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象指物之本象,说穿了就是文章中人、物、事的写实,是尽量地不融入主观色彩的客观描述。意象是象与意的合体。外在物象,一经诗人注目留心,就注入无尽情意,所谓“即景会心”(王夫之)。而意境则是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触发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进一步深刻领悟那些超以象外的丰富内涵,切实领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旨。  相似文献   

2.
优秀的现代广告,已不再是简单的促销手段,更非纯粹的“广而告之”,而是一种集历史之沉淀,古诗之意境,小说之(精华)情节,漫画之幽默,电影之手法和音乐之旋律为一体的综合表现形式。其中采取“借古诗之意境,抒现代之胸襟”的表现手法,则显得尤为匠心独具。  相似文献   

3.
施政明 《职业》2013,(14):58-59
书法意象有着丰富的“意”和“象”,能令人产生联想和想象,引起欣赏者审美情感共鸣.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就如何运用物象化语言描述书法线条的审美感受,把书法意象融入书法教学作一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4.
王平 《职业时空》2008,4(3):69-70
诗作为诗人审美思维的载体,理所当然的是一种美的解读。亚里斯多德认为“诗人应向优秀的肖像画家学习”,因为“他们画出了原型特有的形貌,在求得相似的同时,把肖像画得比人更美”,这种“更美”就是诗人审美思维的凝结。意境,作为中国文艺美学的经典范畴,是中国艺术特别是诗词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它掩映着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鲜明地反映出诗人的审美思维方式。当代军旅诗人李文朝的诗词作品中浸染着独特的审美意境。李文朝的诗词艺术以其个性化的审美思维深深地洗涤和振撼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获得思维之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和姿态,“城市形象”一词最早由美国的城市学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Imageofcity,1960)中提出,他认为城市形象作为一种“公众意象”,是公众对城市的总体评价和认知,包括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等。  相似文献   

6.
意象油画是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体系在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通过油画技法来表达中国精神内涵的一种绘画形式。"意"即"写意"、"意韵"、"意境","象"即"物象","不求形似"只是"取其意气所到"的写意性追求使意象油画取得了与中国写意造型语言相近的意味。  相似文献   

7.
威廉·华兹华斯与孟浩然的两首田园诗在意象描写、浪漫主义手法上有相同相似之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位诗人虽都为田园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但两首田园诗在主题表达、哲学内涵、审美视角等方面各有特色,在意象的选择和表达上也略有不同。分析两位诗人的田园诗代表作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特征,从而展现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创作差异。  相似文献   

8.
赵静 《现代妇女》2014,(1):192-192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这首诗描述了在面临选择做决定时的那种两难情形。本文分析了诗的内容、韵律、取材、声音、措辞以及路和黄色树林的象征意义,并结合诗人的现实生活来探讨弗罗斯特的写作技巧和揭示生活中一个极普通的意象被赋予的诸多内涵和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真正的促使人“全面发展”,文中以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为例,提出立体化教学法的理念和原则以及要点,并总结名词、动词片段的联缀法,意象、意境分析法,诗词意思改写或转译法,还原艺术生态法等经验和方法,为教学界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久以来,我们所提到的诗歌都是在中原文化的前提下提出的,而对少数民族诗歌进行研究的也只有少数专家学者。其实,少数民族诗歌的独特意境反而可以使我们眼前一亮。其中藏族古典诗歌在独特的地域条件和宗教环境下演变和发展,独特性与艺术性无与伦比。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藏族古典诗歌,尤其是其诗歌意象,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还原藏族的历史风貌,更能够让我们借鉴藏族诗歌意象使用中的艺术手法,开拓诗歌意象创作的视野,开辟以诗歌意象营造诗歌意境的新途径。本文通过研究一些流传较广、认可度较高的诗歌,意在找出其意象的异同,方便我们在今后的古典诗歌创作找到新的路径,发掘新的灵感。  相似文献   

11.
马国书 《城市观察》2010,(1):139-144
本文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历程出发,对知识经济与“硅谷”奇迹、知识决定企业剩余分配、创建“通用型知识经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分析广东创建“通用型知识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把中新合作的“广州知识城”项目创建成制度先行的全球第一个“知识经济特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学科交叉的当今时代,从语言学理论切入分析文学作品的手段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逐步成为一种学术潮流。学界对舒婷《致橡树》赏析和评价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大多数从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整体把握诗歌脉络和意境,对诗歌语言关注甚少。笔者试图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着眼于诗歌语言本身的及物性语篇分析,旨在从新的解读视角为读者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阐释诗人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主题表现。  相似文献   

13.
《安家》2012,(11)
精品花店花在开网(www.bloominghour.com)以中国古画为灵感推出“中国故事”花艺系列。这套“中国故事”沿袭了中国国画以形写神的特点,用鲜花代替笔墨将优美的古诗意境完美诠释.突破了主流的日式和欧式插花艺术.成为花艺界的一大创新。  相似文献   

14.
唐诗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明珠,而唐诗翻译一直是许多翻译家研究的对象,本篇论文从阐释学的角度浅析了唐诗的意境翻译。阐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阐释学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意义内涵。而诗歌作为意象的集合体,需要译者加以阐释而非简单重组,这样读者才能更加准确理解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是中国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他倡导的新格律诗对中国诗歌有着较大的影响。接受中西方文化熏陶的徐志摩文学创作,他在英国留学期间开始写诗,这个时候就透露出来一种理想主义文学理想。他的诗歌拥有韵律美、意境美以及意象美、性灵美等艺术特点,本文就是来探讨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6.
意象图式赋予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帮助人类预测和推理建立在人们日常身体经验基础上的普遍概念系统。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意象图式理论日益成为语言研究的焦点。本文尝试从理论提出、发展等方面概述意象图式理论,以便更好地把握该理论在外语教学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开始英美等诗人陆续提出意象概念,从而形成了意象派诗歌,运用简洁而通俗的语言和音乐性的细胞来对事物进行描述,而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哲学思想和意象创造上均对美国意象派的诗歌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怀念叔叔     
叔叔离开我们近二十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如今我年逾古稀,儿孙满堂,更能体会到《古诗十九首》中“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的意境,去珍惜亲情,怀念亲人。  相似文献   

19.
张鹄 《老年人》2003,(10):43-44
时下有的诗没有诗味,或诗味不足,我以为症结在于缺乏意境。缺乏意境就不是诗,至少不是好诗。什么是意境?诗歌理论家李元洛在《诗美学》中作过概括:“所谓意境,即诗人主观的美好之‘意’和现实生活鲜明之‘境’在艺术形象中的水乳交融、辩证统一。”是的,意境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美学概念,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是诗美的最高体现。诗歌一旦具有意境,就会有诗味、诗情、诗意、诗魂,使人“骤读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具有无穷的美感力量。例如元祯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所评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两首词的浅析,来反映一代伟人,同时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主席"熟谙我国古典诗词,勇于扬弃、创新,追求诗意、诗味、意境"和他喜爱的"刚柔相济,偏爱豪放、不废婉约的独特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