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运动:现象、问题与理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对劳动过程、劳动体制、劳工权益以及劳工运动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血汗工厂的重现集中体现了全球劳工面临的苦境。90年代以来的“反血汗工厂公司行为守则运动”作为关注劳工问题的新社会运动,代表着全球化背景下劳工维权和劳工赋权的第三条道路。本文将以过去10多年该运动在美国的发展过程为分析对象,探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借助卡尔·波拉尼(KarlPolanyi)关于“市场—社会”间“双向运动”的理论透镜,对“反血汗工厂公司行为守则运动”中多元化的行动者及其行动进行分析;其次,结合相关的社会运动和劳工运动理论,剖析该运动不同于传统劳工运动的特质;最后,以推进具有社会运动理论视角的劳工研究为出发点,围绕该运动对于劳工维权和劳工赋权的影响力和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面临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洁 《社会学研究》2005,(5):234-242
一、劳动过程理论:源起与发展“劳动过程理论”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核心理论,马克思借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利润的真正来源,深切影响了以后的政治经济学发展。②但是自20世纪中、晚期以来,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工厂体制安排发生了重大变革,导致西方劳工问题的研究者更多地将研究视线转移到劳动过程以外,以社区、学校、家庭、大众媒体和文化领域等为焦点,试图从中发现统治阶级掩盖阶级对立、消解工人意识的奥秘。③这样的努力或许不无裨益,但却远离了马克思的核心关怀,而且也无法从根本上超越“劳动过程理论”所揭示的那些问题。在劳工研…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人工智能数据标注产业为案例,解析中国平台劳动的再嵌入现象。通过分析为期两年的田野调查和154个半结构性访谈资料,构建了“算法补足组织”的概念框架,探讨了“补足组织”如何衔接算法与平台劳动,使之再嵌入回社会关系。由地方政府介入的算法补足组织依据自身组织资源和逻辑,弥合了算法控制所带来的部分潜在劳工问题。在特定情景下,算法补足组织还可能与劳工形成利益同盟,调动组织资源消减算法黑箱特性,联合对抗过度算法控制,这一事实挑战了算法冷漠性等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4.
吴清军 《社会学研究》2015,(3):196-221,246
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欧美劳动关系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形成了两种研究传统,即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与规则研究、历史与社会学的工作规范研究。20世纪50-70年代,劳动关系系统论和牛津学派多元主义承继了这两种研究传统,并确定了现代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他们的研究呈现出两大明显特征,即结构主义和经验主义。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欧美劳动关系研究的整体衰落,学界开始反思研究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策略选择模型以及劳动关系平衡理论等在打破结构主义、反思经验主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梁萌 《社会学研究》2007,22(1):229-236
一迈克·布洛维(Michael Burawoy)的劳动过程理论研究源自于马克思、布雷弗曼等的劳动过程理论,他的研究仍然延续了经典劳动过程理论的概念:例如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剩余价值、再生产等。马克思主义有关劳动过程的理论是布洛维整个劳动过程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布洛维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将生产与政治相联系的理论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分析了生产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将生产体制的变迁与国家政治体制的变迁联系起来,并关注各自的内部变化与影响,最终,布洛维希望通过这些寻找到社会主义实现的理想道路以及工人阶级在实现这一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发生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势必发展成为两大敌对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可是,具体的历史过程是复杂多样的。本文试图述评有关学者从劳动过程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述评布雷弗曼、弗来德曼、埃德沃兹和布洛维等学者关于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7.
董克用 《职业》2014,(13):20-21
研究公共管理必须关注劳动关系问题。在中国未来的劳动关系发展问题中,有三点值得研讨:一是我国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二是西方国家劳动关系发展过程给我们的启示;三是怎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劳工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考察美国某跨国公司在中国南方一家运动鞋供应商工厂实施其"人权生产标准"的过程,重点关注工时、工资、自由结社和集体谈判等三个最具争议的劳工标准问题,以探讨跨国公司的行为守则对于我国外资企业劳工标准和劳动关系的影响。并借助"跨国—国家—地方"的分析框架对于这种影响的复杂性进行比较全面的解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情感劳动"由于过于强调劳动者情感与自我的二元分割而遭到挑战.研究引入"审美劳动"概念,探索当前审美经济勃兴之下的服务业一线劳工的劳动过程转变与自我认同锻造之间的博弈与整合.援引布尔迪厄"具身展演"与地位消费理论,研究发现健身教练的自我锻造兼具区分与整合两个向度.健身教练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中运用自身外形、表情、举止和语言等身体资源,酝酿与顾客相吻合的品味,作为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健身教练得以建立区隔性的自我投射,将自己打造为"理想的他者";健身教练通过建立老师与激励者角色认同,发掘并利用自身性格特质的方式,统合他们在自我的展演与原真性之间的拉力,并成为"更好的自己".研究回应了学界对服务业劳动者自我认同中存在的异化与融合二元论.审美劳动者在自我认同锻造中体现出的微妙平衡,反映了"90后""00后"一代奋进与迷茫共生的思想状态.  相似文献   

10.
运用劳工辅导的方法解决早期劳工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湾地区由于经济结构由农业型经济向工业型经济转型,并受农业机械化及工业化潮流的影响,劳动人口从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大量转变。这些人口多数是15~29岁且教育程度为中学以下的人群,他们主要担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体力方面的工作。在休闲生活、人际关系、异性交往以及自我了解、自我发展等方面,这些青年劳工经常感到困扰。而对于政府及各工厂而言,如何普遍提高劳工素质、如何稳定劳工的工作意愿并提高其工作兴致、如何降低劳工离职率与企业生产成本等,则成了急需面对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动态     
《职业》2016,(7):44-45
人社部:金砖国家举行首届劳工就业部长会议【本刊讯】近日,首届金砖国家劳工就业部长会议在俄罗斯乌法市举行。会议围绕高质量和包容性就业、劳动力市场正规化、劳动和就业信息交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并且开展了社会伙伴对话。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出席会议并发言。  相似文献   

12.
乔健 《现代交际》2009,(7):28-33
美国大萧条时代实施的一系列积极的劳工政策,在促使美国工会组织大发展以及增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的同时,也拯救了陷入困境的美国经济。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以及劳动关系理论与实践来说,美国经验可以借鉴,特别在工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方面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职业》2007,(33):115-116
一分钟阅读   本书从技术发展、劳动组织变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相互制约的关系出发,研究了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和实质,在调查分析和总结我国职业学习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入国际化的职业能力、行动导向学习、围绕工作过程和_[作情境的案例性和综合化课程开发、项目教学方法等先进的理论与模式,为我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在传统的发展社会学中,学术传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化理论,一个是以拉丁美洲、非洲和东亚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理论。这两个学术传统构成了发展社会学的主要论题,同时也限制了发展社会学的视野。本文认为,中国、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过程为发展社会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议题,包括如何看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如何看待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如何看待发展过程中社会不平等的问题等。这些议题扩展着发展社会学的视野,也为建构新的发展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发展社会学应当面对转型国家的社会转型实践过程,形成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转型理论三足鼎立的发展理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一度制约着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之后,资本摆脱了约束,横行全世界,开始了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由科技和通讯革命推动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明显加速。跨国资本的增长和集中引发了美国等许多工业化国家极右政治潮流的兴起。一些人深信美国劳工将不得不和其它国家的劳工及移民劳工进行竞争。资本主义全球化被包装成为劳工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从波兰尼所谓“大转变”、特别是布洛维所谓“第二次大转变”的观点来看待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转型,形成了“新古典的社会学”与“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两条不同的学术路线。前一条路线关注精英,后一条路线关注工人阶级和底层社会在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命运。在中国社会,由于转型起点上社会制度安排的不平等,市场社会意义上的中国工人阶级可能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被塑造成型,社会学的“劳工研究”的理论传统中现存的两大理论模式,即“马克思模式”和“波兰尼模式”,分别对“农民工”和原国有企业工人如何形成为市场社会中的工人阶级提供了有效的理论透镜。借助于这些理论透镜,可以重建对“农民工”的整个研究问题并将之纳入阶级形成的框架中。最后,布洛维的“工厂政体”概念,可能为对转型期工人阶级再形成过程进行具体的、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的民族志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和方法论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7.
工作对劳动者意味着什么?这是劳工研究的基本议题.本文以成都市一家酒楼为个案,全面考察了该酒楼女性服务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况,着力回答工作之于这些青年女性农民工的意义.笔者认为,进城打工被新生代农民工视为人生的必经阶段,底层服务业的工作是他们转换自我的平台.具有改造合格劳动力、催化劳动者社会成人和支撑劳动者未来生活规划的三重意义.本文对工作意义的探讨拓展了学界对劳动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理解.而未来社会农民工问题与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交会将展示出服务业农民工劳动研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成就斐然,劳动社会保障法制从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变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变为法律,其适用范囤不断扩大,其内容既是中国国情的产物,也更多地吸收了国际劳工标准。站在30年的界碑处,中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路程仍然任重道远:一是要加快社会保障立法,促进社会公平;二是如何保证现有劳动社会保障法律得到切实实施;三是如何优化劳动保障法律的实施环境;四是如何通过借鉴国际劳工标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保障立法。  相似文献   

19.
在联邦德国的450万名外籍劳工中,大约有56,000名是摩洛哥籍人,这是一支颇受欢迎的劳动大军。他们为所在国提供了人力资源。由于他们勤劳肯干,又善于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所以,德国人对他们颇有好感,这就使得摩洛哥人在整个外籍劳工中占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沈文秀 《公关世界》2024,(4):139-141
本文从办学方向、综合育人理念等方面阐述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在涵义,分析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以及对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包括调查研究情况、数据分析以及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提出了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现实路径,包括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优化和劳动实践活动的构建,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