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劳工研究已经开始关注以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程序员为代表的科技劳工群体。本文重新审视了传统劳工研究的理论框架,回顾了劳动过程理论与规范性控制理论对劳动控制问题的主要分析思路,厘清了二者在冲突的基础、斗争的场域与方式等方面的基本差异,分析了两种理论传统对于理解科技劳工研究中组织结构与文化的变迁、劳动力市场的分层、社会/技术二分的职业分工等现象的启发。技术与劳动过程的辩证互动关系和劳工主体性仍然是科技劳工研究的两个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2.
郑雨晨  王威 《现代交际》2024,(3):39-48+122
虽然数字劳动是一个学术前沿焦点,但是在国内外有部分学者指出其概念内涵存在着界定不明的问题。从劳动的发展性与目的性看,在自由休闲时间玩游戏、上网等所谓用户无报酬劳动并不是数字劳动,而是数字活动。从数字劳动的技术组织形式与社会组织形式看,数字活动并不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不是所有在数字平台上或与数字产业链相关的劳动都是数字劳动。数字劳动的内涵应该界定为掌握数字技术的劳动者使用数字生产资料生产数字产品或数字服务的雇佣劳动。  相似文献   

3.
关于数字劳动平台存在的劳动力灵活性与生产力保障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当前研究过于关注技术影响而忽视了组织的作用。市场与等级在经济活动中通常被视为两种替代性组织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微任务平台和骑手平台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在纵向与横向结构上,平台采取代理与授权的形式,将代理机构与服务需求者纳入其组织系统,形成决策权集中化和工作过程控制权下放的独特组合。它在有效结合市场(高灵活模式)与等级(高控制模式)特点的基础上,生成了独立的、有自己逻辑的组织治理模式,推动了数字劳动分散式管理与全景式监控的高效统一。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运动:现象、问题与理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对劳动过程、劳动体制、劳工权益以及劳工运动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血汗工厂的重现集中体现了全球劳工面临的苦境。90年代以来的“反血汗工厂公司行为守则运动”作为关注劳工问题的新社会运动,代表着全球化背景下劳工维权和劳工赋权的第三条道路。本文将以过去10多年该运动在美国的发展过程为分析对象,探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借助卡尔·波拉尼(KarlPolanyi)关于“市场—社会”间“双向运动”的理论透镜,对“反血汗工厂公司行为守则运动”中多元化的行动者及其行动进行分析;其次,结合相关的社会运动和劳工运动理论,剖析该运动不同于传统劳工运动的特质;最后,以推进具有社会运动理论视角的劳工研究为出发点,围绕该运动对于劳工维权和劳工赋权的影响力和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面临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倩 《公关世界》2022,(24):99-101
“立德树人”是近些年来我国中学生教育中十分重视的一项任务,因为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很多中学生在劳动素养方面普遍缺失,既缺乏合格的劳动素养,也缺失正确的劳动观念,这就会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们渐渐养成好逸恶劳的思想与行为习惯。对此,就需要不断丰富劳动课程的开展形式、组织各类劳动性质的活动以及借助于互联网线上平台增强劳动教育宣传的深度与广度,使其逐渐融入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们的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成就斐然,劳动社会保障法制从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变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变为法律,其适用范囤不断扩大,其内容既是中国国情的产物,也更多地吸收了国际劳工标准。站在30年的界碑处,中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路程仍然任重道远:一是要加快社会保障立法,促进社会公平;二是如何保证现有劳动社会保障法律得到切实实施;三是如何优化劳动保障法律的实施环境;四是如何通过借鉴国际劳工标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保障立法。  相似文献   

7.
工作对劳动者意味着什么?这是劳工研究的基本议题.本文以成都市一家酒楼为个案,全面考察了该酒楼女性服务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况,着力回答工作之于这些青年女性农民工的意义.笔者认为,进城打工被新生代农民工视为人生的必经阶段,底层服务业的工作是他们转换自我的平台.具有改造合格劳动力、催化劳动者社会成人和支撑劳动者未来生活规划的三重意义.本文对工作意义的探讨拓展了学界对劳动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理解.而未来社会农民工问题与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交会将展示出服务业农民工劳动研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情感劳动"由于过于强调劳动者情感与自我的二元分割而遭到挑战.研究引入"审美劳动"概念,探索当前审美经济勃兴之下的服务业一线劳工的劳动过程转变与自我认同锻造之间的博弈与整合.援引布尔迪厄"具身展演"与地位消费理论,研究发现健身教练的自我锻造兼具区分与整合两个向度.健身教练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中运用自身外形、表情、举止和语言等身体资源,酝酿与顾客相吻合的品味,作为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健身教练得以建立区隔性的自我投射,将自己打造为"理想的他者";健身教练通过建立老师与激励者角色认同,发掘并利用自身性格特质的方式,统合他们在自我的展演与原真性之间的拉力,并成为"更好的自己".研究回应了学界对服务业劳动者自我认同中存在的异化与融合二元论.审美劳动者在自我认同锻造中体现出的微妙平衡,反映了"90后""00后"一代奋进与迷茫共生的思想状态.  相似文献   

9.
李洁 《社会学研究》2005,(5):234-242
一、劳动过程理论:源起与发展“劳动过程理论”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核心理论,马克思借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利润的真正来源,深切影响了以后的政治经济学发展。②但是自20世纪中、晚期以来,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工厂体制安排发生了重大变革,导致西方劳工问题的研究者更多地将研究视线转移到劳动过程以外,以社区、学校、家庭、大众媒体和文化领域等为焦点,试图从中发现统治阶级掩盖阶级对立、消解工人意识的奥秘。③这样的努力或许不无裨益,但却远离了马克思的核心关怀,而且也无法从根本上超越“劳动过程理论”所揭示的那些问题。在劳工研…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交际》2009,(6):27-29
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许多企业因经营困难而裁员减薪,引发了大量劳动争议。 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是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最主要的途径和力量,如何快速妥善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减少其负面影响,成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当然,由于社会职能划分的不同,两者的关注重点及其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对于大量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来说,仲裁机构的“拦截”作用应该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而如何强化劳动争议仲裁与司法审判的有机衔接,如何构建裁与审的有效对接机制,以形成解决劳动争议的合力,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缓解诉讼压力,则是法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期“调查·视野”栏目聚焦上海市青浦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青浦区法院携手应对劳动关系危局的方略,希望“青浦经验”能有助于读者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从商业经济到社会公益,粉丝社群呈现的超强行动力和影响力引发社会和学界的关注。既有研究往往将粉丝社区、社群、组织等概念混为一谈,从个体意见领袖或社群外部的视角解读粉丝的情感劳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组织视角的情感劳动过程。因此,基于对A明星全国粉丝后援会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在媒介、政策、文化等变迁中,后援会管理层与成员通过文化资本、情感等因素的交互架构生成了“饭圈”的组织化运作。一方面,管理层为促使粉丝情感劳动组织化,发展出圈层化、规范化、制度化三种整合策略;另一方面,成员通过自我进化、关系建构、反叛三种策略表现出对后援会的迎合或抵抗。深入挖掘粉丝组织内部的运转与劳动过程,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数字时代青年亚文化社群的组织实践,为“饭圈”乱象治理提供新的思路,也对虚拟组织的运转和维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丁冬雪  王莉 《公关世界》2023,(1):131-133
作为“五育”之基,劳动教育发挥着育德、启智、强体、砺行的重要作用。然而,部分应用型本科由于劳动教育理念僵化、课程体系割裂、实践平台缺失等问题,陷入劳动教育发展困境。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强化劳动价值观教育、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创新智能实践平台、完善多元长效育人机制,以真正发挥劳动育人的价值实效,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河南化工技师学院10余年的劳动教育实践为例,对劳动教育的意义进行探索。河南化工技师学院秉承“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核心价值观,以劳动实践周、企业社会实践、劳动校园文化、志愿服务与公益劳动等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将劳动教育贯穿在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且效果卓著,堪为范例。  相似文献   

14.
乔健 《现代交际》2009,(7):28-33
美国大萧条时代实施的一系列积极的劳工政策,在促使美国工会组织大发展以及增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的同时,也拯救了陷入困境的美国经济。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以及劳动关系理论与实践来说,美国经验可以借鉴,特别在工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方面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董克用 《职业》2014,(13):20-21
研究公共管理必须关注劳动关系问题。在中国未来的劳动关系发展问题中,有三点值得研讨:一是我国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二是西方国家劳动关系发展过程给我们的启示;三是怎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劳工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我国东部大都市郊区农村的基层治理实践,从权威组织、集体资源和治理规则三个层面,揭示了以“集体”为媒介的行政整合机制及其后果。首先,基层政府通过村干部的正式化和选举程序的制度化,推动了“集体”组织的行政化,实现了基层政府与农民的组织化联结。其次,通过将村级组织的治理实践纳入规范化的行政管理体系,基层政府实现了对农村集体资源的制度化控制和规则化分配。再次,村集体资源的再分配形塑了村民较高的组织认同,重塑了基层组织的权威结构。最后,以农民“集体”为媒介的行政整合机制深刻改变了郊区农村的团结模式,形成了村庄社会的治理性团结。这种“集体”团结模式体现了国家与乡村社会在实践中的“二元合一”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察美国某跨国公司在中国南方一家运动鞋供应商工厂实施其"人权生产标准"的过程,重点关注工时、工资、自由结社和集体谈判等三个最具争议的劳工标准问题,以探讨跨国公司的行为守则对于我国外资企业劳工标准和劳动关系的影响。并借助"跨国—国家—地方"的分析框架对于这种影响的复杂性进行比较全面的解析。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在实现以劳育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作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发展至今,在教育评价中还存在评价被弱化、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不健全、评价机制和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积极整合评价资源,构建高职院校“八维一体”劳动教育综合性评价体系,即构建以教育主体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教育影响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教育环境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世相写真     
朱学勤 《老年人》2005,(7):15-15
北京市崇文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有一条规矩很好,就是不管多么难办的事,也不管能不能办,对待群众都不能先说“不”.而是要“先倾听、后分析、再明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旨是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描述,分析国家动员和行政干预如何影响了女性新的劳动角色的形成。在这一历史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干预下,逐渐形成了以城市女性为一级蓄水池、农民为二级蓄水池的劳动计划调节模式,只是与市场经济下的工业后备军制相比,这种蓄水池机制具有更鲜明的强制性特征。伴随于此的,是中国劳动分工的“去性别化”,即形成女性不断扩大其职业领域、与男性劳动相融汇混合的特点。文化大革命时期(1968-1976年)是本文分析的重点。在这一时期,强有力的政治动员使这一“去性别化”特点达到顶峰。大庆的“男工女耕”和“铁姑娘”是这一时期推行的两种典型的性别分工模式。本文将分析这两个典型对女性劳动的影响。对被动员的中国妇女来说,新的劳动角色对她们既有正面的意义,也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