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包含了对劳动过程和劳动者在认知与实践两个层面的价值判断:在认知层面,包括如何看待劳动过程和劳动者;在实践层面,包括需要怎样的劳动以及如何实现体面劳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由崇尚劳动的价值原则,以劳动者为本的价值取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规范和体面劳动的价值诉求四个维度构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天才性地洞见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关系,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劳动异化现象并没有弱化或消失,反而由于数字劳动的隐秘性等特点而加剧。基于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分析框架发现:数字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数字劳动者与数字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数字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及数字劳动者与数字资本家相异化是当代数字劳动异化的四重规定。为此,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努力调节数字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劳资矛盾,着力减轻数字劳动对广大数字劳动者的异化程度,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出阶段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劳动教育直接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水平,它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精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貌,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价值属性。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实践指向表现为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观念;重视劳动实践,促进劳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  相似文献   

4.
志愿服务是在人类劳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劳动形态,契合劳动的工具属性和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意义。志愿服务在推动社会发展、创造劳动成果、改善对象境况和促进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彰显出劳动的“对象性”属性。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实现有效的劳动教育,要构建合理的“对象性”劳动关系,强化志愿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持续推进志愿服务的创新,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水平,完善志愿服务的物质与精神保障,进而促进志愿服务劳动“对象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当代青年“躺平”是近年来社会心态变化的新现象,深刻反映着青年群体在工作生活中对较大的竞争压力所采取的一种规避性的内在调节机制和外在克服方式。“躺平”现象在青年群体中的存在,主要根源于高昂的消费方式、劳动正义的缺失、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拜金主义思潮的浸染。按照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躺平”现象出现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即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语境下的异化劳动是“躺平”现象的根本原因。在当今社会,由于资本的纵深延拓,劳动的异化仍然存在,其导致的工作场域竞争压力巨大成为当代青年逃避劳动、选择“躺平”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在哲学审省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当代青年“躺平”现象背后的本质认识与把握以及对此现象的有效消解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视野。  相似文献   

6.
制度环境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及行为方式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解雇行为更加严格的规制形成了企业强化解雇行为合法性的激励。平等协商机制的模糊性、解雇保护制度执行机制的相对弱性,以及立法与司法对程序正义相较于实质正义更多的关注,符合了企业通过组织结构建构组织服从的基本条件。意欲在企业通过企业工会组织这一组织结构形式回应解雇保护制度环境过程中,同时实现企业工会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以遏制非法解雇行为之实质性价值,不仅需要实现企业工会的独立性,更需要通过赋予平等协商机制更明确的界定,强化解雇保护执行机制,以及给予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同等重视三方面的系统化完善方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失业保险制度既是社会保险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劳动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让失业保险更好地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帮其实现再就业进而确保“稳就业”,既是实现就业这一最大民生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基于美国、英国、德国、韩国四个发达国家失业保险制度设计的经验,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须要提高失业保险立法层次、严格审核受助者资格、适当提高给付水平、针对高风险失业人员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提升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数字时代,推进劳动教育是紧扣时代发展之要、满足人才培养之需的重要命题。劳动教育的开展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劳动教育观辩证联系的理论土壤,符合社会发展多重矛盾化解的历史必然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意蕴。但数字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数字异化、数字鸿沟、数字消遣和数字赋权等问题,遮蔽了学习者的主体性,阻碍了教育者能力提升,模糊了教育与娱乐的时空边界,加速了反劳动文化弥散。基于此,面向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厚植“主体在场”的劳动教育实践根基,推动“环环相扣”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协同联动”的常态化教育机制建构,促进“软硬齐抓”的内生性教育生态营造,推进劳动教育的创新变革。  相似文献   

9.
“劳动保障无小事。事事关系民生.关系百姓利益。”南充市顺庆区劳动保障局局长何晓文经常用这句话警示自己和同事。自2006年上任以来,何晓文团结一班人,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在劳动保障岗位上勤奋工作着。区劳动保障局三年改变了落后面貌.在全市劳动保障系统目标考核中,由原来的倒数第一到2008年跃居全市第一,并荣获特等奖、劳动监察工作先进单位、“四好班子”、群众满意单位等称号受到表彰。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关系矛盾定位为人民内部矛盾,探索形成了既兴市场化之利又除市场化之弊,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体现效率又促进公平的劳资利益协调与平衡体系。中国特色劳动关系调整的实践路径与内在逻辑是:以市场化为基,释放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活力;以法治化为本,平衡劳动关系灵活性与安全公平性;深化工会改革,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民主管理;优化行政治理,督查激励地方政府与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社会参与,推进劳动关系网络化、精细化、专业化治理。其中,政府发挥了"劳动关系的改革者""劳动契约的规范者""劳资集体自治的推动者""和谐劳动关系的引导者""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促进者"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理性观对于处置群体性劳动争议的行为逻辑迥然不同。中国的集体劳动关系制度在西方学者看来很不完善,但不能否认近年来中国大多数的群体性劳动争议通过和平的方式得到了较为迅速的解决。中国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具体处置手段体现了传统儒家的“经权”思想,即通过整体性、动态性、平等有限性、强目的性和法律工具性等权衡方法,力争在每次纠纷处置中达到“恰到好处”的结果,以实现中央对于地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期望。这种处置理念符合中国人独特的理性观与是非标准,在实践中具有灵活、高效的优势,然而也存在可能被错用、滥用,以及过度依赖执行人等弊端。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成都市金堂县人社局围绕劳动关系治理导向,畅通基层劳动关系治理微循环,赋能劳动关系“大和谐”。目前,已建立2处劳动纠纷“一站式”联处中心,正筹建1处劳动纠纷“一站式”联处中心,设置调解、仲裁申请、劳动监察举报等窗口,实现“一站式”集约化服务;设立流动仲裁庭,以便民、利民、高效办案为出发点,主动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企业和基层一线,全力畅通基层劳动关系治理和服务“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3.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必须依靠全社会尊重劳动、保护劳动.必须使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4.
纵观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存在劳动教育窄化、弱化、虚化、淡化等问题,折射出劳动教育目的“偏离化”、教育观念“固有化”、教育方式“单向化”、教育途径“去身体化”等价值困境。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全面教育的根本要求,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通过认知新时代劳动的“变”与“不变”,践行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融合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把握劳动课程开发的时代性、体系化、协同化原则,以课程编制的“四段论”为基本,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的课程目标、丰富劳动资源的课程内容、优化劳动配置的课程实施、提升劳动效果的课程评价,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模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价值底蕴,蕴含着鲜活的育人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以阐释好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为着力点,以深刻领会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具有的现实价值为基础,以探讨劳模精神有效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科学路径为重点,破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难题,积极构建以劳模精神为引领的高校育人新模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实现体面劳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体面劳动体现以"劳动者为本"的全新理念与劳动价值论一脉相承。体面劳动既是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最新发展。实现体面劳动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依靠政府、企业、工会以及劳动者个体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使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力全面迸发出来,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惠及我国的每一位劳动者。  相似文献   

17.
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但我国和谐劳动关系法律建构缺乏对法律秩序的道德追问,从法哲学高度概括并阐明和谐劳动关系秩序原理的研究范例十分少见.解决这个宏大叙事又纷繁复杂的问题需要脉络清晰的理论框架,以解释劳动法律制度如何可能及可能如何引导参与者普遍同意而相互合作形成正义的劳动关系结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和谐秩序的基本法律原理.  相似文献   

18.
"雇佣"或"资本雇佣劳动"是劳动关系的本质。基于这一本质特征,"劳动者"应从狭义的角度,而"用人单位"则应从广义的角度进行界定。我国当前立法和实践对劳动者的界定标准具有政策性、多元性及滞后性等问题;对用人单位的界定标准则体现为体制化和单一化等问题。重构劳动关系的界定标准,须以"资本雇佣劳动"这一劳动关系本质为核心,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及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以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及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劳动主体、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都不同程度地被打上数字化“烙印”,数字劳动时代已然来临。数字劳动时代,人的能力边界不断拓展,、自主实践不断延伸,社会关系不断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得到延伸。但数字技术中存在数字剥削、数字规训、数字歧视、数字异化等现象,制约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劳动实践与数字技术的互动较多,高校劳动教育应更多地指向数字劳动而非实体劳动、指向职业性劳动而非体验性劳动。数字劳动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从着力于促进人的能力发展、彰显人的实践主体性、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三方面厘清劳动教育的目标指向、内容安排,构建学校主导的协同治理机制、精准匹配的持续创新机制、正向激励的多元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力量协同推进。其中,家庭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应在“家校社协同”视域中进一步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阵地,家庭劳动教育既可以强化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又能够整合各方劳动教育资源。目前,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基本认知、权责边界和联动机制等方面的理解仍存在一定问题。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树立正确的家庭劳动教育观;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优化家庭劳动教育的力量支撑;构建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形成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合力,从而切实推动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系统化、科学化和常态化,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