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七十年代初,电报连接起了五大洲,中国也被连接其中。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清政府因为不重视电报通讯,外交上处处被动。相反,日本充分运用电报通讯,配合军事行动,处于有利地位。该事件当中,美国的外交官也频频使用电报联络,试图执行其"中立政策"。电报的使用使得一些外交观念、行为发生了变化,促使晚清政府决心发展电报业。  相似文献   

2.
19 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谋求中国内陆的电信利权,使用各种手段,或劝说中国设线,或求中外合办,或请自设,并期望将陆线与海线相接,建立起符合其利益和需要的电信网络。而清政府则坚守陆地设线权,极力拒阻列强在中国内陆设立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积极收回外人所设立的侵权线路,并以发展中外陆路边界接线来谋求或争夺经济权益,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电信利权。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电报作为西方的先进技术传入了中国。同治光绪朝,西方人在福建沿海私设陆路电线,遭致民间力量的反对,清政府为平息争端把陆路电线收归官办,并在福州开办了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虽然福州电报学堂开设一年旋即停办,却为中国的电报事业培养出第一批先进人才。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挖掘和分析,重新论述电报学堂开办的始末,在考证福州电报学堂开办地点的同时,也探析了福州电报学堂毕业生在近代电报事业上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电报业是晚清社会的新生行业。晚清社会引入电报后,清政府按照近代中国的社会条件建设发展电报业。电报业诞生后,形成官方主导的运行机制。在官方的推动下,晚清电报业逐步进入民间社会,开始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电报业的发展及其优势的体现,民间社会开始接受、认同,并开展建设民族电报业的讨论与思考。电报业本身的特殊性及其发展的社会需要,决定了晚清电报业国有化的最终归向。在晚清电报业的社会化进程中,官方高度重视、全程参与、顺势引导,这一特殊现象表明了清廷对电报业的民族性“改造”。晚清电报业的国有化过程,亦是电报业民族性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的中国虽无自建的、近代意义上的气象台局,但清政府引入电报后,让其参与列强在华的天气预报活动,间接为国人提供了一些防灾避险方面的服务,故晚清电报于气象领域仍发挥了一定的功用.此当是电报的应用向社会经济领域展延的一个重要表征.不过,电报并非一经引入中国,即参与列强的这类活动,而是经历了一个从不参与到参与的发展过程.此中透视出的是晚清朝野对近代气象事业的逐步认知与接受,同时显现了那个时期社会及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公司及其内在的制度性因素不是中国本土的"资源".1904年<公司律>的出台是晚清政府在主动和被动之间做出的仓促选择.外国在华开办公司、华商附股、"官督商办"公司及其后的晚清商办公司的实践,以及相伴发展的近代公司制思想为晚清<公司律>的出台作了物质和意识上的准备.为振兴工商应运而起的公司企业的发展,急需晚清政府提供公司法律制度的供给.西方列强要求晚清政府出台与西方工商法律接轨的法律制度和晚清政府废除西方列强领事裁判权的愿望成为清廷出台<公司律>的直接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7.
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不断加深,晚清社会经济"外耗"愈益增大,导致清政府财政拮据,国力衰弱.为了遏制垄断资本的经济渗透和掠夺,晚清政府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由于国内资本短缺,而海外华侨资本增长较快,晚清政府企图以华侨资本替代和抵制西方垄断资本,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侨资的政策,鼓励华侨商人回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经济独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19世纪80年代,中国大多数省份陆续接通电报线路。新疆电报线的建设相对较晚,1891年俄、英两国蚕食帕米尔地区的边疆危机出现后,清政府才决定建设由甘肃通往新疆省城的电报线。随着帕米尔危机日趋严重,清政府又将电报线路设至新疆其他重要地区,以应对边境危局。边疆危机成为新疆电报线建造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晚清电报保密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报自晚清引入中国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亦因屡遭泄密而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乃至严重后果。但不能因此而认定晚清未建有电报的相关保密制度。其实,晚清朝野十分重视电报的保密工作,并在引进与推展这一西方近代文明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保密制度。问题在于,该制度形成是一个过程,最终确立较晚,从而使得晚清电报的运作在相当长时期内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机制。这是晚清电报屡遭泄密乃至重大泄密的主要原因之所在。不过进入20世纪后,电报泄密的主导因素已由制度因素逐步向社会因素转移,从而呈现出一方面制度在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泄密却日渐频繁的悖异态势。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清末严重的社会颓势与危机。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列强不断提出新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侵略要求,清政府大多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然于电报领域却大异其趣,在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动员的基础上,援据传统治国理念和新近传入的西方近代思想,制订出力为设法阻止的应对方略,与列强展开较量。结果是,清政府在虑及国力有限的情势下作出一定让步,大抵形成列强可在中国领海敷线、但线端不得上岸、庶界限分明的格局,基本抵制住列强在华架建陆线的企图,为中国日后自建电报预留下较有利的空间。此反映出清政府在维系内陆信控系统这一特殊场域完整性的态度与决心,并构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列强不合作的一面,从而展示出此间中西关系中非同常态的历史景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