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工会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理应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彰显责任担当。高校工会应发挥人才、组织和阵地优势,深化劳动教育学习宣教和研究阐释,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大力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创设崇尚劳动、重视劳动的学校氛围,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高校要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视野下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高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领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高校要在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中、在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中、在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在开展理论研究服务社会中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下,劳动观、英雄观、群众观共同构成了劳动模范产生的理论基础。评选和表彰劳动模范是一种以榜样示范实现社会动员的重要方法。上海劳模选树的演变过程折射出不同时代劳动形态与劳动创造价值机理的变化,蕴含着对“劳动”内涵和外延认识的深化,是不同时代的精神符号和上海社会变迁的重要见证。上海市劳模选树工作始终重视科技创新的劳动价值,评选表彰注重树立各行各业的模范榜样和发挥劳动模范的社会动员作用,把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劳模保持先进性与发挥社会动员作用的重要抓手。对劳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的阐释,对上海劳模选树历史演变规律及特点的分析,能够在价值理念、内容形式、路径方法等方面,为上海立足新的发展方位做好劳模工作提供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高校开展劳模精神教育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劳模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感,更有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高校应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优势、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及文化景观建设、进一步完善劳模精神教育网络载体建设,让劳模精神教育成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升劳模精神教育活动吸引力,不断提升劳模精神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题中本有之义,是德智体美劳国民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载体。兵团劳动教育的本质在学理价值上是培育兵团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观,在实践价值上是"维稳戍边",其价值产物是兵团精神。兵团精神是在伟大劳动实践中孕育的红色文化,新时代建设祖国边疆,需要发挥劳动教育功能,开展"教育戍边"行动,塑造新时代"戍边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在劳动教育中赓续热爱祖国情怀、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坚守艰苦创业品质、彰显开拓进取担当。推进劳动教育融入兵团高校大学生培养,需要贯穿大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大学生主体劳动教育创造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劳动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劳动教育直接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水平,它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精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貌,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价值属性。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实践指向表现为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观念;重视劳动实践,促进劳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  相似文献   

7.
劳动具有综合育人价值,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劳动教育可以体现出高职教育属性、完善高职育人体系以及促进高职院校补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短板。当前,受思想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教育政策的影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同时,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会受到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探寻增强劳动教育育人效能的策略,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效能。  相似文献   

8.
当前,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优秀历史传统为根基,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教育思想为现实指引,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应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在劳动教育的观念方面,转变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在劳动教育的地位方面,重视劳动教育的突出价值;在劳动教育的目标方面,形成对“劳动幸福”的自觉认同;在劳动教育的要求方面,强化对劳动及劳动成果的尊重。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采取多种对策来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培育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研究和探寻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相融合是贯彻落实党"三全育人"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作为全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劳动教育起着辅德、益智、促体、育美的作用。针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边缘化、价值导向功利化等问题,探究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小学家庭教育、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有助于增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时效性和"五育"内在联动性,为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劳动教育提供新思考与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刘伟亮  谢红  陈思 《劳动世界》2020,(11):56-57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呼唤,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涵与根本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更高、内容更丰富、对象特点更加鲜明、教育方式更丰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水平,要以培育"劳动价值观"为核心,建好劳动教育"金课群",搭建劳动教育"实践系",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  相似文献   

11.
王美春 《劳动世界》2017,(12):29-30
育人是高校的使命与职责,实践育人作为育人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阐述了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应用型大学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提高实践育人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纵观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存在劳动教育窄化、弱化、虚化、淡化等问题,折射出劳动教育目的“偏离化”、教育观念“固有化”、教育方式“单向化”、教育途径“去身体化”等价值困境。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全面教育的根本要求,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通过认知新时代劳动的“变”与“不变”,践行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融合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把握劳动课程开发的时代性、体系化、协同化原则,以课程编制的“四段论”为基本,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的课程目标、丰富劳动资源的课程内容、优化劳动配置的课程实施、提升劳动效果的课程评价,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劳动主体、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都不同程度地被打上数字化“烙印”,数字劳动时代已然来临。数字劳动时代,人的能力边界不断拓展,、自主实践不断延伸,社会关系不断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得到延伸。但数字技术中存在数字剥削、数字规训、数字歧视、数字异化等现象,制约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劳动实践与数字技术的互动较多,高校劳动教育应更多地指向数字劳动而非实体劳动、指向职业性劳动而非体验性劳动。数字劳动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从着力于促进人的能力发展、彰显人的实践主体性、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三方面厘清劳动教育的目标指向、内容安排,构建学校主导的协同治理机制、精准匹配的持续创新机制、正向激励的多元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志愿服务是在人类劳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劳动形态,契合劳动的工具属性和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意义。志愿服务在推动社会发展、创造劳动成果、改善对象境况和促进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彰显出劳动的“对象性”属性。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实现有效的劳动教育,要构建合理的“对象性”劳动关系,强化志愿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持续推进志愿服务的创新,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水平,完善志愿服务的物质与精神保障,进而促进志愿服务劳动“对象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劳模精神是对当今劳动者职业道德的价值概括,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精神食粮,是社会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继承和弘扬劳模精神是大学生在职场中立业的客观需要、勤业的根本保障、敬业的主观要求、创业的前提基础。发挥劳模精神的积极作用,有助于解决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理念陈旧、内容滞后、手段单一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近代职业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推行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体系完备、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劳动教育思想。目前,学术界关于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集中呈现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立足文本,二是观照现实,三是面向未来,同时部分内容需要继续深化研究。要准确把握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全面掌握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科学体察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新时代价值,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提供科学镜鉴。  相似文献   

17.
美好生活需要在劳动中付诸实现,更需要在“劳动正义”的涵养和呵护中创造。劳动正义内含劳动效率、劳动公平、劳动和谐、劳动自由、劳动幸福等价值目标,是实现美好生活诉求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但现实中受资本逻辑、权力逻辑、技术逻辑以及消极劳动观的合力影响,劳动正义及其实践也遭遇到了一些难题和挑战。为此,需要基于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属性和伦理精神视角对劳动实践进行观照,通过驾驭资本逻辑、健全制度安排、营造积极文化氛围、培养理性社会心态、提升劳动者综合能力和素养等多维途径来维护劳动正义,从而夯实构建美好生活的基石,谱写“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正>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并采取实际有效的方法来加强劳动教育。工会在劳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价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对象、内容和途径与高校教育建设有密切的联系,甚至有相同、相通和相容的部分。因此,工会组织可以在高校劳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积极参与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和推广,为高校教育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数字时代,推进劳动教育是紧扣时代发展之要、满足人才培养之需的重要命题。劳动教育的开展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劳动教育观辩证联系的理论土壤,符合社会发展多重矛盾化解的历史必然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意蕴。但数字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数字异化、数字鸿沟、数字消遣和数字赋权等问题,遮蔽了学习者的主体性,阻碍了教育者能力提升,模糊了教育与娱乐的时空边界,加速了反劳动文化弥散。基于此,面向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厚植“主体在场”的劳动教育实践根基,推动“环环相扣”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协同联动”的常态化教育机制建构,促进“软硬齐抓”的内生性教育生态营造,推进劳动教育的创新变革。  相似文献   

20.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力量协同推进。其中,家庭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应在“家校社协同”视域中进一步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阵地,家庭劳动教育既可以强化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又能够整合各方劳动教育资源。目前,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基本认知、权责边界和联动机制等方面的理解仍存在一定问题。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树立正确的家庭劳动教育观;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优化家庭劳动教育的力量支撑;构建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形成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合力,从而切实推动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系统化、科学化和常态化,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