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且读且品味     
正年届四十,回想起自己的读书之路,虽有不少愉快的收获,可终究感到读书太少、遗憾太多。从读书的作用来分,我的读书经历至少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为学业而读教科书的懵懂阶段,二是为工作而读专业书的主动阶段,三是因为无所求而读杂书的随性阶段。一心只读教科书1972年春,我出生于广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环境所限,我得到的关于读书的启蒙比较晚。在父母的眼里,儿时的读书仅定义为读教科书。读书之路是我们农家子弟"跳农门"的唯一办法,我很早就亲眼目睹了父母  相似文献   

2.
父亲去世,母亲又患重病,使我16岁的天空,顷刻间塌陷,那一年,我正读初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信念。上学读书是我幼小生命的全部追求,  相似文献   

3.
老公说我没气质 写这段话的时候,我依然在落泪。昨天晚上,我和老公正要睡觉的时候,他忽然对着我的脸看了又看.我问他看什么,他认真地说:说真的.你怎么没气质呢?虽然你长得挺漂亮,可是怎么就没什么气质呢?我当时肺都气炸了。老公在读书,我一个人负担两个人的生活,还要资助照顾双方的家庭,时间和经济上的短缺让我没有办法去装扮自己。  相似文献   

4.
孔见 《中华魂》2014,(17):62-62
阿蒙,指三时期东吴将领吕蒙。据《三国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吕蒙从小聪慧,但年轻时不好读书,知识贫乏,他15岁就当兵打仗,以骁勇善战著称,得到孙权喜爱。有一天孙权劝他读书长点学问。他同答说“军机事务都穷于应付,哪有时间读书?”孙权听后不悦说:“我难道是让你穷经皓旨去当博士吗?只是要读点历史罢了”他以自己为例,说“我自统领江尔以来,读了历史和诸家兵书大有收获。你很聪明,难道可以不读?”他听了孙权的劝告,发奋读书,几年后,大有长逃,议事时能旁征博引.很有见地,让人信服。一次,“鲁肃周瑜,过蒙言义,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一介武夫终下成为自学成才、富有文韬武略一代将领,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5.
李敬泽 《社区》2014,(20):13-13
我喜欢那些富于冒险精神的书:它告诉我的是我所不知的而不是我所已知的。还有那些孤独的书:必须孤独地读,孤独地领会和思考;读这样的书时.我不会想象我正与千万人一起读它。那太热闹.而读书的主要乐趣,我认为就是安静。  相似文献   

6.
学者周谷城曾说:我最早读书时,只知拼命地读。以为读了很多书,就是有学问,当时并不知道什么叫治学。直到二十岁左右,心窍开了.才把读书与治学结合起来。当时又拼命地读心理学的书,大约涉猎了十几种.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接受。于是我又拼命读社会学,大约也涉猎了十几种,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或完全接受。在这种不能完全反对人家的又不能完全接受人家的情况下,自己总想搞出一个名堂来,树立自己的学术系统。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替我出版了一本书,名叫《生活系统》。  相似文献   

7.
读了好多年书,我渐渐体会到读书并不一定要做大学问或者"立德""立言",但至少要做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正如孔子门人求仁,即使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仁",但心向往焉、身体行焉,不也是一种快乐吗?因此,有时我也会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背离了目标。不久前经历的一件事,让我觉得大大丢失了读书人的优雅,偏离了善和美。W君准备出国,几个月前我帮忙跑档案馆打印了几份材料,  相似文献   

8.
叶曼 《社区》2011,(26):4-4
谈到读书的乐趣,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见闻.很多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事物,书本都能告诉我们,所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读一本书,就算其中只有一两句对我有帮助的话.也是值得的。读到一句我们真正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那种心里的快乐.只有喜欢读书的人才能体会到。  相似文献   

9.
于丹 《社区》2009,(17):6-6
读书到底给我们什么?大家还会记得在今年2月底的时候.温总理第一次和网民互动的时候最后正好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他说,我很希望有一天看见地铁里面人人都捧着一本书。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真是充满了感动。因为我们平时说读书给人知识、给人力量.似乎已经是一个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淡味与养生     
读书,现在有用吗 读书.真的有用吗?我去年毕业,辛辛苦苦读了大学,还不是一样找了一个高中生就能做的工作?和我住隔壁的一个女的,也是做会计的,她才中专毕业,我觉得我和她之间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有时我还没她做得好。我不知道我以后的发展前景是不是会比她好,不过就现在这个趋势,感觉跟学历是一点关系没有的。  相似文献   

11.
读闲书     
雷颐 《社区》2010,(20):4-4
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不论读书多少,每人都有自己的偏爱,无法强求一律。我最喜欢的,则是读“闲书”。但什么是闲书,却难以界定。我认为,凡是读对自己没有用的书,就是读“闲书”。  相似文献   

12.
“多读书才能教好书”自古以来得到大家的认同。但是,有关教师读书情况的调查显示,当前不少教师很少读教科书以外的书.究其原因。我想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3.
郭泉真 《社区》2008,(23):7-7
人到底为什么而读书?“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读书的人。”雷达说。伟人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智者答:读书对于智慧像体操对于身体(爱迪生);于丹答: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圆满;胡适答: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看似各有不同,其实都有共性,所为就是所爱。  相似文献   

1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我远航的帆。 人要读书,要读一辈子的书。读古人,读现代人,读英雄,读小人,读世界,读自己,读牛的欢乐,渎死的安逸。在书中寻找自己的天空,在书中找寻自己的闪光点和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相似文献   

15.
我的阅读观就是: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与教育无关的书。 谈阅读观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很多专家疾呼:当前中小学老师缺乏阅读习惯,很多老师甚至不读书。但是转过来一想似乎又不对:那些老师真的就不读书吗?其实他们至少还是会读课本和教参教辅的,只不过这些书不被人们认为是读书罢了。  相似文献   

16.
毛周林 《社区》2010,(23):8-8
年近而立,许多事情渐渐明白。比如读书,一个人喜欢读什么样的作品往往跟他的生活阅历、志趣爱好、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然而无论一个人喜欢读何种作品。也不管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读书.目的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想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或者陶冶情操.在心灵上得到愉悦,亦可能是为了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四面八方     
《成才与就业》2013,(24):62-62
观点我前两天坐高铁,在车里溜达了一下,想看看有多少人读书。真不幸,我那车厢里就我自己拿一本杂志,剩下的人拿的不是手机就是iPad。那大家是不是拿着iPad看书呢?我过去一看,基本上都在那儿"切西瓜"。—近日,在"第六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馆长马未都谈起了阅读问题。在他看来,今人读书,可以吸取古人的做法,把读书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赵婕 《社区》2010,(2):9-9
一个阅读的姿势,让我能够像读书一样去读人,并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相携同归的人。而我自己,也只是愿意成为一本沉默的书,文字写满在我身上,有心的人,就在我面前驻足片刻,甚至一生一世;无缘的人,我们就两不相干。  相似文献   

19.
远离图书馆     
魏剑美 《社区》2009,(26):12-12
说起来也许别人不相信。我在大学里教了七八年书.居然一次图书馆都没过去。我甚至压根就没办过阅览证。是我不喜欢读书吗?不,事实上我每天都要看书、写作,不谦虚地说。我一个月的阅读量可能比不少图书管理员一生的阅读量都要大,买书的费用也一直是我最大的开支项目之一。那我怎么就吃饱了撑的,有现成的公共资源不用,偏要自己掏腰包呢?  相似文献   

20.
李铁成 《新少年》2010,(10):9-9
辽阳县首山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期待着自己的班级能够成为“书香班级”,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己能当选为“读书之星”。他们要展出自己的读书笔记,让其他人看到自己读了哪些课外书,读过之后有什么感悟……学校就是通过读书笔记,评选出“书香班级”和“读书之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