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英语语篇中的隐性连接及其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连接指不用明显的语篇连接标记,而是靠语境和语义关系而实现句间或段落间衔接和连贯的语言现象.虽然英语语篇中显性连接多于汉语,但隐性连接现象也很普遍.英汉翻译中,隐性连接经常造成理解和翻译上的困难.对于隐性连接,译者应挖掘语段深层含义,根据语境、语义逻辑关系以及汉语表达习惯采取四种翻译策略:保留原语隐性连接、把隐性连接转换为显性连接、运用非连接性词语表示连接意义、把显性连接词隐含的连接明示化.  相似文献   

2.
翻译也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翻译的整个过程与逻辑分析分不开,具体体现在词语、句子、篇章3个层面。在词语层面要运用逻辑对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然后才能恰当措词;在句子层面要运用逻辑分析,实现“葡萄藤”型句子结构与“竹竿”型两种句子结构的转换:在篇章层面要实现“显性连贯”与“隐性连贯”的恰当转换。只有在这3个层面都恰当地运用逻辑分析.才能得到词义准确、表达顺畅的译文。  相似文献   

3.
外来词的语义平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外来词的语义结构比其他来源的词的语义结构要复杂.把外来词的语义结构视为一个平面,这一平面又包含了若干具有区别性特征的层面隐性/显性,非真实/真实,重合/粘合/接合等.不同的语义结构会对词的稳定性、能产性等产生不同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根据Claudy对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分类及阐释,分析了翻译中强制性显性、选择性显性、语用显性和翻译固有显性的含义和特点。以唐长安城(今西安市)双语简介为研究文本,对旅游文本的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特别是显性翻译进行分门别类重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文本翻译主要为显性翻译,翻译过程中各种显化手段同时使用,以实现译文的忠实与通顺。旅游文本显性翻译的根源在于其目的、原语和目的语语言特征的差别,以及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复句在汉语中占有相当比例,而复句必然包含某种逻辑关系,因此逻辑关系的恰当翻译非常重要。不论复句的逻辑关系是显性或隐性,译者首先要将之明确,然后根据文体、原作者的意图等具体的需要,采取恰当的表达方式将之移植到目标语言中,使译文逻辑合理,衔接自然,语言地道。  相似文献   

6.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文章在前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及其它动物词语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汉语和英语语言中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和谚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有关动物词语的字面意义出发,探讨挖掘他们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寻找出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共同点和差异,揭示两种语言中动物词语在语义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指出英汉语言中包含动物名称的词语语义形成的基础,两种语言中运用动物词语进行语义表述的对等性特点,以及这些包含动物的词语所蕴涵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把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接近性”的理论、方法运用教学 ,可以发现教学中的“接近性” ,包括内隐性接近和外显性接近两个层次的内容。内隐性接近 ,是指教学内容包含或隐蕴的语义信息与学生的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重合、近似或接近。从而引起相应的共鸣和美感。外显性接近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一定的外显行为 ,如言语符号系统、动觉符号系统、时空组合方式等 ,有机地配合内隐性接近 ,以达到与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需要的近似或接近  相似文献   

8.
连贯与认知关联关系密切。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关联识解原文连贯,构建译文连贯。连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连贯的衔接性强,翻译时可通过语码转换实现,而对于隐性连贯,译者需要付出更多认知推理努力,寻找最佳关联。在重构译文连贯时,译者既要考虑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同时还要兼顾目的语的特点和连贯规范,考虑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9.
论文化词语在翻译中的语义连贯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文化词语,特别是集文学和文化于一体的文学文化词语的语义连贯与重构策略,运用语用学的语用前提理论,对比分析小说《浮躁》中部分文化词语与其英译本Turbulence中的相应译文的语义连贯,并就译文的语义连贯和重构策略及其交际效度进行了语意转换维度的讨论。结果表明:文学文化词语的翻译不仅要体现原作的文化民族性和文学性特征,同时还要顺应译文读者的思维与表达习惯,这两者之间“度”的把握均以再现原作意义的译文语义连贯重构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大重要特征。翻译是在语篇而并非字、词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最终的翻译作品也必须具备这两大基本特征。主位推进是实现语篇衔接和语义连贯的重要途径,它通过语篇中各小句主位与述位的层层推进以及它们所包含的新旧信息的逐步转换促成一个完整语篇的形成,帮助译文读者把握译文的连贯性。文章对《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索主位推进是如何使语篇中各小句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  相似文献   

11.
论英语语篇的显性与隐性衔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显性衔接是语言表层的、形式上的连接,构成语篇的有形网络;隐性衔接属于语言深层的、意义上的连接,形成语篇的无形网络。语篇的连贯既可以通过显性衔接手段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语义关联即隐性衔接机制来完成。深刻认识语篇衔接的显明性和隐含性特征及其实现机制,对学生阅读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篇逻辑语义特征的异同是当前国内语言学界讨论较多并有争议的一个话题。以H alliday提出的逻辑语义关系理论为依据,通过对英汉样本语篇的组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语篇逻辑语义特征存在以下两点异同:英汉语篇逻辑语义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英语语篇的语义联系更多地依赖逻辑联系语,而汉语语篇的语义逻辑联系更多地依赖语境。  相似文献   

13.
语义研究复杂多样,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热议的焦点之一.翻译时译者的遣词造句看似是主动选择目的语中最恰当的句法结构来呈现原文语义,这一过程实则受到源语语义的影响.词汇的语义特征决定该词与其他词语的搭配关系.某些表层结构相似的句式其实深层结构存在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源语中不同语义类型的同一结构的名词短语时所采用的目的语句法结构可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此差异表现出倾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篇中局部显性态度和宏观隐性态度的实现。在局部显性态度层面,态度表达的整体事件模型包括诱发物、内心态度和行为反应3个因素,共处一个事件模型中的这3个因素会在语篇中有不同程度的凸显,同时也出现用诱发物特征和行为反应特征来转喻内心态度的情况。其次,在态度的表述中还涉及隐喻。一是两个事件域之间的隐喻,即将已经存在事件的评价投射到当前事件中,形成对当前事件的评价;二是通过精细隐喻将某一具体事物的特征投射到被评价物之上,形成对被评价物的态度表征。在宏观层面,语篇会激活读者大脑中的认知图式,架构出语篇的宏观隐性态度。语篇架构的宏观隐性态度与词汇语法资源表示的局部显性态度可能形成一致、局部显性态度缺失、及宏观隐性态度对局部显性态度压制3种关系。  相似文献   

15.
省略句的信息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话语中传达信息的基本载体为信息块。信息块由信息元组成。省略句省略的成分只能是信息元而不是信息块。省略后的句子的信息由“保留信息元 搭配关系”构成的信息块传达。保留信息元是理解省略信息元的触发语。保留信息元的配合要求指示着寻找省略信息元的途径和方向。寻找省略成分有两个基本途径 :(1)利用结构对照的方法直接从上下文中的同式结构中找回 ;(2)从保留信息元的语义配置要求出发 ,分析出省略信息元的语义特征 ,再从信息背景中找出符合该语义特征的信息。但在不同层级、不同性质的信息块中 ,省略成分的信息“找回”方式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连贯是语篇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把语篇各个部分信息相连,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重要因子。本文从局部、全篇、显性和隐性四个方面对语篇的连贯特征进行探讨,并根据这些特征建立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期建立最佳的外语学习课堂,达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翻译即翻译意义,意义的确定与语境分析密切相关,没有语境就没有意义。因此文章从分析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入手,探讨翻译过程中通过语境解释作用解决“虚”词实译、情景意义、省略、背景信息和言外之意等翻译中的难点问题,旨在从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的显性意义中挖掘蕴含其中的隐性意义,并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传达给译文读者,使译文起到达意传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衔接与连贯的定义范畴,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三个层面论述了语篇显性连贯、隐性连贯与译作的语义传递之间关系,多方位地分析了连贯与衔接的差别及连贯的显隐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语料统计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现当代小说英译的机器译文错误类型和原因进行归纳和探讨。研究发现,Google的文学语篇翻译效果还不尽如人意,译文错误体现在词汇、句法、语篇及语用修辞等各个方面。词汇错译体现在机器不能识别由于语言类型及文化因素引起的词语多义性方面;句法错误体现在现代汉语特殊句法的英译中;语篇错误体现在关联词语的缺乏方面;语用及修辞错误体现在语义晦涩及话语标记语的译文语用失误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李提摩太与蔡尔康合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译者采取的诗学改写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综合运用显性改写和隐性改写,使译文得以向译入语的主流诗学观念靠拢,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淡化了原语的文化侵入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