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界普遍认为,“V着”和“V了”静态存在句可以互换使用,而通过对“V着”“V了”静态存在句语境的考察,认为“V着”和“V了”句是不同的句子,“V着”句侧重描述预设场景,“V了”句侧重描述变化场景,在动态的篇章中,“V着”“V了”句基本不能互换使用。运用广义结果体和狭义结果体理论,分析认为“V着”句属于典型的广义结果体,“V了”句和典型的狭义结果体具有高度相似性,可以大致将其归入狭义结果体。  相似文献   

2.
绥宁汉语方言的句尾特殊叹词是非问在汉语方言中比较少见,句尾特殊叹词“啊”“哇”“哦”相当于附加问。三个附加问叹词功能相异,“啊”句尾是表征询的是非问,“哦”“哇”句尾是表求证的是非问,“哇”句尾问比“哦”句尾问信度更高。“啊”“哦”句尾叹词发生句法变调。绥宁汉语方言的句尾选择连词是非问在汉语方言中极为罕见,是汉语是非问范畴的新类型。句尾选择连词“抑是”的产生不早于宋代。“陈述句+ 抑是”是非问有表征询、求证和反问三种功能。“陈述句+ 抑是”是非问句可能来源于一般选择问,“抑是”通过语境吸收和重新分析语法机制语法化为疑问语气词。  相似文献   

3.
“倘”字句是在鲁迅著作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种句式,本文通过对鲁迅笔下“倘”字句进行语义分析,概括出“倘”字句的基本特点。“倘”字句前都有一个与其形式上平行的,但在意义上有正偏关系的前提句。“倘”字句论证话题的基本方式主要有证明和反驳两种。根据“倘”字句与前提句的关系,“倘”字句可分为对立句、因果句、目的句、选择句;根据“倘”字句与后续句的关系可分为顺承肯定句和转折否定句;根据“倘”字句假设的情况可分为未然句和已然句;根据“倘”字句前后分句的意义可分为评价句、条件句、推断句、让步句  相似文献   

4.
周代立国于江南的姬姓吴国,被称为“荆蛮句(勾)吴”、“夷蛮之吴”,句吴即吴。吴人语言是“夷语”、“夷言”。他们的“夷语”言吴成“句吴”。古代吴、虞等字同声相通,铜器铭文句吴作“句吾攵”、“攻吴”或“攻■”、“工■”等。吴国开国君主吴太伯自号的句吴,即其父周太王亶父所封的东吴。从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到吴王夫差自言吴为句吴,就是他们的吴人方俗语言把“吴”说成“句吴”。这“句吴”的“句”和铜铭“攻吾攵”、“工■”的“攻(工)”,是吴人言“吴”的发声,正如汉唐以来古代学者解释的“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句吴即吴,是国号,也是地名。吴取名于“天虞之山”即大吴山,含义为大。“太伯之封在西吴”和句吴的吴义“即鱼”、句吴是“句族为吴所并”以后的命名、句吴是“文身”之意等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说“句”     
“句”字在中古有两读,一曰“古侯切”,一曰“九遇切”。读为“古侯切”者即所谓“句曲”之“句”(或作“鉤”,后世改为“勾”,“钩”等),读为“九遇切”者即所谓“章句”之“句”。读为“钩”者是其本音,对此几乎无人怀疑,然而对其字形构造和本义,《说文》家们的意见则颇有分岐。《说文》句部曰:“句,曲也,从口丩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各家都接受许氏“曲也”的说解,但对“句”字形体构造的分析,以及对“曲”的具体涵义的理解,则有四种不同看法。其一,可以段玉裁为代表,在《说文解字注》中,他没有对“从口丩声”提出异议,同时认为“句曲”是其本义,“章句”之“句”是后起义,取其“稽留可钩乙”之意。其二,可以朱骏声为代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在“句”字的释义方  相似文献   

6.
文章提出“内部被动句”和“外部被动句”概念并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被动句的历史溯源;“V NP Prep”动词习语的结构分析;“内部被动句”和“外部被动句”转换的特点;被动转换的语义限制。最后强调“内部被动句”和“外部被动句”是英语被动转换中比较独特的现象,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7.
“呢”是一个弱完句成分,位于NP/VP后的“呢”实现完句功能的能力需要句内或句外其他因素的激活。将对“呢”的完句功能的认识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避免“呢”的偏误以及提高学生理解和预测句义的能力,一方面可以促进功能教学策略在“呢"的教学中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汉语被动句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些特殊句式,共计十一种:一、“取”字句;二、“遇”字句;三、“受”字句;四、动词带宾语的被动句;五、“为……之所”句;六、“为……之”句;七、“为所”句;八、“与”字句;九、“为……见”句;十、“为……所见”句;十一、“为……之所见”句.  相似文献   

9.
“句图”是北宋诗歌景句的选本,因文人绘画审美与宋诗吟咏风物的艺术追求深度介合,在诗画互位言说的语境下,被视为“诗中有画”的典范。“诗中有画”的审美观照,以诗句为画的艺术实践,在拉近“句图”与绘画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句图即画”的观念,从而开启了宋人“诗意画”“以句图为画”的创作历程。“以句图为画”不是北宋“诗意画”的最高境界,但借助“句图”的美景佳思,或图解诗境,或直写诗意,或另外创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增强绘画的诗意内涵,提升画品,为画家创作出更高水准的绘画作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语法研究中的“句类”提出了质疑,指出了“句类”概念的三个缺陷:(1)“语气”不是“句类”的分类依据;(2)“句类”导致了句子语气和句子功能的“一对一”的偏见;(3)“句类”掩盖了句子功能的丰富性。“句类”概念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误区,要全面研究汉语句子的功能,建立句子的功能类型,就必须走出“句类”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四句教”相关研究,探讨了“四句教”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3个问题:(1)儒家“四句教”概念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2)横渠“四句教”与阳明“四句教”的异同,(3)体现在儒家“四句教”中的自宋至明儒家思想主客关系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力图理出一条儒家的理学思想和心学思想的主客关系,在其发展完善过程中所走的由互含到绝待的逻辑理路。“四句教”是在中国佛教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和特征也有变化;从北宋理学到明代心学,“四句教”从“心”“物”对待的积极有为和人格担当转为“心”“物”绝待的“致良知”与“至善”的统一,在逻辑理路上,“四句教”走完了主客关系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如果仅使用二分法的形式逻辑来讨论王阳明具有佛教逻辑本质的心物一体“四句教”,则难以触及其借佛扬儒、合佛于儒的哲学高度。  相似文献   

12.
“V起来”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早期研究多是探讨“起来”的语义属性,近年来,“V起来”句的结构性质引起了学界的注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V起来”句是中动句,另一种观点认为“V起来”句是话题句。在比较不表可能的“得”字动补结构后认为,“V起来”句不是所谓的中动句,而是动补结构作为谓项的话题句。虽有研究指出“V起来”结构的述补/动补性质,但“起来”的评价功能以及“V起来”的可删除性质未引起足够的注意。“V起来”句中“V起来”是否可删除,关键在于句首主体名词与形容词补语之间内在语义关联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V起来”删除后的可接受程度越高;关联的可能性越小,则通过“起来”的评价功能实现完句。  相似文献   

13.
“于是”在古籍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用法也较为复杂。从“于是”在句中结构位置来看,有用在句首的,有用在句中的,有用在句尾的。用在句首、句中、句尾,在不同的情况下,又有不同的词义。语言学界对于古汉语“于是”的词性和作用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文言“于是”略等于现代的连词“于是”,表示两个动作行为的承接关系;有人认为“于是”不是一个词,是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组成的介词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一、上古漢語沒有句尾疑問助詞,春秋以後始有“乎”“歟”“哉”等句尾疑問助詞。竊疑上古汉語本無句尾疑問助詞,全賴提高句末字音以見問意。(如俄語然)現代汉語口語中猶有可資證驗者。例如:“我說的湖南話,你聽得懂?”句尾疑問助詞“嗎”字,即不必說出。但“懂”字必重讀。句尾疑問助詞“乎”“哉”“耶”“歟”等字,蓋起於春秋之世。嘗考殷契甲骨文字,其疑問句,往往在动詞前,有“其”“隹”等字,或在句尾奠以“不”字,沒有用“乎”“哉”“耶”“歟”等字的。兩周金文亦然。(石鼓文為秦先世遺物,亦無句尾疑問助詞。)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句”、“读”二字的意义进行了溯源,认为:今“句”义是由古“句(鉤)”派生出来的;通过对《辞源》所列与“句读”同义的词进行了分析,认为今“读”音义源于诵书时声气的稽止,实与“逗”相通,故又为“句投”、“句度”,因声气的稽止停留客观上造成了文章整体截断为部分,故“句读”又为“句断”、“句绝”。  相似文献   

16.
以小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具体事例重点探讨“两句式”“三句式”“四句式”有标选择复句层次关系的自动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结构中的“补语”在小句意义的表达以及句法成分组成上的不同。文章基于“形式体现意义,意义为中心”的原则,对汉语学界基本认同的七大类“动补结构”中的“补语”进行了重新描述,得出:这几大类“补语”或者与小句内的主要动词一起表达过程意义,用作小句的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或者表示词组内的中心词所体现意义的程度,用作小句内词组中的程度缓和词;或者体现小句的语气意义、情态意义和极性意义,用作小句的操作词;或者体现小句过程所期待的一个参与者角色,用作小句的补语。同时,文章探讨了“动补结构”中“得”字的功能,指出:“得”为小句或词组层次上的引出语,将引出成分的语义指向小句内的主要动词或主语,或者指向词组内的中心词。   相似文献   

18.
“有”字存现句是最早产生的存在句类型,也是使用最普遍、通行时间最久的存在句。“有”字存现句又可分为体现静态存在关系的“有”字存在句和体现动态变化的“有”字隐现句。从历史来源上看,表存现的“有”来源于表领属关系的“有”。  相似文献   

19.
在日语中,同一事件从不同立场和角度去描述被称为语态。日语中最常用的语态表现有被动态和使役态。在授受补助动词句中,特别是“てもいぅ”句,除了从结构和意义上表达“欲求”与“接受”的意思之外,还可以从其描述的角度和立场考察它所具有的语态特征,特别是与被动态和使役态的关联性。“てもりぅ”句与使役句“使役性”相通,但是存在“谦让使役’’和“尊大使役”的差别,恩惠性互补。“てもるり”句与被动句“被动性”相通,但是存在“受益被动”和“受害被动”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Halliday意义上的隐喻式物质小句指通常由别的过程表征的经验通过物质过程表征时产生的隐喻式小句。通过考察BNC语料库发现隐喻式物质小句可以归为三类,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分别是“操纵物体”“运动”和“传递”经验形成的“力”“运动”和“传递”意象图式。在对隐喻式物质小句描写的基础上,揭示了说话者选择隐喻式而放弃与其对应的一致式小句识解经验的认知动因是将蕴藏在意象图式中的某些语义特征强加给要表征的经验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