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我国劳动经济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民生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劳动问题也随之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我国2006-2013年的劳动经济学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研究内容紧随社会热点,学界为我国的就业、收入分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等当前社会关注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与解释,推动了我国劳动经济研究在这些领域的显著进展。但是,受微观数据、研究方法等限制,在理论创新、研究范围和内容扩展以及研究规范性上,仍有欠缺。随着人口老龄化、多部劳动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实施等,未来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将会进一步扩展到老龄化带来的相关劳动力市场问题、政策法规的效果评估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3.
过去的三十年中,学者们对于员工情绪劳动以及其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组织绩效等方面的影响给予了大量关注.本文介绍了情绪劳动这一概念、情绪劳动的表现策略以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在整体把握情绪劳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情绪劳动的未来研究方向做出积极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劳资不平衡状态加剧,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推进,国内研究学者对体面劳动愈发的关注。本文检索了2014年-2016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以体面劳动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本文认为近年来有关体面劳动的研究体现出实证研究群体丰富化和细致化、测量指标深入化、研究角度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研究和探寻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相融合是贯彻落实党"三全育人"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作为全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劳动教育起着辅德、益智、促体、育美的作用。针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边缘化、价值导向功利化等问题,探究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小学家庭教育、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有助于增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时效性和"五育"内在联动性,为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劳动教育提供新思考与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7.
劳动具有综合育人价值,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劳动教育可以体现出高职教育属性、完善高职育人体系以及促进高职院校补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短板。当前,受思想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教育政策的影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同时,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会受到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探寻增强劳动教育育人效能的策略,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效能。  相似文献   

8.
刘伟亮  谢红  陈思 《劳动世界》2020,(11):56-57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呼唤,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涵与根本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更高、内容更丰富、对象特点更加鲜明、教育方式更丰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水平,要以培育"劳动价值观"为核心,建好劳动教育"金课群",搭建劳动教育"实践系",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  相似文献   

9.
当前,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优秀历史传统为根基,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教育思想为现实指引,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应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在劳动教育的观念方面,转变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在劳动教育的地位方面,重视劳动教育的突出价值;在劳动教育的目标方面,形成对“劳动幸福”的自觉认同;在劳动教育的要求方面,强化对劳动及劳动成果的尊重。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采取多种对策来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培育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纵观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存在劳动教育窄化、弱化、虚化、淡化等问题,折射出劳动教育目的“偏离化”、教育观念“固有化”、教育方式“单向化”、教育途径“去身体化”等价值困境。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全面教育的根本要求,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通过认知新时代劳动的“变”与“不变”,践行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融合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把握劳动课程开发的时代性、体系化、协同化原则,以课程编制的“四段论”为基本,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的课程目标、丰富劳动资源的课程内容、优化劳动配置的课程实施、提升劳动效果的课程评价,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模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价值底蕴,蕴含着鲜活的育人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以阐释好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为着力点,以深刻领会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具有的现实价值为基础,以探讨劳模精神有效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科学路径为重点,破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难题,积极构建以劳模精神为引领的高校育人新模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2.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力量协同推进。其中,家庭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应在“家校社协同”视域中进一步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阵地,家庭劳动教育既可以强化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又能够整合各方劳动教育资源。目前,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基本认知、权责边界和联动机制等方面的理解仍存在一定问题。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树立正确的家庭劳动教育观;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优化家庭劳动教育的力量支撑;构建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形成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合力,从而切实推动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系统化、科学化和常态化,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周格 《中国劳动》2013,(2):26-28
体面劳动的概念问世已近15年,国外学者前期的研究主要围绕体面劳动的概念及内涵、体面劳动的测量指标和体面劳动的实证研究三个方面。最新研究特点表现为:关注体面劳动与其他国际公约或战略的协调、非正规就业群体成为研究焦点。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的重要途径。中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不仅可以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让中职生养成劳动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劳动教育直接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水平,它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精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貌,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价值属性。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实践指向表现为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观念;重视劳动实践,促进劳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劳动主体、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都不同程度地被打上数字化“烙印”,数字劳动时代已然来临。数字劳动时代,人的能力边界不断拓展,、自主实践不断延伸,社会关系不断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得到延伸。但数字技术中存在数字剥削、数字规训、数字歧视、数字异化等现象,制约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劳动实践与数字技术的互动较多,高校劳动教育应更多地指向数字劳动而非实体劳动、指向职业性劳动而非体验性劳动。数字劳动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从着力于促进人的能力发展、彰显人的实践主体性、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三方面厘清劳动教育的目标指向、内容安排,构建学校主导的协同治理机制、精准匹配的持续创新机制、正向激励的多元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7.
18.
志愿服务是在人类劳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劳动形态,契合劳动的工具属性和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意义。志愿服务在推动社会发展、创造劳动成果、改善对象境况和促进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彰显出劳动的“对象性”属性。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实现有效的劳动教育,要构建合理的“对象性”劳动关系,强化志愿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持续推进志愿服务的创新,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水平,完善志愿服务的物质与精神保障,进而促进志愿服务劳动“对象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数字时代,推进劳动教育是紧扣时代发展之要、满足人才培养之需的重要命题。劳动教育的开展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劳动教育观辩证联系的理论土壤,符合社会发展多重矛盾化解的历史必然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意蕴。但数字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数字异化、数字鸿沟、数字消遣和数字赋权等问题,遮蔽了学习者的主体性,阻碍了教育者能力提升,模糊了教育与娱乐的时空边界,加速了反劳动文化弥散。基于此,面向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厚植“主体在场”的劳动教育实践根基,推动“环环相扣”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协同联动”的常态化教育机制建构,促进“软硬齐抓”的内生性教育生态营造,推进劳动教育的创新变革。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题中本有之义,是德智体美劳国民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载体。兵团劳动教育的本质在学理价值上是培育兵团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观,在实践价值上是"维稳戍边",其价值产物是兵团精神。兵团精神是在伟大劳动实践中孕育的红色文化,新时代建设祖国边疆,需要发挥劳动教育功能,开展"教育戍边"行动,塑造新时代"戍边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在劳动教育中赓续热爱祖国情怀、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坚守艰苦创业品质、彰显开拓进取担当。推进劳动教育融入兵团高校大学生培养,需要贯穿大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大学生主体劳动教育创造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劳动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