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聚落的发展受到区域城镇发展的巨大影响。我国现阶段主要在县域范围优化村镇聚落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因此把握县域范围村镇聚落体系的空间演变规律与驱动因素是乡村规划的关键环节。文章从城乡互动的视角,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基于人地关系与用地转化测度建设用地演变的特征,探讨了城乡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发展演变过程分析驱动力,揭示城乡互动发展背景下村镇聚落的演变机制。结果显示城区主要为紧凑型增长,城区边缘及近郊村镇则为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外延型增长,远郊村镇大部分为收缩型,有少量空心型。地理探测器的分析显示出乡村与城镇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明显差异:自然条件主导了乡村的发展;区位、社会经济条件则是城镇发展的主导因素。同时乡村发展又与城镇密不可分,产业协同与转型、人口迁移以及道路港口的建设是永川乡村就地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增减挂钩的相关土地政策则是城乡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应根据村镇聚落发展规律,分区分类精准施策;可构建与城镇产业协同互补的乡村现代农业产业链,培育多元发展引擎;并通过制度改革促进资本、人力、土地在城乡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乡村聚落是中国聚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俗和宗教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布局处于自发选择的状态,普遍存在着布局散乱、人口规模小、占地面积大、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亟待优化。以碌曲县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为基础资料,利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高程、河流、路网、地域经济类型等方面对碌曲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型铸"作用,河流和路网格局对聚落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农区—半农半牧区—纯牧区聚落差异显著,从集群分布走向分散分布。应用综合发展实力指数函数,将碌曲县行政村分为高(Ⅰ级)、中(Ⅱ级)、低(Ⅲ级)三个发展实力等级。在综合考虑各乡村聚落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潜力、区位条件的前提下,对村落等级规模进行优化,将村落分为优先发展型、控制发展型、异地搬迁型进行调控。引入成本加权距离(cost weighted distance)和改进型场强模型,计算各个乡镇的辐射量,结果表明,最大辐射量出现在玛艾镇和郎木寺镇周围,且沿洮河河谷和国道213线形成南北两条辐射带。因此得出结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优化要按照"中心带动,以点带轴,以轴带面,两翼互补,整体推进"的原则开展,最终形成"两心、两轴、两翼"的乡村聚落体系空间结构格局。  相似文献   

3.
人才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杭州市为实证,应用核密度分析法对2000年、2010年、2016年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和空间格局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具有"先快后慢"的增长趋缓特征;人才分布格局具有从"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化的趋势;城市中心区是各年龄阶段人才的高度集聚区域,同时城市外围空间已成为人才规模增长与空间集聚的主要区域。进一步判断:城市地理空间对人才集聚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城市重要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和政策措施等对人才集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使城市外围的人才分布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城市人才规模增长、优化人才分布格局以及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空间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流空间”视角下,对城市体系的研究逐渐由属性数据测度的静态等级结构转向关系型数据测度的动态城市网络。以浙江省宁海县为例,利用SDK数据表征各乡镇间的实测人流联系强度,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改进的优势流法和位序—规模法测度城镇体系网络特征,且与现行县域总体规划的城镇体系规划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一、宁海县各乡镇联系整体呈现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不均衡特征;二、第一、第二和第三优势流主要向跃龙街道和桃源街道汇集,且可识别区域内联系紧密的乡镇组合;三、宁海县的人群流动通廊与规划轴线走向、对外交通系统布局基本一致,西店镇、茶院乡—力洋镇组合、前童镇—岔路镇组合的发展基本符合规划设想,长街镇与规划设想尚有一定的差距。为优化宁海城镇体系,建议采取统筹区域交通、强化重点乡镇中心性、整合要素资源等措施。本研究对于其他区域城镇体系的识别和规划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富昱  江雪峰 《城市》2009,(2):53-56
一、概述 我国的县域(包括大城市的远郊区)普遍具有城市化水平不高、城乡界限不明显的特点。在我国城市体系发展中.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兼有农业与非农业,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的枢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汤放华  仝娟  曾志伟 《城市》2012,(2):47-51
不同区域的城镇体系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分形理论认为城镇体系存在一定的自相似性,这为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空间联系等方面的测度提供了量化标准,为城镇体系未来的合理布局提供了依据.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分形理论在城镇体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Mandelbrot·B、Battv·M等多位国外学者用分形理论对城市形态、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及城市体系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如陈彦光、刘继生对城市体系分形的基本测度模型提出了修正,陈勇、艾南山探讨了城市结构的分形特征,姜世国、周一星等用分形理论研究了北京市城市体系并论述了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将城市与乡村共同纳入规划范围,如何解决城乡空间协调问题成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做好城乡协调工作,首先要了解城乡关系的本质。从城乡历史视角出发,通过梳理夏朝至今的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规律,从中寻求城乡关系对规划的启示。城与乡并无地位高低,也不是天然隔离发展,城乡可寻找一个发展平衡点。过去虽然开展了很多城乡统筹规划实践,但忽略了这三个规律,因此存在较多问题。针对这三个规律,提出城乡空间协调规划工作优化建议,建议编制规划的前提是要改变城乡不平等的角色定位、注重建立城乡平等的规划平台、打开城乡经济社会融合的双向通道、塑造城乡平衡发展的区域品牌,以实现城乡同步提升、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流空间理论下,城镇之间的日常人口迁徙状况是界定城市联系和城市体系的重要资源。因此,建立在传统的中心地体系上的城市体系和网络分析越来越多地运用引力模型作为流数据的假设值,而构建相对科学的引力模型则是合理划分城镇体系的关键,也是本文的核心问题。本文首先运用腾讯所提供的日常人口迁徙大数据,建构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单位的城镇OD网络,借助复杂网络分析的相关概念,对城镇日常联系的点、线、面进行分层解析,展现了我国城镇网络联系具有地域差异性、距离衰减性和等级差异性等三个整体特征;其次,运用现有数据对经典引力模型中的经济因子、人口规模因子和等级因子进行分地域、分等级和分级别的回归分析,进而指出在不同地域、等级和级别的城市中这些因素的系数差异,并对这些系数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9.
朱英明 《城市》2008,(10):8-12
一、城市规模演化的产品质量阶梯模型 在城市规模演化及其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但通常被忽略的问题是,城市技术创新以及由此引致的产业转移的重要作用。伴随着城市间竞争程度的加剧,各城市在技术创新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由此导致城市间产业转移,城市经济结构变化,城市规模等级也随之变动,进而影响到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城市主义理论体系下的"精明准则",具有人居环境要素分类和空间形态分形控制理念。基于断面分区理论、描述空间形态过渡特征的"城乡断面图"(rural-tourban transect)分类图式系统,是其核心的空间操作和管理实施工具。文章从断面图的概念及内涵入手,概述了其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同时结合精明准则的形态设计分类特征,分析了城乡断面图的构成要素、类型特征、表达形式及作用机制。最后,讨论了城乡断面图在设计管理、实践操控等方面的价值和优势,及对我国当下城市设计发展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最发达、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珠三角城市群经过40年的发展,体系日渐完善,人口规模逐渐壮大,城市之间联系不断加强,城市化水平在国内三大城市群中遥遥领先。但还存在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足,城市化水平两极分化严重、与城市规模等级不匹配,产城协调性不高、个别城市严重失调,人口稳定性不强、城镇化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由此,本文提出强化城市群发展思维,推动城市群内创新、产业合理分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城融合和社会融合,引导人口有序分布,促进珠三角城市群健康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崔凯 《城市》2021,(12):25-33
发展县域经济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为区县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笔者选择从县域视角切入,以山东曹县为个案进行分析,提出数字经济发展的三个基本逻辑,即电子商务兴业的演化逻辑、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共同发展的内容逻辑以及有为政府的推进逻辑.基于调研资料,笔者指出数字经济在创业就业、产业转型、空间效应和技术引领等方面发...  相似文献   

13.
旅游市场分析,是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县域旅游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本文运用旅游市场分析的框架,以临颍县为例,对我国中部农区县域旅游市场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获得年龄结构、职业构成、收入结构等方面的结论,以及旅游市场的基本特征,进而对中部农区县域潜在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中部农区县域旅游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周阳 《城市观察》2012,(1):132-142
综合考虑中心城市、国家城市等级体系和世界/全球城市网络等方面,论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一般定义、本质特征和核心功能。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和重点城镇群互为依托,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功能节点,等级和格局随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共性和特色并存等特征,以及控制管理、协调辐射、城市服务和信息枢纽等功能。据此采用层次分析法对12个城市进行评价,以广州为参照得出了它们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得分。  相似文献   

15.
收缩不仅发生在城市,镇区也存在收缩问题。"上医治未病",欠发地区内的镇区如何积极防治城镇收缩、化解发展困境是亟待研究的议题。本文以虞城县23个乡镇为例,总结了豫东平原农区镇区的空间特征,发现存在新增建设规模过大、房屋闲置、滞销物业过多、建筑烂尾现象突出、空间品质下行等城镇收缩问题;预测其收缩模式为"空间品质—人口规模—建设规模下行滞后",具有"逆向收缩"的机制特征;指出豫东农区镇区的主要职能仍是零售服务,人口、产业集聚能力较弱;应借鉴精明收缩和精明增长的理念审慎进行空间扩张和开发建设,不宜将其作为就地城镇化的主阵地,以解决既有矛盾,规避即将大幅出现的小城镇收缩问题。最后,从发展理念、镇区建设、职能角色、公服设施和规划管理五个方面提出了收缩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按照村镇人口指标和行政等级指标进行规划和评价,但村镇两级行政单元的人口数量和经济体量过小,难以支撑自洽运作的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在整个县域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而县域尺度较大、人口密度较低,不适用城市生活圈的理论与方法。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基于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的基本原理,以行政单元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实体,运用知识推理技术建立空间邻近关系、空间归属关系、功能管辖关系、功能替代关系和兼容配置关系,形成县域公共服务体系的知识图谱网络,并构建村镇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从整体关联的视角能够较为系统地研究村镇公共服务体系,进而指导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17.
韩继征 《城市》2010,(8):37-39
伴随着18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浪潮。而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了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布局混乱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危机和“城市病”问题的出现也促成了控制城市规模膨胀理论的提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探索,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城乡结合控制合理的城市规模,形成一种有机平衡的发展模式——建立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8.
李兆江 《城市》2010,(1):26-29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城镇体系进入不断完善的时期。在不同发展阶段,天津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规模等级结构和职能类型结构均有所不同。其原因是受当时天津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9.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强调融合互动、共建共享,交通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传统的村庄规划存在诸多局限性,而国内学者对于城乡问题的研究主要致力于经济、体制等方面,对于村庄交通规划缺乏关注与实践探索.该文结合乡村振兴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要求,以广州为例探索提出超大型城市的村庄交通规...  相似文献   

20.
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农业文明,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其选址与布局、空间组织及形态等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多义的空间功能、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贴合自然的空间变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消失了,很多乡村"城市病"的愈演愈烈,这不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从聚落形态与空间功能、聚落肌理与空间尺度、聚落格局与景观变化等层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河北省磁县徐家沟传统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为例,从传统元素的恢复与文化重建、空间形态与聚落肌理的构建、叙事景观的提炼与空间延展、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结合等四个方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的改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地域文化特征与乡土环境特色的保持、公众过程的参与和成果的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延伸探讨,力求为传统乡村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找到内生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