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王鹤亭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4):56-62
19 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谋求中国内陆的电信利权,使用各种手段,或劝说中国设线,或求中外合办,或请自设,并期望将陆线与海线相接,建立起符合其利益和需要的电信网络。而清政府则坚守陆地设线权,极力拒阻列强在中国内陆设立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积极收回外人所设立的侵权线路,并以发展中外陆路边界接线来谋求或争夺经济权益,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电信利权。 相似文献
2.
曾繁花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5):96-101
晚清广州邮政三足鼎立,传统民信局?各国开设的“客邮”和大清邮政并存,但邮政管理统一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肇兴于中外交涉频繁?战火连绵的晚清广州电报业,极大地提高了通信效率,得到了迅速发展?近代邮政在广州商民生活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伴随电报的开设而兴办的电报学堂是广州早期现代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广州近代邮政电报的开设情况及其特点,有利于较为全面地了解近代邮政电报的兴办对晚清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防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商标法规的制定和实行本属一国内政,但在近代中国弱势外交的背景下,中国商标法规却遭致西方国家的诸多干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有关商标法的对外交涉,是中国在中外商标交涉中由被动变主动的转折点.此后,中国商标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实行逐渐摆脱了西方国家的干涉,反映了国内工商业界的诉求,在促进和保护国内商业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东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6):33-38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就不断通过各种手段侵蚀中国的电报利权,中方为维护和争回电报利权也作了种种努力。1883—1884年,中英关于如何在福州安放英国大东电报公司电报海线的交涉便是其中一例。在此次交涉中,当时身为中国电报局总办的盛宣怀,善于运用策略,力争将此交涉限定于公司间的商业谈判而避免其成为国家间的外交议题。两国的电报公司最终于1884年在天津正式签署《福州电线合同》。该合同的签订,有效地阻止了外国电报公司对中国陆地电报利权的侵占,对此后中国电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齐鲁学刊》2014,(4)
自签订《中英江宁条约》後,清政府陆续开放通商口岸,各国政府也纷纷在这些通商口岸,设置领事馆,负责与中国地方官交涉商民事务。但因中外双方没有明文规范官员间的往来仪节,中外官员多自行其是,接待规格有高有低,容易产生误会。时间一久,各国领事和地方官员都感到困扰,屡生龃龉。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以马嘉理案为契机,要求清政府明确规范中外官员往来的相关仪节,遂制订《中外往来仪式节略》。由於中西礼仪概念的差异及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让《中外往来仪式节略》虽提高了外国领事与外国传教士的礼秩位阶,得与越级与地方督抚公文往来,却未能彻底解决中外地方官员交涉冲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电报业是晚清社会的新生行业。晚清社会引入电报后,清政府按照近代中国的社会条件建设发展电报业。电报业诞生后,形成官方主导的运行机制。在官方的推动下,晚清电报业逐步进入民间社会,开始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电报业的发展及其优势的体现,民间社会开始接受、认同,并开展建设民族电报业的讨论与思考。电报业本身的特殊性及其发展的社会需要,决定了晚清电报业国有化的最终归向。在晚清电报业的社会化进程中,官方高度重视、全程参与、顺势引导,这一特殊现象表明了清廷对电报业的民族性“改造”。晚清电报业的国有化过程,亦是电报业民族性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排拒与接纳:晚清朝野关于自建电报的论争——从中国首条自建电报线问题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中国在西来的滚滚电报洪流冲击下,朝野思想界日益分化.其中,趋新认知由初期的势单力弱而渐渐壮大,并同守旧思想展开论争,直至演进为激烈的对抗,最终占到上锋.此为晚清时期社会转型的重要表征之一,同时亦构成中国引入电报的思想源基及重要推动力.1877年6月27日,李鸿章创建津衙线,将趋新思想初步变为现实,揭开中国自建电报的序幕.这一切以个案揭示出晚清社会及观念变迁过程中近代向传统挑战的众多面相.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的中国虽无自建的、近代意义上的气象台局,但清政府引入电报后,让其参与列强在华的天气预报活动,间接为国人提供了一些防灾避险方面的服务,故晚清电报于气象领域仍发挥了一定的功用.此当是电报的应用向社会经济领域展延的一个重要表征.不过,电报并非一经引入中国,即参与列强的这类活动,而是经历了一个从不参与到参与的发展过程.此中透视出的是晚清朝野对近代气象事业的逐步认知与接受,同时显现了那个时期社会及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杨雄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在晚清教案史上按察使在中外交涉中处于十分边缘的地位。但1906年南昌教案中余肇康却以按察使身份主导了中法双方在赣交涉进程。从制度史角度看,这在晚清教案交涉中是绝无仅有的案例。南昌教案的交涉背后,牵扯了复杂的人脉关系,反映了清末的政治格局。余肇康的人脉固然很强大,其本人也主导了中法双方在江西的交涉,但最终左右此案结果的是胡廷干和梁敦彦背后的北洋势力。余肇康和胡廷干各有奥援,由余肇康主导中法在赣交涉很大程度上是胡廷干和余肇康个性差异使然。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晚清各政派许多主要人物的整饬吏治思想所进行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完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专题研究和群体研究、存在研究视角局限以及忽视了演变规律的总结。今后研究的着力点应是在于加强各政治派别闻人物的纵向比较研究.加强研判晚清制度变化、重大历史事件度西学东渐对晚清人物整饬吏治思想的演变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朝灭亡前的半个世纪里,时人有不少关于博览会的言论,这些言论反映了晚清社会对近代博览会的观念认知,即先是从"博览会"本身出发,认知到了博览会的"炫奇斗异"及其所具有的联交睦谊、增长识见和奖材励能的作用,再是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认知到了兴办博览会事业,能兴发商利、开展商战,能启发民智、劝兴实业.晚清社会的博览会认知是层层深入的,与中国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目的性和"自省"倾向.其背后有很明显的民族主义情感,首先是对博览会上中国落后的深深忧虑,其次是在承认和审思中国落后的基础上,主张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大兴博览会事业,以此来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这样的民族主义是一种理性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万事开头难”,清末立宪开创了我国百年立宪的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无论从人类宪法史还是中国近代史、中国宪法史来看,清末立宪都严重“迟到”。“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严重迟到的清末立宪在遭受难产之痛后很快就走上了“早退”的不归路,且清末立宪的“迟到”是其“早退”或者说“短命”的重要原因。当代中国社会有强大的宪法需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努力实现从世纪宪法到宪法世纪的飞跃,是对清末立宪开创的百年立宪之旅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14.
何兰萍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0-84
晚清上海是近代城市交通管理的先行区,公共租界工部局对辖区内的交通管理更是反映了这一先行过程。工部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促进了租界和上海城市的近代化,培养了华人的规则和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15.
16.
17.
晚清"新名词"以何种方式被汉语接受成为晚清言说的重要事件.通过分析"词语-注释"的三种类型--词典、栏目集注和单篇夹注,不难发现,"词语-注释"的汉语造型.从现代汉语生长的角度看,一方面完成了"新名词"被汉语接受的艰难任务,另一方面也实践着汉语欧化的不懈努力;从知识谱系的角度看,"词语-注释"的汉语造型也是晚清知识建构的方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8.
雷晶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5):103-104
晚清不平等条约留给国人以深刻印象。在上百条约里,诚然大部分都属不平等条约,但实事求是地分析签约时清政府的动机或签约背景,我们会发现当时的中外条约里也存在部分平等条约。 相似文献
19.
清政府速行君主立宪,没有好纯果,清政府缓行君主立宪也没有好结果,最终结果都是灭亡.这样一个两难境地,是由民主制度建立所需的条件与中国当时所具备的条件之间的矛盾、民主制度建立所需的政府合法性资源与清政府合法性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与清政府合法性资源严重流失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研究这个两难境地出现的原因、表现、影响因素,从中了解中国民主化运动所遭遇的特殊条件及环境,揭示其特殊的规律性,有助于客观地评价清末民主化运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