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夏 《社区》2012,(18):44-44
在安福农村,女人喝茶是一种嗜好和享受,从年头喝到年尾,从出生喝到终老天年,一辈子都有喝不完的茶。在这里,孩子出生时,要喝“毛毛茶”,“毛毛”是对婴儿的美称;孩子满周岁时,要喝“百岁茶”,寓意孩子长命百岁;女儿配对时,要喝“妹妹茶”,妹妹是男士对恋爱对象的昵称,女儿出嫁时,要喝“娘娘茶”,娘娘是对新娘子的称呼;出嫁时的新娘子还有个“开面茶”;儿媳怀孕时,要喝“好事茶”,当了奶奶,还要喝“三代茶”。这些茶有特定的条件,而最独特、聚集人最多的当数一年一度的“请眷茶”。  相似文献   

2.
郭永仙 《社区》2008,(8):48-49
所谓玩茶客,说的是他痴茶玩茶,“玩”到极致。玩茶客有着特别的个性之处,或者对茶非常有体悟,闻茶香知茶性;或者有着特别的故事。或种茶或藏茶;或者饮茶于深山,或者大隐隐于市……《茶道中人》栏目,特别开辟这样的版面,一起寻访身边的“茶痴”。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钯的内涵。儒、释、道茶文化是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核心特点。武夷山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稼丧葬、人生伦理及日常交际之中,形成了一套“以茶待客表敬意”、“以茶常偿友喻情谊”、“以茶论婚嫁”、“以茶祭祀、以茶丧葬”,“家庭礼俗和饮茶”等内容丰富、形式完备的武夷山茶礼俗文化。  相似文献   

4.
茶入分为“唐物”和“和物”,战国时期,主要还是使用从中国少量进口的“唐物”茶入,因此十分珍贵,拥有一定级别的名唐物茶入。是武将身份和权势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孩儿茶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须夕娜”条云:“孩儿茶,又名乌爹土,又名青实失之,其实摈榔汗也。”苏继癫先生作《岛夷志略校释》,于孩儿茶”下注云:“此名以见于本书为最早。……这取自一种学名CassiaCatechu之液汁,梵语名Khadira与Khaira,孩儿茶殆由后一梵名而得音。因其对呈绿茶色,故有茶之名。泰米尔语Vodalay,汪大渊之“马爹土”,林草纲目》之“乌多泥”与“乌垒泥”皆其对音。泰语名Sisiat,汪大渊所记“势失之”为其对音。树高二三十英尺,乔木,印度孔坎海岸、孟加拉北部山地、缅甸皆产之。取此木之心熬煎之,则得浓液,以…  相似文献   

6.
该文就“荼”与“茶”之异同略加考释,以期弄清“荼”“茶”纠纷之缘由。结论是“荼”及其异称“茗”、“荬”、“(荈)”、“选”等,都是指“苦菜”。“茶”本名“檟(或作‘(木荼)’字)”,即“苦荼”。二者本自不同一为草本,可食用;一为木本,可入药、饮用。“荼”与“檟”相混,始自晋。及唐始见“茶”字,并以代称本届“苦莱”之“荼”、“茗”等。此后,文献中“荼”与“茶”混用尤甚。  相似文献   

7.
周一海 《社区》2012,(3):41-41
“给肠子洗洗澡吧”、“喝肠清茶,便秘不再困扰”……现在有不少人喜欢购买一些宣称能够治疗便秘或者能排毒的清肠茶饮用。而最近,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消化科主任郑亮的提醒却又让许多人不安:“最近接诊了一名用减肥茶、通肠茶通便的结肠癌患者,其服用的茶中就含有番泻叶大黄成分。番泻叶大黄中含有一种蒽醌衍化物,持续服用易患上一种名为结肠黑病变的大肠疾病,进而诱发结肠癌。” 为此,笔者针对市面上一些清肠排毒保健茶的配方成分进行了调查,到底这些保健茶是否对人体有害?长期使用治疗便秘又是否可行呢?  相似文献   

8.
伊朗的茶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朗人不可一日无茶,这大概是到过这个西亚神秘国度的游客们的共同感受。在广场的一隅,公园的凉亭,甚至旅途的驿站里,未必能找到一瓶矿泉水,却一定有一杯香浓的茶在等着你。 也称茶为“茶依” 伊朗人称茶为“茶依”(Chayi),这种与汉语语音的吻合暗示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所维系的不解情缘。不过,让今天的伊朗人爱不离口的早已不是中国的绿茶,而是香味浓郁、色如琥珀的红茶。这里的  相似文献   

9.
王一宁 《社区》2012,(11):35-35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而义阳。就是现在的信阳。 信阳是名茶之乡,盛产白毫细嫩、汤色碧绿的上乘“信阳毛尖”。信阳人爱喝茶、会喝茶,茶喝得可谓尽心尽意而又家常至极。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茶企要发展要壮大,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形形色色的“烦恼”,每个时期的“烦恼”的轻重、大小、类型也都各不相同。然而,纵观中国茶企20年来的发展情况,成本与利润之间的矛盾、茶叶安全卫生问题以及缺乏正确的引导几乎是所有茶企共同的“烦恼”。  相似文献   

11.
“黑茶”属后发酵茶.中国黑茶家族有五大贵族,分别是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南黑茶(茯茶)、四川藏茶、湖北老黑茶及陕西黑茶,俗称“黑五类”.在普洱茶盛行全国的当今,另一匹黑马——六堡茶正悄然崛起.2013年,在第7届深圳国际茶业茶文化博览会上,一筐早期的“中茶牌”92103六堡茶,被推到了68万元的身价,其品质丝毫不逊色于其他高端黑茶.日前,在央视财经频道《一锤定音》栏目中,一款40年的陈年六堡茶被专家评定为10万元一公斤,并且未来还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高身价、高品质、高升值的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瑰宝?  相似文献   

12.
在对中国古典美学重要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历代茶人在茶审美中的经典茶诗词,归纳提炼出“物我观照”、“净静虚明”、“妙悟自然”三种茶审美方法。“物我观照”源于自然的某些物征可以象征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经常的茶事实践中,茶人从茶的清香和内蕴的品质中观照出“茶佳人”、“茶君子”的形象。“净静虚明”发端于道家老子“涤除玄鉴”及“致虚极,守静笃”的悟道理念,在空灵虚静的心境中,即使是最简单不过的茶事活动仍洋溢着诗性之美。“妙悟自然”取材于禅宗、老庄及后来文艺美学理论,指茶人在品茶过程中通过长期的亲身体验和凝神遐想,终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茶禅论     
禅,是中国禅宗的一种思维方法;茶禅,乃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禅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关于“茶禅一味”的总体研究,应该是中国茶文化研究和佛教文化研究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然而至今尚无甚创见。  相似文献   

14.
“僧茶不分家”,“自古佛寺多名茶”,“茶禅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佛教徒通过饮茶这一特殊生活方式达到“和敬清寂”意境与禅心的修行方式。这种特殊的修行方式又植根于种茶、采茶、制茶等生产方式之中。本文作者率先对“茶禅一体”的中国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源流,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茶文化、佛教文化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朱熹对“茶”的诠释,主要涉及茶事、茶诗及理学。从“茗饮瀹甘寒”的茶事看,朱熹借茶修身,以严肃工夫落实“变化气质”。从“茶烟袅细香”的茶诗看,朱熹由茶入理,以诗化体验抒发生命情调。从“一个道理”的茶理看,朱熹以“茶”敞开“理一分殊”,以“至严”之礼敞开“至和”之境。  相似文献   

16.
壶·茶·人     
王辉 《北京纪事》2014,(5):63-66
在紫砂收藏圈里,周越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一百余把壶、一百多个罐,再加上几十件砚台、墨盒、赏瓶、笔洗等文玩杂件,资深藏家其名非虚。请他谈谈紫砂壶,他却更愿意谈茶。“壶是为茶生的。没有茶,壶便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茶及茶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为丰富我国人民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出重要的贡献.古人有云:“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万象警寒,茶之功大矣.”茶就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引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赞赏而发为诗兴,使后世读者获得美感的享受.茶诗,是诗的茶事,它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古代的饮茶习俗、风尚以及文人的精神世界.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也可以从茶诗中探得它的踪迹.谁第一个以茶赋诗呢?苏轼说:“厥传唯杜育.”(《寄周安孺茶》)杜育生活在晋代,除他之外,尚有  相似文献   

18.
《社区》2009,(3):12-12
“糙米茶”听起来就很有味道,它是用糙米煮出来的茶,即民间所说的米汤。“糙米茶”跟糙米粥饭一样,营养价值很高,而且有减肥与美容的功效。糙米茶喝起来非常清心爽口,是很好的解渴饮料。“糙米茶”最好是趁热喝,这样才能更好地品到糙米的香味,解渴功效也好。如果待糙米茶凉后,喝起来有点稠,有点黏口,口感就不佳了。  相似文献   

19.
饭茶诗     
《新天地》2006,(6)
姜茶能治痢,糖茶能和胃;菊花茶明目,烫茶伤五内。午茶长精神,晚茶难入睡;饭后茶漱口,洁齿除垢秽。空腹饮茶心里慌,隔夜剩茶伤脾胃;过量饮茶人黄瘦,淡茶温饮保年岁。  相似文献   

20.
郑锋华 《今日南国》2006,(17):60-61
神农是中国的茶祖。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现在的茶)而解之。传说神农为百姓治病,采集百草尝试,以发现治病救人的草药。一日,神农尝百草,中毒晕死于树下,茶树上面的水恰巧流入口中,得以起死回生,自然地发现茶能治病。又传说神农煮水时,茶树上叶子飘入锅中,他试饮后觉得味苦咽甘,饮后解毒,因此发现茶叶可解毒,以此为饮。这表明神农发现了茶树及其药用功能,所以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尝百草”,那是4000多年前的古代神话传说。今天,在南方水乡——广西昭平县境内,有一座海拔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