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张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25-27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后现代"的美学特质。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它或者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或者是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而文学艺术就其本源而言却同人的现实处境和灵魂归宿息息相关。这种对于"诗意"表现的艺术起源论观点,正是解决"审美泛化"问题的一剂良药,正因其如此,决定我们所关注的"日常生活的审美"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感官上,而应具有更深层的"意境型"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刘颖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395-396
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作家特奥尔多·施笃姆努力实践在平凡的现实中发掘出诗意的主张.他的小说是抒情诗歌创作的一种延伸,其小说的诗意特征还表现在意境和氛围的营造和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中. 相似文献
4.
电影《云水谣》在意境美学的孕育下生长出一种诗意的空间,并由这种诗意的空间蕴藉出一个标注生命充盈的坐标,引领人们进入到关乎爱情、关乎人生的生命之思的哲学之境。 相似文献
5.
释“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志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5):1-6
今天用"意境"来谈艺衡文的也多,本文则仅仅讨论"意境"的本义.由于意境的发生、发展走过了从"形象--意象--意境"的逻辑发展历程,所以本文虽题目为"释意境",其实是要解释"形象"、"意象"和"意境"三个概念,解释这三个概念的本义以及相互间的逻辑发生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6.
7.
胡义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3):76-83
周公"制礼作乐",以文艺作治国宝具,为关中文化的"诗意"提供了"基因".<诗>泰半为陕诗,雄豪、昂扬为其风骨.关中人秦始皇焚<诗>,从反面催生了唐诗.后者是中国南北文化长期融混后,在唐代政治体制改革实施、知识分子积极性空前抬升的条件下,产生的青春中国之歌.其结构为"李杜互补"和"朝野互补".它"定格"为长安及中国文化的"诗意"殿堂.海德格尔"诗意栖居"论,迫使我们重申长安"诗意",以应对市场异化和科技霸局,挺建新世纪的西安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8.
“花儿”是流传在西北地区的一种山歌,为劳动人民所传唱。“花儿”虽为民间山歌体裁,但在艺术性上,却表现出极高的文学价值。在意与境的表达及结合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罗瑞宁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7-111
这是一个因农民进城而出现的问题——城市化问题。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传统的乡村社会在中国城市化的潮流里将逐渐淹没。然而城市化不等于必然就要去除文明和文化,去除感情和人性,去除审美和诗意。如果说,城市化对许多人来说是无奈的选择,那么,通过世俗的个性化的创意方式,建构新的“城市诗意”以达“诗意的栖居”,则应是城市化了的人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0.
茅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2)
“意境”作为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不能用西方理论和思维模式简单演绎,把“意境”说成是主客观统一的典型形象。在“意欲’审美中,不是“情景”,而是“虚实”构成其核心因素。“意境”以虚实为本,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超越精神。“‘祥境”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的典型表现和最后完成,在“意境”审美中具有重要意义。“意境”范畴可以进入现代美学中,它的诗意体验和超越精神,在现代审美中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于广杰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5):122-128
“枯木”题材“诗意画”是北宋诗画交融之文人墨戏的重要类型,源于盛唐以来山水画中的寒林古木和松石小景,而新变于文同。他的“枯木”绘画一变唐法,描绘古木全景,以竹石点缀其间,奇古简重,意兴盎然,与其诗歌创作同一机杼,是其学养品德,志趣性情的诗意表现。文同的“枯木”绘画,下开苏轼枯木怪石,为诗画交融诗学思想和艺术实践拓开了新的意境空间,丰富并推动了北宋“诗意画”创作的发展,对元明以后枯木题绘画的创作影响也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2.
陈旸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1)
在视觉文化冲击下,传统意境产生了新的生存模式--图像意境.当代中国影视剧中,空镜头、光影和色彩、音乐与音响、蒙太奇等是图像意境的主要呈现模式;借景言情、借物表意的情感张力,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情节与节奏律动是影视剧图像意境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3.
“意境”之说的演变与涵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丽君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2)
“意境”是艺术整体呈现给读者的影真、情真、意真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意境”一词被引用于文艺、美学理论中,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则正式产生于唐代中叶.明清时期,“意境”说更趋完备,至晚清王国维,他在集中概括了古代丰富的意境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完备的“意境说”. 相似文献
14.
忧虑:我们学生纯真不再
参加高考阅卷之后,心里总有几分忧虑与不安。不是吗?现在学生的高考作文,语言越来越华丽,表达越来越矫情,文章的“诗意”似乎是越来越浓郁,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可是掩卷而思之,有时大脑是一片空白.不知所云。在高考作文中,众多学生都似一位“底蕴厚实”的才子,或是一位“诗意飞扬”的诗人。 相似文献
15.
吕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1):58-61
"意境"是诗的基本审美范畴。"意境"的生成与接受是一个双向流程,从诗思的获得、取境创造到鉴赏层的再现,都围绕着这一流程展开。意境美是造境与体境、创造与接受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6.
姜洪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43-145
“意境”或“境界”是王国维美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其中,“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写境”与“造境”是这一范畴的重要问题,值得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7.
曾素君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1):48-49
本文以波兰美学家罗曼·英加登的"分层化"理论为参照体系,以"言-象-意"为轴线,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去探讨"意境"这一美学范畴.文章从意境问题的渊源着手,针对历来学者们对这一问题探讨的角度与结论,提出:"意境"是一种价值的表达与敞亮.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仅要依靠情感的表达、形象的塑造,更重要的还在于语言本身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在这些要素和谐共存的情况下,有待于读者对意境进行意向性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田甜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6):115-117
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人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努力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用本国语言来学习本国文化的确是最好的理解方式,所以有很多人就把一些他国文化翻译成本国的文字加以学习。可是在这当中会出现很多的文化元素的缺失甚至是误读。以汉诗英译为例来探析这种语篇中的文化意境的缺失,就具有特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燕玲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104-111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关于意境的称谓,常出现将意境、境界和意象混为一谈的现象。这三个概念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文章将对此做一探讨。“境界”这一概念由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使用、强调和《人间词话》的深刻影响,似乎有等同和替代意境的倾向,同时,诗歌的基本单位——“意象”概念也由于没有明确的界说,而常常与意境等同。这三个概念都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且相互之间很难清晰的切分,三者既有密切的联.系,有重合,但三者的基本特征和使用范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相似文献
20.
"意境"审美范畴的思想渊源是魏晋玄学与中国化佛学思想(禅宗)的结合,玄学家们通过对《周易》、《老子》、《庄子》的重新阐释,渐次建构起"有无体用"、"虚静逍遥"、"得意忘象"三位一体的玄学本体论,为意境的理论产生提供了本土思想资源。意境是"意象"与"气韵"两大审美范畴的融合,比较钟嵘的《诗品》与宗炳的《画山水序》,能够见出融通诗画的美学理论构成了意境理论的触机。意境范畴之所以生成于唐代,与唐代出现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有密切关系,也与审美实践中诗与画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存在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