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瑞芬 《社区》2010,(4):55-55
去年暑假我去美国探亲,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走马观花,耳闻目睹亲身感受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美国社会对残疾人的照顾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夏爱华 《社区》2013,(25):62-62
刚到美国留学时,我经常会在街道、公园或其他一些公共场所看到不少残疾人。起初,我比较好奇,难道美国的残疾人比其他国家的要多。在美国生活的时间长了,我才发现,原来在美国社会里,残疾人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地生活,不会受到任何歧视,所以他们才会经常出来活动。  相似文献   

3.
黄建如 《社区》2014,(33):59-59
去年,我和老伴去美国探望女儿。初来乍到,女儿就告诫我们:“在美国倒垃圾也是一门学问,不能像国内那样随随便便。”起初我不以为然:垃圾谁不会倒,只要把它扔垃圾箱里不就行了吗?小住了一些日子后,我才发现,在美国倒垃圾还真不容易。  相似文献   

4.
150年以来,《大西洋月刊》都在试图解答美国的问题。在这其中的1/4时间里,我自己也在从事这项工作。这个过程始于我第一次踏上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也就是1970年夏我从英国读完硕士之后。争论和定义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当然总是发生在这个国家内部,但我发现从其他国家的角度来思考美国同样也是有用的。我明白,说从外部最能看清一个国家,那是老生常谈。但至少从某一个方面来讲这是正确的。在美国,人们讨论的是这个国家能够并且应该变成什么样。  相似文献   

5.
何如平 《社区》2009,(3):58-58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美国,股市暴跌,很多大公司都破产了,失业人数剧增,民众消费力骤降。舅舅家在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我在美国旅游期间在他家住了一段时间,虽然他家远离金融风暴中心华尔街,但我还是体会到金融危机切实影响了普通美国民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何如平 《社区》2009,(16):58-58
我刚到美国时,正逢那里爆发金融危机,股市暴跌,大公司倒闭,不少美国人都失去了工作,我这个外乡人也失业了。没有经济来源,我只好搬出了租住的公寓。  相似文献   

7.
博客心情     
《21世纪》2009,(2):36-37
我在美国的报警经历 说到911三个数字,中国人自然会联想到恐怖事件,脑海中浮现出纽约世贸中心被飞机撞毁的情形。但是,如果和美国人提起911,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紧急救助电话号码”——类似于咱们中国的110报警电话。我猜想,恐怖分子之所以选择在9月11日这一天重创美国,是否有意让美国911安全应急系统难堪?  相似文献   

8.
伊文 《社区》2009,(24):57-57
当年住在美国期间,校车曾引起我的注意,后来看到一篇介绍欧美国家校车的文章,扩大了我对美国校车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谢芳 《社区》2001,(3):64-67
我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居住过三年,其间只搬过一次家,使我有机会感受丰富多彩的美国社区文化。在美国社区文化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社区居民热心为社区服务的精神。不论我曾经居住过的纽约市上西区(Upper West Side,隶属曼哈顿第七社区),还是我搬家以后居住的茉莉小丘社区(Murry Hill,隶属曼哈顿第六社区),社区的居民都尽自己的能力为社区服务。  相似文献   

10.
郑瑞榜 《成才与就业》2014,(17):113-115
对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我的最初印象不是来自于历史书或者政治书,而是来自于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一首诗。这首诗叫《Oh,Captain!My Captain!(噢,船长!我的船长!)》,是惠特曼为纪念被刺杀的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也是已故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在电影《死亡诗社》中带领学生反复吟诵的诗句。后来我有意识地阅读了不少关于美国的图书,开始对这个国家有了深入的了解。美国建国两百多年就成为世界大国,这一定不是偶然,我很想去看一看。  相似文献   

11.
陈依凹 《华人时刊》2009,(10):83-83
才到美国的第一个暑假,我便和警察打起了交道。 留学生每到暑假都得四处打工挣钱,我也不例外地加入到找工队伍之中。但由于是外国学生,加上我刚到美国,没有汽车,在这出门就上高速的地方就像缺了腿的残障人员,使得找工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2.
星志 《百姓生活》2013,(1):65-67
2012年中秋、国庆两节,我利用公休和年假随旅行团去美国旅游了14天,自西向东游览了美国的夏威夷、洛杉矶、旧金山、圣地亚哥、拉斯维加斯、华盛顿、费城、纽约等城市,虽然时间短暂,但所见所闻令我收获颇多。  相似文献   

13.
婷婷 《社区》2008,(23):47-47
在美国旅游探亲的日子里,我与舅舅多次逛商场。我爱拍照,很想买一台打印机,用数码相机拍摄后,回到家里就可以立即打印相片。所以,每次进商场,我都特别注意打印机。但是,我看到的打印机,都是上百美元一台的,比国内高一倍多。我在美国已花了舅舅不少钱,我不好意思再开口找舅舅要钱。  相似文献   

14.
陈雪娟 《社区》2011,(8):38-38
公司派我去美国接受培训.初到芝加哥,安排我与美国同事艾丽斯同住。  相似文献   

15.
在公开的文字中,纳博科夫似乎为自己的美国公民、美国作家身份颇感自豪,但时而又毫不犹豫地表白自己的俄罗斯情结:“我感觉自己是俄罗斯人”①;“俄罗斯的一切我都带着了:文学、语言和我在俄罗斯度过的童年”②;“我的俄文作品,各种小说、诗歌和短篇小说是对俄国表示的一种敬意,我可以把它们说成是失去童年时代俄国所引起的震动的震波。③当“洛丽塔旋风”席卷美国,误解纷起之时,纳博科夫甚至不无感伤地抱怨,我的美国朋友几乎从来没读过我的俄文作品。言外之意无疑在说,如了解他的俄文作品,了解他的创作历史,就不会有那么多误…  相似文献   

16.
卢素玉 《社区》2009,(35):37-37
去年我被公派去德克萨斯州一家公司学习。一踏上美国的国土.最让我感到震惊的是高速公路上如蝗虫一般密密麻麻的车流,看来说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的确不为过。美国普通家庭买车很轻松,大多数家庭都有两台车,  相似文献   

17.
想像     
一个星期天,我对着地球仪遐想:我们中国在东半球,美国在西半球,乘火车吧,过不了太平洋;要是坐轮船去美国,路上又不太顺;乘飞机去吧,我还嫌太慢。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科普根深叶茂李元美国的科学普及事业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科普在美国已经植树成林,己经遍地开花,成为习惯、成为风气,和美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是美国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被认为是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科学普及最发达的国家。就我...  相似文献   

19.
李开复 《21世纪》2009,(9):12-15
1972年我就踏入美国留学了,那时我才11岁,当时还没有“小留学生”这个词。有很多人问我,如果你不去美国,还会取得一样的成功吗?在你的成长历程中,留学经历对你有什么样的帮助,有什么感触?  相似文献   

20.
1979年,我第一次到中国驻联合国军事参谋团代表团任职。此前,我虽然曾在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工作过六年,对国外情况有所了解,但对美国和联合国却知之不多。由于当时北京到纽约没有直达航线,我们乘中国民航飞机取道巴黎,然后转乘美国航班飞往纽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