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双星近40年的发展就是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企业管理的历程.中国第一代优秀企业家汪海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带领双星人拼搏奉献、创新进取,缔造了双星民族品牌;二是坚持"继承传统优秀的,借鉴外来先进的,创造双星特色的"创新理念,创造了符合市场经济、符合现代竞争、符合当今时代、符合信息化社会要求、独树一帜的双星新文化——汪海的ABW理论;三是把企业文化提升到了企业信仰这一更高的层次. 双星始终坚持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始终坚持创造和培育双星特色企业文化,始终坚持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双星特色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教育员工,总结形成了双星 "三大文化"——感恩文化、道德文化、品牌文化.这不仅是汪海搏击市场近40年来智慧的结晶,更是双星人在传统文化理论上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正青岛燕儿岛路第一小学,创建于1994年,是一所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学校传承、深化中华龙文化精髓,以小龙人文化教育为特色,以开放、融合的姿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始终坚持"多元和谐、优质共赢"的办学理念,尊重学生差异和身心发展规律,以让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有个性和谐发展为目标,圆"中国梦",铸"中华魂",形成了"‘小龙人'励童志"德育品牌,被评选为第五批"青岛市中小学十佳德育品牌"。  相似文献   

3.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人文价值,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也是民族特色、历史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非常必要的。基层文化馆在这项工作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其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优化与完善,将保护工作与传统工作做到位,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4.
<正>文化是知识及智慧的积累与传承,是人类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来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形势下,文化软实力被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固支撑,在推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孔学堂》2015,(1)
2014年9月5日,由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社主办的"建设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高地"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的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在京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业界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主题,以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的建社办刊为切入点,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如何更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本刊特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万远新  张铁军 《创新》2018,(2):28-36
完整的爱国主义是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有机统一.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在逻辑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文化认同根基;同时还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确立政治认同核心内涵,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儒家文化中的"忠恕之道"为现代爱国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方法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人文背景,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关系处理方面需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性优先、重视践行、推崇和谐的特点,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传承离不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根脉相系的民族记忆,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非凡民族气度和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为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丰厚滋养。从价值逻辑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实现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从实践逻辑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传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原则。高校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创新融入载体、强化师资建设三重维度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梳理概括其历史源流、思想精华和鲜明特质,深刻揭示其地位作用,集中阐明了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路径。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三个融入"着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当代中国。融入国民教育。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  相似文献   

10.
《孔学堂》2015,(1)
<正>孔学堂书局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二零一四年三月批准正式成立的一家出版社。孔学堂书局以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坚持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引领,明确"专业立社、特色兴社、开门办社"的定位,以挖掘、研究、传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致力于出版能在国内  相似文献   

11.
唐善梅 《社科纵横》2020,35(2):21-25
本文中的新时代不是一个泛指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特指概念,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当前时代特征的概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中国由经济全球化的后来者变成领跑者,在多极化的世界政治体系中成为重要的一极,中国开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智慧并提供中国方案。新时代宏伟目标的实现即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精神依托依然扎根于传统文化中。回顾历史,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不可能割裂传统,回到当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与民族心理建立现实联系。在判断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借用习总书记提到的四条标准,即"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需建立在全面理性、系统批判的实践思维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宝贵经验,建设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发挥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学校系统、杰出个人等传承主体的作用,通过文化场馆、大众传媒、开发利用、数字技术、民间活动、学校系统、师徒教授等方式将中华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伦理精神、社会制度、知识体系、民族艺术、生活方式、节日习俗等传承给青少年一代。  相似文献   

12.
廖佐玲 《生存》2020,(7):0127-0127
传统文化是在一个民族的传承过程中形成并留存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被后人世代传承的优良文化。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国家,在中华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文化入侵现象日益严重,侵蚀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因此,我们要宣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使其发光发热。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将有效的提升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初中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正>陇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丰富多样的民俗、艺术形式等。传承与发展陇右文化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同时,陇右文化还具有经济价值和旅游资源潜力,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当地形象和知名度。因此,传承与发展陇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发展陇右文化展开探讨,并提出传承与发展陇右文化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4.
《求是学刊》2021,(1):55-62
如何对待本国传统文化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一百多年以来,人们始终在保守与激进"、全盘西化"与"保存国粹"所组成的文化谱系当中左摇右摆、左支右绌、进退维谷,形成了近代中国极富悖论性的"激进-保守"的文化困境。新时代以来",两创"文化观中蕴含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从容自信的文化心态、可解析性的文化认知、实践取向的文化标准分别替代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或自卑或自负的文化心态、整体主义的文化认知、或内或外的文化标准,从而超越了"激进-保守"的文化困境,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8,(5):6-10
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包括: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为现代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当前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就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化的关系而言,习近平认为我们既要借鉴国外文化的精华,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避免失去精神独立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都包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也可以为其注入源源不绝的文化力量。习近平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遗迹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传统文化优秀成果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既赋予传统"知耻一之心以新的时代内涵,又弘扬了优秀传统道德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我们借鉴传统文化优秀成果,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7,(1):16-19
"去中国化"实质上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抹杀否认的政治文化运动,更让我们深思的是伴随着"去中国化"运动,出现了国人的"自我去中国化",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文化环境、大众传播载体都会产生猛烈的冲击和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来进一步阐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去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5,(10):172-175
20年的文化素质教育,对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应结合院校研究理念,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特色发展:一方面,各高校借助院校研究方法,开展以改进实践为导向的理论创新,将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校决策层面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各高校结合学校及区域特色,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6,(12):137-141
河西民俗传统、民间信仰、家园观念等民间文化都是时代主流文化在河西地区不断沉积的结果,历史铸造了河西是一个多元文化"共生"的环境;河西宝卷是在河西这一特殊地域中经历了文化"潮汐"传承下来的,给我们的认识经验是:传承华夏文明即要延续家园向往的保障力,创新华夏文明不能将地方和中央分离,正如不能将"人"和国家分割为面对面的"个体",而是知行合一的"共同体",要真切把握文化之中的"人"的切实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也是思政教育的宝贵素材,理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激发其民族文化自信心.两者的融合也带来思政教育的创新,特别是思政教育素材的再丰富,开创思政教育的新格局.该文主要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问题进行探讨,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思政教育新格局的建构策略,以真正带来思政教育实效的提升和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承,助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