前儿子去世,儿媳改嫁,丢下了个吃奶的孩子——小陈。时任居委会书记、主任的卢秀红与杨阿婆结了对子。小陈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家里困难,奶奶不让她上学。卢秀…  相似文献   

14.
吕斌 《社区》2013,(6):23-23
“某某车主,你的小车停放在居民家门口影响了邻居的出行,麻烦移开……”每天上午10时30分和下午4时,在广西南宁市新竹社区都会响起这样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广播声。原来,这是该小区设立的社区广播站,专门播放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婆妈事”。无独有偶,南宁市望州南社区、五象社区也都设有社区广播站,他们常常播放“即时信息”,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陈美珍 《社区》2014,(27):21-21
江苏省溧阳市后街新村社区有一个“舒心家园大家谈”,在这里居民们可以畅所欲言,遇到什么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真正实现“居民事,居民议,居民管”。它的诞生要从“落水管”事件说起。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13,(4):37-37
没有物业服务管理的老旧社区,社区工作者都要面临一个难题——收卫生费(有些社区叫“垃圾处理费”)。按规定收费就是了,有什么难的?辽宁省葫芦岛市一社区居委会工作者告诉笔者:卫生费并不多;每户每月也就1元钱,有些社区多点也就2元,但收起来真费劲。该社区工作者说,居民有从众心理,看到有人不交钱,他们也跟着不交。老旧社区里的确有一些家庭生活困难,  相似文献   

17.
灾区居民的长期生活质量监测是评价灾区重建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对灾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以“社会交换”和“认知—情感—意向”关系等理论为基础,从居民生活质量感知视角出发,探讨了其对灾区重建政策满意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基于汶川县和北川县五个城镇389位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对理论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居民生活质量感知各维度均对重建政策满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幸福感在居民生活质量感知各维度与重建政策满意的作用关系中均起着中介作用;重建方式只在工作收入、娱乐消费和家庭生活3个居民生活质量感知维度上与幸福感之间起着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政府的灾区可持续发展政策关注居民生活质量发展利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上海市普陀区甘泉街道,有这样一些社区“义工”。可奇怪的是,他们从不向居民提供家政服务,也不负责修车、家教这些生活事务。原来,他们是专门为独居老人无偿提供精神慰藉服务,帮助独居老人在充满亲情的氛围中安度晚年的“精神慰藉服务员”。“在我们甘泉社区,不仅要为独居或空巢老人解决日常生活上的困难,还要实实在在地给老人以心理上的关怀和安慰,不让他们感到孤独、无助,而是感受到来自社区和居民的关爱。”43岁的陈秀珍,便是这些精神慰藉服务员中的佼佼者。在甘泉社区里,经常能听到有人叫陈秀珍的名字。社区里的居民都知道,那是独居的…  相似文献   

19.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城市低保制度”)是维护我国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它建立的初衷是保障城市贫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但随着制度的不断演进与扩展,各种非预期后果也纷至沓来,其中,“主动低保”成为了各界讨论的焦点.“主动低保”是在“城市低保制度”发展过程中异化而来的一种非正常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身份化”(以下简称低保“身份化”)无疑是这一现象的“助推器”,在某些地区甚至成为了诱发“主动低保”现象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张强 《社区》2012,(3):24-24
最近,家住湖北省宜昌市八宝塔社区的吕玉兰心里有了一丝安慰,家里的生活困难已由社区的党员们帮忙解决了。社区党总支开展的争做“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把创先争优活动变成一件件为民办的实事,温暖着社区百姓。 社区居民的需要,就是党员服务社区的内容。2011年以来,党员们按照社区党总支开展的“五带头”活动的总要求,成立了包困难户、包治安巡逻、包环境卫生、包邻里和睦、包青少年教育的志愿者队伍,并向社区群众公开承诺“有困难找党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