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北京的胡同     
鲁忠民 《社区》2001,(1):50-51
胡同是构成北京风情、京味文化的基础。 什么是胡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街巷。过去所说的胡同,一般还包括街、巷、里、道、坊、市、口、条等不同的叫法。以后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出现,不少道路在胡同的基础上越修越宽,胡同开始专指小街小巷了。为啥叫胡同,众说不一。其中40年代有本书叫《北京地名志》说:“在蒙古,比村大的部落就叫胡同”。有关专家指出,胡同确是蒙古语。也就是说,胡同是从元大都时叫出来的。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条胡同?老北京人会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据明代人记载:明朝北京有街巷胡同629条,加上郊外的总数为1170条。1944年的统计,当时北京共有胡同3200条。到了1982年,北京旧城四区的胡同有1159条。到2000年  相似文献   

2.
刘宝童 《社区》2012,(22):48
北京的文化与胡同密不可分,每一个北京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在这弯弯曲曲的胡同里上演。胡同,就是北京人的精神家园。说到"胡同"一词的由来,至今有几种说法,但都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有关。第一种说法是: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大家熟知现在我国内蒙古省会名称是"呼和浩特"。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建元朝,将北京作为大都,便按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朱湘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散文《胡 同》,所记述的,特指北京的胡同。这位作家原籍安徽太湖,却 对北京的胡同产生了特殊的印象,足见北京的胡同有一种非同一 般的神韵。 外地人敢于说“我到过北京,而且我了解北京”,如果说得 入实入深,大不易也。在很多时候,无论是外地人还是北京人,  相似文献   

4.
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孤例胡同是北京的特色,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每每提起“胡同”一词的起源,必引元人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杂剧第一折。剧中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短短的戏文,足以证明在当年的元大都城里,就已有了砖塔胡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元大都,有五十个坊,所谓“大衍之数”,而且每个坊都有名称。此外,还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在文献的记载中,只出现29条胡同,而且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其余的胡同则难以确…  相似文献   

5.
张田 《北京纪事》2014,(8):98-99
砖塔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它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800余米,宽4米,因胡同东口南侧的万松老人塔而得名。它名气之大,并不是因为万松老人塔,而是因为它的“唯一”。胡同,源于蒙古语“gudum”,而胡同之称,始于元大都(北京)。据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载,大都北京的城池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通,通胡同,这也就是说当时的北京城内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在这二十九条胡同之中,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即砖塔胡同。罗哲文先生也曾说:“胡同一词,虽产生于大都,但其时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保存延续至今者仅砖塔胡同一条。可以说它是北京胡同之根。”在元人李好古的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生的书童问龙女的丫鬟梅香住址时,梅香说:“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剧中的“羊市角头”,即羊角市,今天的西四;“砖塔儿胡同”即今天砖塔北侧的胡同。从元朝到今天,700多年的时间里,砖塔胡同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更迭而消逝,反而连名称都保存完好,这不得不说是北京胡同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不少留存下来的元杂剧中也常能看到“胡同”一词,如元朝的大戏曲家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杀出一条血胡同来”,这里便用“血胡同”来形容战争的惨烈。同时期的戏曲家王实甫也在《歌舞丽春堂》中写道“更打着军兵簇拥,可兀的似锦胡同”,虽然在这些戏剧中也都出现了“胡同”一词,但它们更多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使用,并没给后人留下什么有用的线索。不过从另一方面却证明了“胡同”这种称呼,已经成了当时大都人的一种熟悉叫法。  相似文献   

6.
在老北京人中有一首顺口溜:东单西四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这首顺口溜的前两句说的都是京城内赫赫有名的繁华之处和商业区,后一句却道出了一条小小的门框胡同,而它为什么能和那些大地方相提并论呢?究其原因在于:门框胡同虽小,但它却汇聚了老北京的传统小吃,形成了北京特色小吃一条街,因此闻名遐迩,老北京人说起它来都会口水直流。 门框胡同位于前门外的大栅栏地区。它的南口就在大栅栏  相似文献   

7.
如果您在北京二环以内的老城区居住过的话,有一个老北京人肯定到过您的家门口。他就是当今走遍北京胡同第一人--舒了先生。  相似文献   

8.
胡同情趣     
我是从小在北京东城区小细管胡同里长大的,这个胡同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南宽北窄、曲里拐弯的小胡同,胡同南接什锦花园,北通魏家胡同。我家住的9号院是胡同中间偏西的一个大杂院,  相似文献   

9.
胡同深处,有着北京人温暖的家,所以,北京人对于 胡同有着特殊的感情。 许多人心中温暖的家正在被千篇一律的楼房所代替, 失去了载体的回忆便成了彻底的怀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2009,(11):10-11
北京前门鲜鱼口内的那片胡同,是刘英毅打小生活的地方,哪个院子里种枣树,哪位大爷爱唱戏,哪家孩子有出息,他都门儿清。就算是后来搬到楼里住,但他根儿还在那,胡同里老北京人鲜活质朴的生活状态,欢快单纯的游戏场景,成了他脑海中最温暖的回忆。  相似文献   

11.
吴惟 《北京纪事》2011,(7):86-89
胡同是北京百姓的家园。北京人有种树、养花的传统习俗。四合院里常种上香椿树、石榴树、柿子树、枣树以及月季、兰花、菊花等;大门旁种上槐树;靠墙边种些丝瓜、葫芦、豆角、牵牛花什么的。每到夏天,胡同便一改冬日的灰色调,处处绿阴遮阳,花香一片。  相似文献   

12.
贾樟柯 《可乐》2011,(8):7-7
1993年,我来北京读书,常流连在北京那些拐弯抹角的胡同中。我读书的北京电影学院坐落在蓟门桥外,是崭新的建筑,但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都在小巷里。想在北京过艺术生活,离不开胡同。  相似文献   

13.
炬局胡同悄然隐藏在雍和富身后,距其不过数步之遥。胡同口和所有北京的胡同一样,绿树成荫,电线横飞。然而北京胡同的厉害之处,就是于症实处蕴风雷——这里曾是乾隆爷制造大炮的“炮局”,胡同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有人认为二眼井、四眼井等以井为胡同名的称谓始自元朝,并以北京有很多带“井”字的街巷、蒙语“水井”的发音与胡同读音接近等为证据,“假设”胡同与水井有关,即胡同源自元代蒙语水井。经笔者考证,以井为名系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早在建元前已经存在;北京带“井”字的街巷并不多;北京的水井主要分布在菜园圃和大街上;蒙语井的发音明显与汉语胡同读音无涉,胡同与水井无关。  相似文献   

15.
一位外地的媒体记者来北京发展后,曾养成一个逛胡同的习惯。因为逛胡同使他在读近代史时知道的故事,找到了最初的发源地,进而产生了更大的震撼力。的确,自元大都以来的几百年间。坐落在城里的几千条胡同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直接载体。在胡同中徜徉,仿佛让人穿过历史的隧道,回到了元大都、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和民国以后的北平,置身于风云变幻的变革之中。  相似文献   

16.
北京城,离不开胡同,而北京人的记忆,也始终未曾和胡同有些微疏远.胡同代表了一种北京的精神,那是一种固有的闲暇、热情与懒散.丁零零一声清脆的自行车铃响,鸽子成群在天空飞过留下一长串悠扬的哨音,隔壁大爷大妈端着油饼、油条、豆腐脑,聊着天儿往家走,上学的孩子跟着大人出门时候还没完全睁开双眼.院门口老爷子的茶缸子里飘出的茉莉花香,画眉、百灵在门框后面低吟浅唱.北京的胡同,在一个又一个的清晨,铺开了自己的市井画卷,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17.
乙酉年即将来临,生肖为鸡的话题就多了起来。”鸡”的谐音是“吉”。在北京的胡同中以鸡命名的不少。老北京人将住在以“鸡”字为地名的地方视为吉利。在朝阳门外,原有鸡市口胡同,成路于清代,此处曾是鸡鸭市场,故名鸡市口。据《宸垣识略》记载,“东城副指挥署在朝阳门外鸡市口。北营外西一守备署在朝阳门外鸡市口头条。“民国初年,寓意吉祥,取其谐音,易名为吉市口,吉市口胡同。鸡市口头条胡同易名为吉市  相似文献   

18.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它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 正规的胡同,集中在皇宫附近的东西两侧,沿街道由南向北整齐地排列,其中居民多为皇亲贵族。简陋的胡同,大多在离皇宫较远的南北两个方向,其中居民多为商贾平民。 胡同中的主要建筑,几乎全是四合院。这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对称形式围在一起构成的封闭式建筑。根据其中居民社会地位的高低贵  相似文献   

19.
叶子 《社区》2008,(1):56-56
闲暇之时,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总会看见一条条胡同内的建筑在翻新,有些胡同口还立着胡同施工的牌子,请行人注意。可是等“胡同工程”做完了,再次行走在胡同里,心里感觉总是慢慢的,  相似文献   

20.
一位来过北京的朋友告诉我,他对北京印象最深的不光是故宫、天坛、长城、香山、颐和园,不光是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不光是北京人的包容厚德,还有一点就是北京人独有的京腔京韵和极有特质的儿话音。他说,尤其儿话音听着亲切,听多了,还会油然滋生出一种亲情。他的话,我非常赞同。因为我在北京城已经生活了30多年,要说感到亲切,我已亲切得一塌糊涂。譬如帽儿、雨儿、菊儿、鸦儿这几条胡同的名字,就已经在心里滋润了十几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