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画虎惊犬     
五代时候的厉归真,早年学画虎不像虎,因为他不熟悉虎。后来,他在深山密林有虎出没的地方搭起一个棚子,住在棚子上面,等待机会观察老虎,抢画虎的各种神情、动作,熟悉了虎的习性,回家又画了一百多幅虎的素描。几年以后,他可以把虎画得栩栩如生了。一次,他在门帘上画了一幅老虎逞威图,没想到他家里一只大黑狗走过来,看到门帘,被“虎威”镇住了,吓得趴在地上,直打哆嗦,吠不成声,屎尿直流。据说,狗见了真虎就是这种状态,“虎威”惊犬,  相似文献   

2.
虎年论画虎     
虎年书一虎,是诸多画家志趣使然。虎,被称为百兽之王,自古以来,虎作为最形象的力量美,受到人类传统的赞美和推崇。远至克侬罗马人洞穴壁画和我国殷商青铜器的图饰,近至现代人生活中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的各种虎形图昼饰物器皿,令人陡生亲切之感。我以为,画虎喻志不为其表所惑,当是画虎传神之根本。若借一张上好虎皮描摹,或依描画虎,自然不会传神。尤对中国画而苜,形神兼备当是夏谛。於是,清代画家丘天民*结屋深山,观生虎得其神,反舍取笔就粉壁图之,犬一见皆惊,仆为之遗失。*便成为画史美谈。我{II]幼崇尚大自然之威严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有个非常擅长画虎的画家叫厉归真。有一次他画了一幅老虎,认为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了。可是一位猎户看了却说:“这画虎气不多,倒是猫气很重。”厉归真听了觉得有理,因为真正的林中老虎他并没有观察过。于是他带上干粮来到深山老林,在树杈上搭上架子观察老虎。经历了种种困难与惊险,厉归真十分感慨,终于发现了“山中虎不同于笼中虎,发怒的虎也不同于安静的虎”。经过细致观察与不断练习,他画的老虎不但形似而且虎虎有威,成了传世佳作。我们习作与画画是一样的,必须有一双慧眼,才能更好地观察事物,反映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  相似文献   

4.
易祥 《今日南国》2008,(7):44-45
近期,关于“中国房地产冬天的到来”和“中国楼市将出现拐点”的观点颇多,其中最关键、最敏感、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也就是房价问题。那么,2008年中国的房价到底是涨还是跌呢?  相似文献   

5.
张善子是辛亥革命时四川首义的革命党人之一。辛亥革命成功后曾任川军旅长之职。善子不仅是一位革命将领,还与他的胞弟大千,同为20世纪活跃于中国画坛的著名画家。特别是善子所绘之虎,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堪称一绝。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多次创作以虎为题材的作品,用来鼓舞抗日将士的士气,足见其强烈的爱国之心。善子喜画虎,亦喜养虎,被世人誉为“虎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善子兄弟客居苏州网师园殿春时,曾托人从云南购得一只虎崽,放养于网师园中。由于从小驯养,百般呵护,这虎崽自然失去了“百兽之王”的诸多野性,平添的却…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末,拿破仑曾告诫西方,中国是东方沉睡的雄狮,不要去惊醒它。为了雄狮——中华民族的觉醒,多少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甚至不惜生命。“狮”成为画家笔端寄托爱国情怀的再现物。在中国的画家中,画虎、画花鸟、画山水的颇多,但画狮的少,画狮画得好的更少,而季则夫先生则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东北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为他今後的艺术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季则夫1945年4月出生於河北南皮,爷爷是晚清举人。他自幼喜好涂鸦,父亲对他也是任其发挥,不加丝毫约束,这竟与当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一个偶然的机缘,季则夫从河北考到黑龙…  相似文献   

7.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是新时代赋予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心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意识与“国之所需,吾志所向”的担当精神,正是中国高校的精神特质与风格特色之一,也是驱动中国高校阔步前行最深层最根本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8.
《21世纪》2012,(9):55-59
伦敦奥运会终于落下帷幕,但赛场内外的欣喜、感动和纠结依然久久萦绕。纵观奥运全程,最抢眼的“中国元素”当然是中国奥运代表队的摘金夺银,但这并不是全部,还有其他的“中国元素”大放异彩。从比赛服、赛场器械、座椅到吉祥物甚至小小的徽章,再到“伦敦碗”上空绽放的绚烂烟火,穿梭于伦敦街头的红色大巴……从小到大,从内到外,“最炫中国风”在伦敦奥运可是刮得好猛。  相似文献   

9.
范曾 《可乐》2010,(6):47-47
“五四”以来,中国一些激进的、希望我们国家能够振兴的知识分子有个认识的误区,这个误区就是:他们认为中国文化阻碍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中国的传播,认为中国文化影响了中国的民主和科学。当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他是北大的名教授,是我党早期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0.
灵山是北部湾经济区第一人口大县,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发展条件优越。近年来,该县致力于发挥资源、政策优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正日渐成为投资、合作的热点。是全国著名的“中国荔枝之乡”、“中国奶水牛之乡”,荣获“中国西部百强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区科学发展进步奖、全区水利建设先进县等一系列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2010年广西“两会”期间,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共钦州市委常委、灵山县委书记潘雪红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畅谈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灵山县如何抢抓机遇实现新跨越。  相似文献   

11.
《中华魂》2014,(23):F0002-F0002
地处秦岭巴山之间的安康市平利县龙头村,是陕西省安康市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名列“中国十佳最美乡村”。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是陕西省十大热点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2011年跻身中国最具潜力景区排行榜。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2008,(11):93-93
任志强是当今中国商业界的一个“怪物”,他虽然是中国最出名的地产商之一,但是他的名气却来自于肆无忌惮的“大嘴巴”。近年来,他每一开口必平地溅起一番波澜,精彩的“任氏语录”包括:“商品房只给中高收入者住,我不考虑穷人”;“房地产商人们是弱势群体”;“房地产就应该是暴利”;“中国应该分穷人区、富人区”……  相似文献   

13.
石中元 《21世纪》2001,(4):23-2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管理现代社会,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走出生态危机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走进21世纪的人类,并没有解除人生、社会与自然的困境,各种矛盾交相错织,问题与困惑似乎越来越多一一这更凸现了“天人合一”的现实意义。“天人合一”的学说可以为人类社会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提供一种卓越的指导思想。 几千年来,对“天人合一”有各…  相似文献   

14.
“他者”的浮沉:评贾平凹长篇小说新作《高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新作《高兴》塑造了一个具有新质的农民形象——刘高兴。他自觉认同城市,却遭到城市中国的拒绝。“垃圾伴生物”是进城农民在“城市中国”存在的隐喻性描述,无论是表层话语还是深层文化结构,刘高兴都是“城市中国”的他者。“最丑,也最俗”的五富是乡土中国农民形象的“代表”。刘高兴作为城市的“先适者”,自觉地带领“五富们”进入城市生活之中。刘高兴追求的不是个体解放,而是一个群体的解放问题。拒绝个体超脱、追求群体解放的刘高兴形象使当代底层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揭示贾平凹对当代乡土中国农民整体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6.
卓越的诗才与自觉的选择─—罗门诗片论刘扬烈许多诗人和诗评家都盛赞台湾当代诗人罗门是“诗坛重镇”、“当代中国诗坛都市诗与战争主题的巨擘”,是“在文明塔尖上造塔”的诗人。他最有“灵视”,透视力极强,能掌握永恒艺术“最内里最震撼的那刹那脉动”,又有“将太平...  相似文献   

17.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理想,是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是入党积极分子必须确立的人生奋斗目标。为此,必须教育、引导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树立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随时随地严格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18.
在十七大报告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崭新表述,无疑是一个亮点,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立党为公”的价值理念,也最值得公众期待。  相似文献   

19.
《易经》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如果从反盗墓的角度来理解,“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应该是中国古人最朴素,也是最原始的反盗墓构思。  相似文献   

20.
“兴会”是中国古代诗学中内涵最丰富、歧义最纷纭的诗学范畴之一。本文从创作心理角度,阐释由“兴会”引起的审美主客体的互动;从文本构成维面,审视“兴会”多向度运动与文本形态的关系;从阅读鉴赏角度,兼及接受主客体及接受主体之间的心理互动;从中西诗学比较视阈,展示灵感与“兴会”相生共融的关系。旨在彰显中国古代诗学精神,强调当代语境下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