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壮  崔扬  周欣荣 《城市》2019,(1):55-62
笔者分析天津市轨道交通目前面临客流效果差、线路满载率偏低以及发车间隔长等问题和挑战,从客流量、运行效率、客流分布和运行情况等几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一步从车站覆盖率、轨道站点与人口分布、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等出发,深入研究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改善天津轨道交通的建议,包括优化城区线网规划、加强车站周边土地利用等。  相似文献   

2.
王维礼  张琳 《城市》2019,(4):63-74
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是以公共交通为向导的开发模式(TOD)引导城市发展的关键核心节点,科学合理地划分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轨道站点接驳策略制定、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研究、指导用地开发与土地利用等相关研究的工作基础。目前,常用的研究手段未考虑影响行人步行特征的各项因素,并且在划分影响区时易发生重叠现象。由此,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引入泰森多边形、提出步行指数,同时利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优化完善传统分级分类方法,构建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符合各站实际情况的轨道站点影响区范围划分体系。  相似文献   

3.
周岱霖 《城市观察》2011,(3):177-182
根据轨道交通车站与土地利用布局的耦合关系,车站地区圈层结构优化可分为适应和引导两种模式。以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通过GIS软件研究在这两种模式下车站地区人口分布、建设强度以及出行强度的空间特征,以此确定站点周边的土地调整方向,并得到适应型与引导型站点土地利用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一直是都市再开发的焦点.笔者针对小白楼地区历史、 经济社会因素的特殊性,利用通勤客流密度、 换乘便捷度评价其节点价值;利用周边开发强度、 昼间人口密度、 地价及功能混合等因素评价其场所价值;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理论,创建评价体系得到评价结果.通过结果评价小白楼站点地区场所价值略高于节点价值,但整体上仍处于平衡状态中,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更新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5.
该文根据上海土地储备中长期计划与轨道交通规划,分析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机制和土地储备机制相结合重要性,研究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带来土地增值收益的量化分析,以及提出结合轨道交通实施土地储备的范围、方式和时机等运作策略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与轨道交通换乘问题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未被真正理解,它限制了我们对换乘矛盾的判断和策略的提出。本文以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现状和换乘问题归纳为出发点,分析探讨换乘矛盾产生的内在逻辑,提出土地利用是造成轨道交通换乘需求的诱因,而换乘条件则决定了供需矛盾是否产生,进而以互动思维提出了包括强化副中心和边缘职能、提升土地利用多样性、增强公交衔接能力和增加换乘可能在内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值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轨道站点地区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土地空间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地区,因此对轨道站点的周边地区规划研究显得尤为紧迫。本文选取了重庆轨道交通的六个中心型站点作为研究对象,使用GIS对站点周围800 m范围进行矢量化绘制,获取基础的量化数据。分别针对站点地区的空间效率以及空间质量的建立客体紧凑度和主体紧凑度评价指标,对每个站点的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进一步从宏观层面研究不同指标结果的影响机制,发现地理环境、区位因素、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是站点地区空间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轨道站点地区空间的优化策略,为轨道站点地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上海2035”总规提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发展愿景。在空间资源紧约束的条件下,依托轨道交通站点的TOD建设是优化用地布局结构、提升空间环境品质,促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支撑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的重要策略。该研究以面向“上海2035”实施的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线路及站点为对象,通过对站点周边地区土地利用情况的梳理,指出其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在集聚度、复合度、公共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结合国际经验和上海规划管控要求,从集聚的空间尺度、梯度引导开发强度、多元复合功能布局、精细灵活空间设计等维度,提出进一步提升站点周边地区的功能布局和空间品质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公共交通建设持续投入的背景下,分析了我国大城市现阶段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困境。借鉴了公共交通发展国际先进城市在线网布局、走廊提升、站点衔接、机制优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针对整体客流不高、线路内部竞争、轨道-公交衔接不畅、补贴缺乏精准等问题,提出了公交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作为以轨道运输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立体系统,成为近年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典型代表和重大变化。随着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快速地植入城市空间,会产生一系列的新空间、新现象、新规律。站点影响域作为轨道交通植入城市空间后产生的重要节点区域,对其加以界定并进行深入专项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出交通导向、环境导向、空间导向等三种概念类型;进而,在分析轨道交通站点、行人、城市空间等关键要素相互影响的基础上,站点影响域的概念自然生成;提出了多学科融合、城市设计精细化、大数据探索等时代趋势下站点影响域界定的创新机制——以"行为规律"为纽带,建立"交通方式—行为规律—城市空间"这一组科学联系,基于此提出未来精确划定站点影响域的"边界"这一重要课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江丽琴 《城市》2022,(10):50-63
苏州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大量本地市民和外地旅游者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开展旅游活动。笔者从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对苏州轨道交通历史文化景区站点周边公共空间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传统街型和旅游文化主导广场型两种空间组织模式,进一步探讨历史文化景区站点周边公共空间的形态建构,通过公共空间组织,形成旅游活动的空间节点及展示古城历史文化魅力的窗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内江市1997~2005年土地利用详查和变更数据为依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内江市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取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总体上呈现耕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减小和园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的趋势:全市除市中区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以外,其他区县土地利用均处于发展期,区域差异明显;经济与城市化发展、人口增长是内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未来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明显地改善周边物业的可达性,减少人们的交通成本;通过改变沿线土地利用性质、提高土地开发强度,从而改变土地的区位特性,使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升值,进而提高周边房地产价值。笔者以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4公里范围内的楼盘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其价格分布规律的研究,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格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以期为政府制定轨道交通沿线的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轨道交通网络演变与都市圈空间结构发展有着相互协同的关系。选取受轨道交通网络影响显著,空间格局呈“一核多心”式分布的伦敦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方法构建轨道交通网络生长模型,分析网络复杂性特征演变规律,并进一步分析轨道交通与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中心枢纽站点扁平化组织分布以及轨道网络的传播效应均与都市圈多中心空间结构存在协同发展关系;第二,轨道交通与都市圈空间结构存在三个互动规律:两者通过势能差互动滋长、轨道交通引导圈层结构变迁、站点分化引导空间重构。最后对我国都市圈轨道交通的发展建设提出了 “破除边界”“内优外联”“适度超前”三方面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TOD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公共交通站点周边用地开发利用的综合安排。在当前土地资源紧约束背景下,合理采用TOD模式进行规划建设,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必要措施。本次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在TOD综合开发方面的实践经验,探索了TOD规划编制的内涵、重点和方法,以期为四川省TOD综合开发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未来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明硅地改善周边物业的可达性,减少人们的交通成本;通过改变沿线上地利用性质、提高土地开发强度,从衙改变土地的区位特性,使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升他,进而提高剧边房地产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中心作为一项城市发展战略,已逐渐受到国内外大都市区的广泛认可。基于集聚—分散维度和单中心—多中心维度理论,结合百度热力图等人口空间化数据,提出能够客观反映不同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差异性的测度方法和量化指标——多中心指数(PI)。建立轨道交通系统对多中心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全国40个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大都市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探索轨道交通系统对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在控制了道路交通、人口就业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轨道交通系统通过线网规模、线网结构以及站点布局对大都市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产生显著影响,但影响的正负取决于近远郊圈层的轨道交通发展水平。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建设,提高近远郊线网比重、次中心TOD耦合度以及轨道网密度,可以显著提高我国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梳理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的网络系统、客流特征及票务政策等发展现状,分析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提出大湾区轨道交通在网络发展、设施衔接、管理机制及票务政策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建议,希望能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更深层次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上海是我国最早展开低运量公交规划研究的城市之一,通过对上海市低运量轨道发展实践成效和问题的总结分析,从功能定位、布局模式、制式选择等角度,提出不同场景下低运量轨道规划发展策略:在主城区主要承担补充轨道交通网络的作用,重点整合常规公交走廊,提升通道功能;在外围新城主要承担客运系统的骨干作用,优化多层次公交发展模式;在新城发展初期具备培育客流、预留未来向轨道交通过渡条件的作用。最后,提出各系统在不同场景下适应性及资源共享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扬州为例,在对国内现已运营的轨道交通城市进行轨道交通服务评估与反思的基础上,采用"问题导向-时效引领-服务反馈"的服务优化思路,具体提出基于时效性、人口岗位覆盖、步行可达性的三大轨道线网优化策略,制定针对性的优化方案.整体优化思路与策略对中小城市编制轨道交通线规划及进行线网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