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4):34-37
经济全球化消解了市场和技术等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限制,是经济发展的革命性变革。21世纪以来,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产业空心化发展、财富不平等上升、全球经济治理缺陷、难民和劳工冲突等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在世界经济多边体系发展受阻、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的大变局中,需要更深入地审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困境,寻求跨越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2.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近年来,中国在致力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一方面,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发展理念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形成了高度的统一;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新常态"也为解决一直以来困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难题提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的经济计划,是国家加强对宏观经济进行综合控制的有效手段。它在日本的宏观经济控制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以其独特的控制方式,间接调节着宏观经济的运行。它对五十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加强宏观经济控制,以及整个经济相对均衡和较快的发展,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普遍关注着社会发展,事实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统一体,在这个发展统一体中,社会保障又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住着31亿多人口,约占世界总人数的58%,这一因素决定了亚洲国家的社会发展对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5.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转换中全面发展的时期。中国经济的转换,主要体现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和所有制格局的转换,这三个方面的转换构成了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部内容。就经济体制的本质内涵来说,所有制格局的转换无疑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它是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和经济运行机制转换的必要前提。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拓展和深入已经再一次把所有制关系的改革推到了整个改革的前沿。因此,把所有制改革放到整个经济体制转换中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一方面对于寻求正确的所有制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对于使所有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能够协调起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的发展将面临三方面的挑战 ,即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产业结构的挑战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的挑战 ,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加速使企业面临的挑战。企业要想在这种形势下求生存 ,求发展 ,必须具有创新能力 ,市场化能力 ,创造剩余价值能力 ,生态市场经营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美国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新特点及其实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跨国公司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蓬勃地发展起来,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最强者,美国跨国公司的足迹遍布全球。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中,中国大市场成为众多跨国公司努力抢占的重要目标。了解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特点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清醒地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格局的变迁 ,使西方国家相互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西方盟主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间的矛盾凸显。与此相反 ,东西关系缓和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敌意淡化 ,共识增加 ,合作加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的蓬勃发展 ,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西方国家对中国越来越重视 ,看法日趋积极 ,对中国需求面上升。中国面临建国以来发展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最好机遇。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 ,中国越接近西方 ,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就越小 ,在世界力量中占有的份额就会越增加。中国应抓住机遇 ,深化中西关系 ,使中国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大的金融动荡。它已经波及整个世界,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立足于亚洲,试图揭示和论证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缺陷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并阐述美国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一、国际货...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以高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日本、西欧等国蓬勃兴起,并很快波及到全世界。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高技术的优势看做是下个世纪能否成为世界经济技术大国的基础。因为高技术已经不只是科技革命的内容,它对整个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巨大影响。高技术的作用,从经济发展来讲是生产力,从军事角度来讲是威慑力,从政治上来讲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来讲是推动力。因此,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当代一个热点问题。现在许多国家都普遍认为90年代是高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经济文化高度协调发展,是跨世纪的中国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我们不可等闲视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走上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因此也产生出一种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发展观。这种发展现把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度在亚太及全球居于领先地位,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中国经济结构在市场、产业、区域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差异性、复杂性等特征,它在今后10~30年内仍会支持中国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经济贸易合作的可能和广阔前景。中国正在成为越来越大的贸易和投资市场,亚太地区和世界发达国家依然会看好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初的中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和印度都被国际社会认为具有在新世纪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巨大潜力。在亚洲地区 ,中印两国都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心 ,且互为重要邻国。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地区大国的重要性日趋突出。它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 ,可以形成战略力量的不同组合 ,从而对国际战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今后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不仅关系到两国边界局势的稳定和各自经济建设的进程 ,还影响着 2 1世纪整个亚太地区的战略态势以及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一自 1988年 12月印度总理拉·甘地应邀正式访问中国以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研究的制度背景李楯在当今的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生活在中国。中国的情况如何,影响和制约着整个人类的发展。仅此,就足以说明中国研究的意义。中国在当今世界众多的国家中是独具特色的。其最突出的特质即表现在它于整体世界的形成过程中,在象一切后发展国家...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似乎都卷进了行政财政改革的浪潮,减少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缩小政府规模(一般以政府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国民负担率和公职人员在人口中所占比率为衡量尺度),即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然而,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一直被视为“小政府”的日本(它的上述三项比率在70年代后期只相当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幅员辽阔和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并正在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力争在下一个世纪到来之前加强各自的综合国力,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本文拟就中印两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面临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对策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经历了一次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垄断的倾向加强了,失业人数早已超过了两位数,物价不断上涨。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它们自身的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由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消极作用而变得复杂起来。政治镇压正在以不同的形式扩大,人们以此来抵销工人阶级和工会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把经济和政治危机的负担转嫁给工人阶级。世界经济和政治危机也导致了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8.
站在21世纪的人口,每个国家都在选择自己的航道,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想在未来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实现民族经济国际化的课题,引进外资、利用外资可以说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桥梁。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怎样利用外资来实现民族经济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中国应该怎样发展自己的企业.使之走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和利用外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太平洋地区倍加关注,其理由是在世界经济面临石油危机的困境中,该地区经济竟得到了高速发展.然而,更令人瞩目的是,二十一世纪将是太平洋时代到来之时.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新形势下,中国确立了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中国和日本是东亚的两个大国,在世界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应该共同推动东亚和谐。为此,中日两国应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战略互惠关系下实现中日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