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 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谋求中国内陆的电信利权,使用各种手段,或劝说中国设线,或求中外合办,或请自设,并期望将陆线与海线相接,建立起符合其利益和需要的电信网络。而清政府则坚守陆地设线权,极力拒阻列强在中国内陆设立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积极收回外人所设立的侵权线路,并以发展中外陆路边界接线来谋求或争夺经济权益,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电信利权。  相似文献   

2.
晚清电报保密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报自晚清引入中国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亦因屡遭泄密而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乃至严重后果。但不能因此而认定晚清未建有电报的相关保密制度。其实,晚清朝野十分重视电报的保密工作,并在引进与推展这一西方近代文明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保密制度。问题在于,该制度形成是一个过程,最终确立较晚,从而使得晚清电报的运作在相当长时期内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机制。这是晚清电报屡遭泄密乃至重大泄密的主要原因之所在。不过进入20世纪后,电报泄密的主导因素已由制度因素逐步向社会因素转移,从而呈现出一方面制度在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泄密却日渐频繁的悖异态势。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清末严重的社会颓势与危机。  相似文献   

3.
晚清广州邮政三足鼎立,传统民信局?各国开设的“客邮”和大清邮政并存,但邮政管理统一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肇兴于中外交涉频繁?战火连绵的晚清广州电报业,极大地提高了通信效率,得到了迅速发展?近代邮政在广州商民生活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伴随电报的开设而兴办的电报学堂是广州早期现代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广州近代邮政电报的开设情况及其特点,有利于较为全面地了解近代邮政电报的兴办对晚清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防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商标法规的制定和实行本属一国内政,但在近代中国弱势外交的背景下,中国商标法规却遭致西方国家的诸多干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有关商标法的对外交涉,是中国在中外商标交涉中由被动变主动的转折点.此后,中国商标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实行逐渐摆脱了西方国家的干涉,反映了国内工商业界的诉求,在促进和保护国内商业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就不断通过各种手段侵蚀中国的电报利权,中方为维护和争回电报利权也作了种种努力。1883—1884年,中英关于如何在福州安放英国大东电报公司电报海线的交涉便是其中一例。在此次交涉中,当时身为中国电报局总办的盛宣怀,善于运用策略,力争将此交涉限定于公司间的商业谈判而避免其成为国家间的外交议题。两国的电报公司最终于1884年在天津正式签署《福州电线合同》。该合同的签订,有效地阻止了外国电报公司对中国陆地电报利权的侵占,对此后中国电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签订《中英江宁条约》後,清政府陆续开放通商口岸,各国政府也纷纷在这些通商口岸,设置领事馆,负责与中国地方官交涉商民事务。但因中外双方没有明文规范官员间的往来仪节,中外官员多自行其是,接待规格有高有低,容易产生误会。时间一久,各国领事和地方官员都感到困扰,屡生龃龉。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以马嘉理案为契机,要求清政府明确规范中外官员往来的相关仪节,遂制订《中外往来仪式节略》。由於中西礼仪概念的差异及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让《中外往来仪式节略》虽提高了外国领事与外国传教士的礼秩位阶,得与越级与地方督抚公文往来,却未能彻底解决中外地方官员交涉冲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电报业是晚清社会的新生行业。晚清社会引入电报后,清政府按照近代中国的社会条件建设发展电报业。电报业诞生后,形成官方主导的运行机制。在官方的推动下,晚清电报业逐步进入民间社会,开始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电报业的发展及其优势的体现,民间社会开始接受、认同,并开展建设民族电报业的讨论与思考。电报业本身的特殊性及其发展的社会需要,决定了晚清电报业国有化的最终归向。在晚清电报业的社会化进程中,官方高度重视、全程参与、顺势引导,这一特殊现象表明了清廷对电报业的民族性“改造”。晚清电报业的国有化过程,亦是电报业民族性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晚清中国在西来的滚滚电报洪流冲击下,朝野思想界日益分化.其中,趋新认知由初期的势单力弱而渐渐壮大,并同守旧思想展开论争,直至演进为激烈的对抗,最终占到上锋.此为晚清时期社会转型的重要表征之一,同时亦构成中国引入电报的思想源基及重要推动力.1877年6月27日,李鸿章创建津衙线,将趋新思想初步变为现实,揭开中国自建电报的序幕.这一切以个案揭示出晚清社会及观念变迁过程中近代向传统挑战的众多面相.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的中国虽无自建的、近代意义上的气象台局,但清政府引入电报后,让其参与列强在华的天气预报活动,间接为国人提供了一些防灾避险方面的服务,故晚清电报于气象领域仍发挥了一定的功用.此当是电报的应用向社会经济领域展延的一个重要表征.不过,电报并非一经引入中国,即参与列强的这类活动,而是经历了一个从不参与到参与的发展过程.此中透视出的是晚清朝野对近代气象事业的逐步认知与接受,同时显现了那个时期社会及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