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以来,在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地区,发掘了一批吐谷浑贵族墓葬。该地区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吐谷浑亡国后的“先茔”地,其中喜王慕容智墓保存最为完整。本文通过对武威地区吐谷浑墓发掘资料的整理,对葬俗进行溯源探究,从更多角度分析武威地区吐谷浑贵族墓葬葬俗特征。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地考察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对武威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 ,得到旅游资源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值及综合评分值 ,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 ,为武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甘肃省武威市出土了一批珍贵的西夏木板画,为揭开西夏王国神秘的面纱增添了重要的资料。随着考古发掘报告的相继公布,武威出土的这批西夏木板画引起了学界关注,考古学和西夏学学者纷纷著书立说,从丧葬习俗、绘画艺术、服饰特征等多个方面探究了西夏社会历史,简述了不同的见解。虽然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为揭示西夏宗教信仰、民族关系及社会面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祭月亮是武威地区中秋节以核心家庭为单位举行的仪式。通过对祭月亮仪式前制作祭品大月饼、孙猴猴盘、对花月饼、花馍馍以及祭月过程偷孙猴猴盘、剜月、泼散供品的详细描述,解读武威中秋节祭月亮仪式的象征意义,可分为实物象征、行为象征和颜色象征,同时,因民众信仰不同而象征意义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5.
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之铜马,既不是文学作品和史籍上曾被描述过的某一匹马,也不是历史上某个名人乘骑过的某一匹马;既不能把册籍中赞誉某匹马的称谓移植到武威铜马的身上,更没有理由为其贴上任何一种毛色;它足下的飞鸟仅起底座的作用;不是确指意义上的某种鸟,而是泛指意义上一切疾飞的鸟.将其命名为"铜天马"最相宜.  相似文献   

6.
《武威汉代医简》校读五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讨论五组竹简,认为前三组竹简并不能够确定为同一部分的简文,将它们编联在一起不适宜,应该分别释读,单独排列;第四组竹简所脱的简文则可以根据前后简文所记的相关内容作相应的补出,最后一组简文则将未缀合的一支残简加以系连。  相似文献   

7.
武威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在当地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陇右学宫之冠”.分析研究武威文庙的价值,对于武威文庙的保护工作和发挥其教育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武威汉代医简》的用字情况大体上反映了东汉时期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基本情况。文章以许慎的“六书”说为依据,兼用孙雍长先生关于汉字构形10种思维模式的理论,对该医简全部用字的构形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六书”说的实质是以字形分析为核心的汉字形音义关系学说,至今仍是分析汉字形音义关系的重要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武威方言的语音系统及其与普通话的差异 ,指出了内部小片方言、被称为“秃嘴子话”的清源话的语音特点 :声母无 ts、 tsヰ、 s,其属字皆归 t 、 t ヰ、 ;名词后缀“子”有舌尖颤音韵尾 r  相似文献   

10.
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通假字和讹误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量通假字,也有少量的讹误字。本文对此进行了归纳分析,尤其是对通假字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解证。同时结合实例辨析了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文章试图从文字学角度显示武威汉代医简的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甘肃武威凉州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凉州贤孝",以宣扬孝道为主题,儒释道兼收并蓄,形成了以孝为核心的三教融合。  相似文献   

12.
甘肃武威的民间口头说唱"凉州贤孝",既是一种民俗现象,同时又承载着诸多的民俗事象,其语言载体是地道的凉州方言。"方言是民俗的载体","凉州贤孝"方言文本的整理具有方言与民俗研究的双重价值。我们可以以方言文本为桥梁和纽带,实现民俗学与方言学的结盟。  相似文献   

13.
谢小平 《社区》2001,(1):42-42
隋唐五代时期,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造成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原有的城市更加繁荣发展,同时又兴起一批新的城市。当时,最著名的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今四川成都)、广州、汴州(今河南开封)、太原、泉州、幽州(今北京城区西南)、凉州(今甘肃武威)、宋州(今河南商丘)等。 在当时,城乡的界限十分清楚。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及州治、县治所在地为城,城有城墙,城墙外为“郭外”,郭外的居民聚落为村;城墙之内为“郭  相似文献   

14.
近年山西境内出土了为数不少的中古时期的墓志,不断推动着中古史研究的深入。最近,在山西长治附近(唐潞府上党太平原)又出土了《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子宾客上柱国建康县开国公李公(弼)墓志》一方,仅存志石,现收藏于河南洛阳龙门博物馆。这方墓志与武威的粟特安氏家族有关,且涉及泽潞方镇的诸多相关史实,因此具有一定文献价值,我们认为有刊布的必要,故撰此文,以飨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5.
北魏时期“齐地”侨流豪族众多,“青齐土民”作为其上层主体而备受关注,对于其余部分,学界涉猎较少。武威贾氏,播越流迁,门资不显,虽与清河崔氏等大族联姻而又为其所轻,却能够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后乘势崛起。以永熙三年贾璐被劫持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对《贾瑾墓志》《贾使君功德碑》《贾思伯墓志铭》的考释,使得“齐地”武威贾氏的房支、来历及政治、文化状况得以基本呈现。对贾氏进行专题探讨,结合当地经济模式从工商型向农耕型的重大转变,可为全面考察北魏时期“齐地”区域社会深层次变迁提供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没有足够证据将《服传》的成书时代断在秦始皇焚书之前,即如沈文倬所说《服传》在战国时代已经成书,至汉景帝、武帝之间才转写成隶书。《服传》成书大概在西汉初至汉宣帝甘露三年石渠阁会议之间,之后一直单篇流传,其经传合编的时代要晚到东汉末期马融、郑玄的时代,而且即使当时注家将经传合编,也仍视《服传》为《仪礼》的记传,因此并未对其古今异文作注。  相似文献   

17.
隋唐时期,凉州以富饶著称,军事重镇、王候领地、商贸中心促使凉州产生了丰富的音乐品种,其中凉州曲、西凉乐与西凉伎比较突出,从隋唐时期凉州地名的产生与演变、凉州的地域价值与凉州古镇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简要分析,对探寻隋唐时期凉州音乐的发展概况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相关资料考证,大理国段氏为云南土著说存在诸多质疑,其段氏祖籍当在西北,为天水地区氐族南迁的段氏之后裔。  相似文献   

19.
凉州是甘肃河西走廊东段的一个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一度曾是中国佛教的传播中心,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传播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进入13世纪中叶,随着“凉州会谈”的成功举行,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也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带来大好机遇。此时,以凉州为中心,藏传佛教有规模的向蒙古等民族、向中原内地传播和辐射开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西藏高僧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八思巴等曾在这里建寺聚徒,弘传佛法。从凉州走出的清代国师章嘉·若贝多吉等,为藏传佛教的传播、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公元1247年,西藏地方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与蒙古阔端王在凉州举行会谈,以和平方式解决了西藏地方的归附问题,这标志着西藏地方正式归附中央王朝。凉州白塔寺见证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演进,至今依然屹立于凉州,作为一处神圣的文化遗产接待着成千上万的游客。白塔寺不单是一般的旅游资源,还担负着满足不同群体内心的不同需求的重任。运用民族学、人类学、遗产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并结合田野调查,对凉州白塔寺的相关情况展开研究,能为白塔寺遗产的保护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