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伟 《社区》2012,(14):40
常听到有人说,对陌生人或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讲礼仪是有必要的,但家庭是最放松的地方,一家人天天相处,关系密切用不着讲客套。其实不然,亲人之间也要讲礼仪。家人之间虽然存在特殊的亲情联系,但讲礼仪是对家人真心诚意的尊重。具体地说,子女应尊敬赡养父母,父母要爱护子女;兄弟姐妹间,遇事要宽宏大量,不可斤斤计较,要互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文化差异必然会引起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主要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深刻认识文化差异对避免因文化冲突而造成的误解和矛盾是很重要的。本文试从三个方面——父母与子女,子女与父母和夫妻之间——来展示中西方家庭内部成员礼仪的差异,从而阐释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哎哟,听到了,听到了,医生你们讲的话好清楚,我都听到了呢。”82岁的施奶奶捂着自己的耳朵,笑得合不拢嘴巴。原来经耳鼻喉科的医生仔细检查,才发现让施奶奶耳背十多年的“元凶”竟是大块耵聍,俗称耳屎。施老太太多年来听力一直不好。子女们和她讲话,有时常常是鸡对鸭讲,有时一句话要大声地讲好几遍。大家只当她是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了,也没当回事。然而今年过年后,老奶奶的听力下降得相当厉害,和家人对话,常常要人家的嘴对着她的耳朵才能听清楚。日前,家人把她带到杭州市中医院耳鼻喉科,凭借着专业检查工具,耳鼻喉科的医生“探索”到了施…  相似文献   

4.
儒学“五礼”,祭礼居首,最为重要。讲祭礼在整个儒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体现了儒学所具有的宗教色彩。但儒学不是宗教,它讲祭祀是要通过祭礼的形式推行教化,以达到“治人”的目的。儒学的祭礼也因此而被历代统治者所首肯,成为正统的宗教礼仪制度,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礼仪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而道德则是礼仪的灵魂,二者统一在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学习礼仪,开展必要的礼仪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高礼仪水平,必须加强道德修养,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三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良心,体现在人们的讲礼重义的行为上.  相似文献   

6.
汪艳玲 《新天地》2011,(12):55-56
青少年时期的一大痛创是父母与子女不能很好地沟通,父母和子女之间要想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双方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孝道伦理广泛渗透到唐代人的社会生活之中,在衣食住行的方式上均有所体现。通过梳理及文献,发现子女需要尽心竭力地为父母长辈提供充足食物,并结合父母长辈的身体状况,合理搭配饮食;子女要将最好的衣服留给父母长辈,同时子女着装有礼仪要求;子女要尽可能地与父母长辈累世同居,并在居长期间有特殊要求;父母在时,子女尽量不远行,出行时要尊敬长辈,并为老者提供方便。可见,唐人的衣食住行方式总体遵循了尊长优先、便于行孝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从本质上讲,历代中国祭祀孔子,都是以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对待的,文庙祭祀礼仪当然首先在于尊崇孔子,同时,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尊重以孔子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祭祀孔子儒家,就应当正确领会和把握孔子儒学的思想核心。孔子认为,每个朝代的礼制都有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世事变迁,礼法自有损益,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怀与和谐,君臣父子上下等的礼法纲常绝不会变。孔庙释奠礼仪作为传统社会的重要礼制。自形成之日以来,也有一个“变”与“不变”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今日思考与确定孔庙释奠礼仪,应当保持传统祭祀仪典内涵,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老人都盼望有个幸福的晚年。具体讲,晚年生活要幸福,需要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 一、有个好老伴。俗话说:“青年夫妻老来伴。”现在的老年人虽然比中青年人多生了几个子女,但子女大了各有各的工作和家庭,即使生病时能常来看望,但哪能像老伴那样整日陪伴着呢。何况现在的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使子女都很孝顺,可一对年轻夫妻要赡养、陪伴双方四位老人,也是力不从心的啊!而老伴却不同。  相似文献   

10.
居住在湖北鄂西深山的土家人,素来讲究礼仪。譬如为死人丧葬,憨厚、朴实的土家人就有一套独特的礼仪,它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土家长者临终前,孝家男女老少都要伺候于床前,为其"送终",直到其停止呼吸。在长者安然离开人世的一刹那,众孝子便跪在床前,用"钱凿"(土家人打纸钱的一种工具,其印签恰似明清时的铜板或元宝)打好的纸钱,为死者烧"落气纸"。"落气纸"烧毕,便由家中长子带领家人为死者穿衣,装入棺材;有的地方是让其子女先穿一会儿,"暖衣"之后再穿在死者身上。旧社会,由于大部分土家人穷困潦倒,死者仍只能穿生前的补丁衣服。鄂西山区解  相似文献   

11.
中外儿童交往礼仪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素以讲“礼”重“仪”著称。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的传统礼仪受到了一些不利因素的冲击和挑战,我们有必要向其他国家虚心学习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礼仪教育策略和方法。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在礼仪教育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礼仪教育“四有特色”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三个缺乏”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丧葬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礼仪,这些丧葬礼仪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中,现代性的丧葬礼仪程序不多,却保留着丰富的传统丧葬礼仪。在该地区形式多样的丧葬礼仪背后潜藏着人们的几种意识,这些意识包括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和狂欢意识。丧葬活动中的这种礼仪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在民俗学和民间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绝大部分人认为礼仪是有板有眼、注重形式的。然而,在日本有一位对礼仪有着另一番见解的大师——西出博子女士,提出了"礼仪就是爱"这个全新的理念。前不久,西出博子的《一周快乐礼仪》在上海出版了,配合上海书展,她特地从日本赶来上海进行签名售书活动并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家校合作已成为优化教育生态的重要路径,但对高等教育阶段家长参与其中的积极作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通过对6 155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增加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频率能显著降低学生对消极情绪的感知;具有高等教育经历的家长在与子女的沟通时能为子女提供更多的支持,在更大程度上降低子女的消极情绪。基于此,建议高校联合学生家庭资源,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体系;帮助学生理顺个体成长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与家长之间的疏离或过度依赖等问题;开设面向家长群体的参与能力培训,加强高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力度,帮助家长更有效地参与到子女的成长之中。  相似文献   

15.
郭毓玲 《社区》2008,(18):24-25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等传统读物也要求每个子女要孝顺父母。从“孝顺”这一个词语的结构看,“孝”的要求,就是“顺”,也就是说,要顺从父母才是孝。 孝顺是一味地顺从吗?是《二十四孝》那种传统的孝顺吗?其实在很多子女的内心世界里,对父母是“孝”,但不一定“顺”。也因此,有了孝顺的“原则”问题。我们通过三位子女的做法和观点,来表现当代人对孝顺“原则”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在耶稣会来华传教期向发生了所谓的“名词、礼仪之争”.尽管罗马天主教当局与帝制中国之间因固有的义理和利益冲突而不可能不发生冲突,但“名词、礼仪之争”毕竟提供了中西思想文化平等对话的一少见的历史机缘.本文对“名词、礼仪之争”的来龙去脉及历史意义作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颜梅生 《老友》2012,(2):32-32
老有所养是每个老人的期盼。然而,许多老人却因为对遗产的处理不当.使得自己与子女之间、子女与子女之间纠纷不断.最终致使自己的期盼大打折扣。尤其是在房产问题不断升温、日益成为子女关注焦点的今天.老人对房产的处理,更成了老人能否安度晚年的关键。那么。老人该怎样通过遗嘱处理房产,既避免纠纷.又能实现自己的期盼呢?以下案例或许会对你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略论太平天国的文化礼仪改革沈红霞,刘洪英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文化礼仪看作是维系封建政治统治和伦理关系的重要手段。一切反抗封建秩序的斗争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发起对封建文化礼仪的冲击。太平天国要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势必“要颠覆自古以来的民族迷信礼法和信仰...  相似文献   

19.
现在很多中学生对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不懂得珍惜,包括父爱、母爱。有些父母为了供子女上学。省吃俭用,四处打工攒钱,但有些子女却不理解父母,不懂得父母养育他们所付出的辛劳和牺牲,不珍惜和感激父母的含辛茹苦,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要手机,要……把家长满足其要求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一旦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对父母心怀不满甚至与父母对抗,根本无感恩之心可言。  相似文献   

20.
“打喜”仪式是清江流域土家族诞生礼仪式的核心内容.这个特殊的人生礼仪因为清江流域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状貌而形成和发展.打花鼓子源于清江土家人的歌舞传统,土家人对生命的渴求在仪式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理清“打喜”仪式存续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对于土家族人生礼仪和文化系统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