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中日月长     
胡洪侠 《社区》2014,(35):13-13
书籍,可以是生活中的太阳,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月亮。这样一想,我们就很容易分清两类读书人。将书籍当做太阳的人。大都在白天读书。他们希望有了书的照耀,生存道路上的艰难可以像冰一样迅速融化,前进的障碍、陷阱可以一一跃过或者躲开。有了书的帮助,他们能看见自己想看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明白自己还想看什么,还想要什么。他们歌颂太阳。只是因为太阳给他们光明;他们喜欢书籍,只是因为书籍帮他们走路。太阳不是闲来无事挂在天上玩的.白天读书的人也不大会读闲书或无用的书。他们只要阳光,只要书中有用的东西。不如此,就感到自己年华虚度。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相似文献   

2.
书评     
“工业党”完美亮相,第一次切实地回答了未来怎么办的问题。首部由80后写的时政书,开创时政书的新语体、新风格、新思路。几位80后作者,用他们的笔描摹过去的世界,用他们的眼睛观察现在的世界,用他们的睿智迎接未来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陈珍 《华人时刊》2010,(1):71-71
在湖北襄樊,有一群地书爱好者,他们多为中老年人,其中不少是老年大学的学员,该群体人数众多,一般早晨六七点至上午十点左右,分散在多个公园、广场一隅边健身、边习字、边交流沟通,渐渐地,他们成了城市的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4.
曾朴、曾虚白是父子,都是曾氏家族的名人。曾朴是近代文学与翻译界的大家、出版家。曾虚白是国民政府政要、报业家、文学家、翻译家、新闻教育家。他们从小就喜欢读书,以自己的书缘情怀为历史留下光辉的篇章。他们创办实业与报刊,从事教育,著书立说,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大量佳作传世。  相似文献   

5.
为往圣继绝学──评王余光著《中国文献史》易分田西方人对甄选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突出贡献的图书典籍发生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不厌其烦地评选出诸如“震撼世界的十本书”、“改变世界的十六本书”、“人类有史以来的二十本最佳书”等等,但是他们照例不去注意数千年漫漫历史...  相似文献   

6.
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评选结果与排序,虽然已是十五年前的事,如今人们仍然可以说三道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十位书法人物,一定会在中国现当代书法史,乃至于中国千年书法史上留名有姓。他们或书因人名,或以功力胜出,或以学问超凡,或以碑入书,或引画入书:皆有不同、出类拔萃。我们重温经典,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7.
魏鹏 《社区》2010,(24):4-4
2010年高考结束不久,笔者在一家网站看到一段《实拍学生考后撕书狂欢》的视频。 考生通过撕书的方式宣泄压力,笔者可以理解,但这显然是种浪费的行为。此外,对大部分考生来说,应该不会选择复读,他们上学时用的课本,做过的笔记,以及练习册、卷子等都将成为“废品”,  相似文献   

8.
碑帖结合是清中后期书法发展的一大趋势,此现象较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以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浪漫派书家。以扬州八怪书风为代表实则可视作前期浪漫书风的延续,他们帖外取法,有意无意地创作了一批碑帖结合的成功之作。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等在实践中明确进行碑帖结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老城 《社区》2008,(29):42-43
他们曾经写下过世界上最脍炙人口的戏剧、小说和诗歌,他们大多是举世闻名的小说巨匠和文学泰斗,然而在他们天才作品的背后,他们本人到底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美国纽约作家罗伯特·希纳肯伯格在最新出版的著作《伟大作家的秘密生活》一书中,首次向人们披露了这些知名作家们在自传或传记中也从未披露过的一些“绝对隐私”生活。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作文》2009,(6):4-5
有时我怀疑,父母之间是否存在着真爱。他们每天都疲于奔命,为我和弟弟赚学费,我从没见他们像我在书中或电视中看到的那样浪漫。在他们看来,将“我爱你”这句话说出都太奢侈,更别说在情人节互赠鲜花了。父亲脾气很糟,特别是经过了一天辛苦工作的劳累之后,糟糕的脾气更容易爆发。  相似文献   

11.
清末派生留日旨在通过日本输入西方近代文明,翻译日书为其重要手段。浙江省早期留日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译书汇编杜为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翻译团体,浙江籍留学生占该社主要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陆世芬专门主持教科书译辑社,向国内提供了一批普遍受欢迎的中学教科书。渐江籍早期留日学生中,除习军事者外,其余几乎都参加了译书活动,他们有的侧重于负责编辑出版工作,有的侧重于翻译,他们的译书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2.
由苏越教授主编的《新编思维表达基础知识》,新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原来就听说他们在写此书,但不知道他们能够“新”到里去。及至看到这本书,感受果然不愧“新编”,确有不少新意。一是角度新。该书所涉及的思维表达基础知识,不外乎逻辑、语法、修辞这“老三科...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的英国,有一种野蛮残酷的传统:违背法律与道德的囚徒们一旦激起民愤,在被处死前,他们会被活活地剥下一部分皮肤,制作成精美的“人皮书”。这些以人皮为封面的书中,记载着人皮主人的全部罪恶。  相似文献   

14.
书缘     
胡忠伟 《老友》2021,(4):23-23
书海茫茫,聚散是缘。有的书,读过了,糟如皮糠,被风吹去,不留痕迹,而有的书,如美人勾魂,哪怕只看一眼,却再也难以忘却了。我喜欢读书。上学时,没钱买书,到处借书、找书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姐姐哥哥他们正上初中,每周末总会从学校带一些书刊回来,在他们写作业的当儿,我就去翻阅这些书刊。  相似文献   

15.
史飞翔 《社区》2011,(17):8-8
世间有一种人,他们嗜书如命,为书而生也因书而死。 早些时候有一位书呆子,人到暮年还不断买书。不仅如此,他还与书店老板约定。打算预留一笔钱在书店。委托老板待其死后,隔些日子就焚点新书给他,以便他在阴间也能照读不误。生前爱书死后仍不忘读书,这样的书虫可谓少见。  相似文献   

16.
★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他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他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他们的人,他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顾颖 《社区》2013,(26):43-43
江南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因琴相识相知。琴技固非与生俱来,故似乎都不太愿意自诩为琴人、琴家。然书多少是从小就读的,并至今乐此不疲,所谓读书人,倒并非皆有万卷家藏,但都会辟出一块空间当作书房。  相似文献   

18.
芥茉 《中华魂》2013,(23):47-47
在抗战时期一批美国记者从延安回至0重庆,向蒋夫人说:“延安的感觉特别好,那里人人朝气蓬勃、个个奋勇争先,大家不图私利都在为中国的前途努力奋斗。”宋美龄感触良深,默默地凝视长江几分钟后回身说:“如果你们讲的有关他们的话是真的,那我只能说他们还没有尝到权力的真正滋味儿。”(见《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一书)  相似文献   

19.
苗振亚 《社区》2011,(14):7-7
谈到读书,我最佩服20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他们读书多,读得精,动不动一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真是了不得的功夫。  相似文献   

20.
焦延寿所著《易林》一书大量援引了《左传》中的典故和词语,其中有不少林辞涉及到《左传》中的大夫家臣。对这些林辞一一考证后发现,这些大夫家臣一类为贤臣良辅,“忠”在他们心目中永远是处于第一位,另外,他们能知礼乐而守之;另一类为乱臣贼子,他们或敢于随意废君弑君,向君发难,或具有强烈的权欲、无厌的贪欲和龌龊的情欲。可见当时的宗法制度和君臣观念已经遭受巨大的冲击,而焦延寿援引这些林辞是借古讽今、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