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孔子论“政”之辞,主要见于《论语》。关于《论语》一书,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何晏《论语集解序》引汉人刘向的话说:“《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尽管历来治《论语》者对《论语》  相似文献   

2.
本文参考《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论语》全书以及前人有关著述,对《论语》“有耻且格”之“格”进行了新的解释,指出“格”有“安”义。  相似文献   

3.
《论语》"公冶长"篇、"雍也"篇有许多章句在古今众多注解中存有疑义,甚至被误读,对我们研究《论语》及领悟《论语》的思想造成障碍。本文将在质疑古今权威注解(分别基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基础上,对此两篇中的一些疑义章句重新解读,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相似文献   

4.
<正>《论语·述而》有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有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述而》有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北宋周敦颐曾令二程“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由此引发“孔颜乐处”的话题,为历代学者称道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杨洪立 《中华魂》2008,(6):57-58
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因为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而一举成名,红遍天下。于丹讲《论语》,讲《庄子》,不是学究式的考证,也不是学术式的解读,而是拿出一两句话来,接着  相似文献   

6.
漫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兼谈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诚”李泰年千百年来,广泛盛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么,《论语》果真有这么大的神通和力量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的精神境界吗,此处做一点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7.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学”应是动词“学习”。《论语》“学”共有66处,大多作“学习”解。以“学习”解读“学而时习”,更有助于把握《论语》的主旨:人贵在学,学贵在道、在取友,取友贵在忠恕,忠恕之道贵在教,“学”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相似文献   

8.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这是一个有名的难句。古今注家都认为“患得之”当做“患不得之”,其说有三:1.引文说,2.俗语说,3.急读说。本文对以上三说加以驳正,认为《论语》原文的“得”字不误,在这里使用的就是它的常用义。并通过三方面的分析,指出:“患得之”的字面义是“为要得到它而忧愁”,其隐含义是“为尚未得到它而忧愁”。“患得之”是《论语》时代一种特殊的句意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论语·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常见的大学古汉语教材和中学课本一般这样注释:“东蒙,山名。”其实,“东蒙”不是山。蒙是山名,即蒙山,因靠近沂水,后又叫沂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接费县界。《尚书·禹贡》:“蒙羽其艺。”《汉书·地理志》:“蒙山在泰山蒙阴县西南,羽山在东海。”《水经注》:“蒙山水,出蒙山之阴,东注沂水。”以上皆云“蒙山”,未言“东蒙山”。“东蒙山”之说,始见于《论语注疏》宋邢丙疏:“山在鲁东,故曰东荣,其山延袤可百里,俗亦分在东…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一日《新华日报》头版报道了丹徒发现大批罕见的唐代银器的消息,其中“论语玉烛”龟形器一件,更是首次发现,尤为珍贵,该报第三版还刊登了它的大幅照片。同年第十一期《文物》发表专文——《论语玉烛考略》(以下简称《考略》),对论语玉烛和五十枚酒令筹作了一些研究和介绍。“论语玉烛”为唐人饮宴行令器具。《考略》说:“此器圆筒形,状如蜡烛,所谓‘论语玉烛’,系包括此器的内  相似文献   

11.
《论语》和《圣经》分别是对中国、西方社会影响最大的两部经典。《论语》从人伦角度看待自然和人生,《圣经》运用宗教思维解说世界与人性。它们各有核心的价值理念:《论语》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圣经》的核心观念是"神爱"。"仁爱"与"神爱"虽然都主张爱,但在概念内涵、超越方式和精神类型上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论语·雍也》“仁之方”新解杨普罗《论语·雍也》有段孔子谈为仁之方的话,是在与子贡论仁时讲的。全文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邢(?)疏》曰:“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这就是说: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然而《论语》一书中所载孔子言仁处太多了。如按邢(?)解释,则与《论语》的实际产生了显著的矛盾。因此,历代很多学者试图重新解释,而以清人史绳祖说最有影响: “《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古  相似文献   

14.
"说"字在《左传》中出现了约95次,根据其所在的上下文,可以分析归纳出其本义是"敬服"。把这个本义套用到《论语》中出现"说"字的全部18处句子都能贯通解释。《左传》和《论语》中"说"字的使用有细微的差别。《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深刻意义是:学而行之才是真正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论语》之“学而优则仕”一语,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而做官,又是为了光耀门楣,谋取私利。于是,“读书做官论”便被当作“学而优则仕”的代称。其实,人们将“学而优则仕”视为“读书做官论”时,却并未了解其确切含义,这就有必要为其“正名”。在这方面,已有学者进行探究。笔者也发表几点浅见,如蒙专家教诲,则幸甚。我们先也不妨将“学而优则仕”称作“读书做官论”。因为“仕”即做官,至于“学”虽然不仅仅指读书,却毕竟包含读书在内。那么,《论语》①之“读书做官论”到底是怎样的?从《论语》看,孔子确实…  相似文献   

16.
目前市面上影响比较大的讲述《论语》的书里,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有着让人惊叹的销量。1976年5月,南怀瑾演讲辑录的《论语别裁》在台湾出版,到1988年已经再版18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论语别裁》引进大陆是1990年,并没有预想到海峡这边也会迅速欣起“南怀瑾热”。台湾老古文化出版总编辑、随南怀瑾30余年的刘雨虹女士回忆,同样是1990年秋天,她经人陪同到北京商务印书馆洽谈南怀瑾《孟子旁通》和《老子他说》两本书的出版时,曾遭婉拒,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对学术价值的犹疑,还有对其能否在大陆流传的顾虑,两本书后来改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现在没有任何出版社会对南怀瑾的书能否流传产生置疑,尽管它的学术价值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7.
《论语》的两处"何有於我"历来存在四种解释,归纳分析《论语》同时代典籍中"何有於Np(Vp)"结构的句子,可证"何有於我"是"我又算个什么"之意。它与"於王何有"类句子形近而实有别:后者的"於"处在焦点位置,其残存的动词性得以凸显,因而是"‘对於’王有何难"之意。  相似文献   

18.
“爱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从总的方面来说,“爱人”应是根本的国策:“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从具体来说,又应成为人与人之间要奉行的道德准绳,即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雍也》,以下凡引自《论语》的只注篇  相似文献   

19.
“和”作为传统思想的主要观念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以《论语》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和”这一观念诞生的文化渊源及具体文化情境,通过分析《论语》中“和”的内涵,进而厘清“和”与“礼”“仁”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行"字出现次数较多,其意思有差别。《论语》中用"行"字的"做;实行"意义的地方较多,大概有26处,此外还有"行走"义5处;"行得通"2处,"品行、行为"10处;"前往;离去"5处;"外交官"1处。《论语》中的"三人行"的"行"的传统释义存在疑点,可以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