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军 《今日辽宁》2013,(2):26-27
提起阎超,从领导到同事,都认为他是一位不事张扬,为人做事都非常稳重的。几年来,他始终把飞行技术看成是飞行员的生命,把优良的飞行作风看成是保证安全的基础,把对旅客的责任感和对南航的忠诚感看成是工作的航标,经受住了各种考验,站在了南航飞行员的前列,成为了年轻飞行员中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楷模。从一名副驾驶成长为一名机长、教员,阎超走过  相似文献   

2.
正刚及而立之年,滑俊已经是全军知名的飞行员、空军驻连云港某部的团领航主任。此时,一纸命令,他被调往西安城东60公里外的小镇——阎良。"阎良阎良,一片荒凉。"接到调令3天内,滑俊来到刚成立1年多的飞行研究院报到。走下公共汽车,映入他眼帘的是一番农耕景象,研究院大  相似文献   

3.
乔治·桑是美国加州空军K飞行大队的一名飞行员,他已经有2000多个小时的安全飞行记录,并多次安全完成了新式战斗机的试飞任务,为此,他多次受到奖赏。  相似文献   

4.
潇文 《今日辽宁》2014,(10):84-85
沈阳人刘翼,76岁的他仍在飞行,是中国年龄最大的现役飞行员。从1959年第一次驾机升空。刘翼就再没有离开过蓝天,累计飞行时间超过7000小时。他现在担任中国航空运动协会飞行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航空运动协会主席。两年前的一个冬日,存沈阳市和平区二纬路6号的一栋小楼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刘翼。那时的我非常希望他讲讲刘训经的故事。抗日战争期间,这个名字出现在杭州笕桥航校第八期。  相似文献   

5.
正既担任过美国总统,又抚育过美国总统,老布什的一生注定与美国的历史相互铰接。终其一生,老布什很少用讹诈和战争边缘的政策处理大国间的关系。美国当地时间2018年11月30日晚上,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以下简称"老布什")的亲友们收到了一条短信:CAVU (CeilingandVisibleUnlimited,空军飞行员暗语,意为"无云且能见度好")。当晚10时许,老布什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家中,平静地走向了生命的终点。用来送别终年94岁的美国前总统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大批杰出的女科学家、女将军、女学者、女飞行员、女医生、女教师,……在新中国的土地上脱颖而出。她们成为社会的中坚和骨干。她们事业的成功,无不雄辩地证明着,自尊、自强、自主和自信是女性的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7.
中国一航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一航沈飞)是以航空产品制造为核心主业,集科研、生产、试验、试飞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航空工业系统集成企业,是中国重型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1951年正式创建成立,50多年来,一航沈飞共研制30多种型号数千架歼击机,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相似文献   

8.
素来被喻为"日本现代女性俳人第一人"的中村汀女不仅成功引领了昭和时期女性俳人的创作潮流,更是创作了无数耳熟能详、温馨感人的厨房俳句,在俳句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其本身符合日本典型的"贤妻良母"的主妇形象,加之父母精心栽培、恩师细心指导,使得其俳风细腻温婉、温馨感人。本稿通过对汀女厨房俳句作品的梳理、分析,从对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对家乡父母的深切思念、对社会生活的理性思考三个角度剖析了汀女厨房俳句的创作风格,并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论述了其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我的独白     
正母体生命我的创作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艺术感觉、一阵复杂的思考,成为始出的动力,仿佛"母体"有一种神秘的声音。在这种体悟中,我一直关注着生命与形体的深层关系,源于生命的自身法则。而现实的严肃性和复杂性,在创作方面我要求的伦理性和现代性,通过"母体"这一生命之源,在极其封闭的精神圈内,异常审美地表现了出来。从人类祖先的审美意识和生殖崇拜,到对生命意识的总体阐释,艺术家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  相似文献   

10.
李立 《学习与探索》2003,(4):101-105
泰山文化在生命意义上所展示的"成终成始"特点,已经涵盖了人生最基本的关于生命的命题。泰山文化在生命意义上所充盈的缘于生命痛苦的悲哀、生命衰竭的无奈和渴望生命再生的情感,感染着每一位试图通过"泰山"对生命进行"触摸"的人。当汉唐时代的诗人们试图用诗歌形式承载个体对"生命"的沉重思索和浓烈情感时,"泰山"便成为最理想的媒介,汉唐诗歌中的"泰山情结"也便随之形成了。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董秋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代老一辈翻译家、著作家、鲁迅研究家董秋芳先生,已经逝世十周年了。他的一生,是辛勤耕耘,不倦创作,努力追求进步的一生。董秋芳虽然没有为我们留下丰碑式的宏篇巨制,但他战斗的笔,在我国新文学运动的每一个战役中,始终没有停止过。他和我国新  相似文献   

12.
范阳阳 《唐都学刊》2012,28(6):92-95
鲁迅是现代历史语境中对"牺牲"意识有着深刻体悟与自觉承担的作家和思想者。他在《呐喊》中所表现的是先觉者为大众自愿牺牲后所遭受的不被理解、甚至被大众所利用、嘲笑的主题,《彷徨》表现的则是先觉者在改革主张受到挫折、打击后退回家庭生活时甘愿为亲人牺牲而最终仍无法得到爱的主题,即"为爱而牺牲"的主题,而且在《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作品中表现出这一思路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13.
劳动保障协管员高洪菊——为参保人服务,我乐此不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嗒嗒嗒……"一阵清脆脚步声由远及近,一个人影闪了进来,"啪……"一摞厚厚的医疗保险材料放到了桌子上。"说白了,我的工作就是为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服务,你看这些报销单据,都是今天接收的,我得一笔一笔地输进电脑。"记者刚想说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 《青岛画报》2012,(12):28-29
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后,全舰完成了上百个训练科目和试验项目。海军官兵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按计划迅速投入紧张的出海训练和科研试验任务中。期间,顺利进行了歼-15飞机起降飞行训练。航母平台和飞机的技术性能得到了充分验证,舰机适配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歼-15战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11月25日,随着我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驾驶战机在航母"辽宁舰"上着舰起飞,我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歼-15拨开神秘的面纱,第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5.
感动,是世界的血脉。10分钟网聊,46小时日夜兼程,3000公里漫漫路途……一位女大学生,用她的至善爱心谱写了一曲感人的乐章。网上求助"熊猫血",站出一个杭州女生毛陈冰,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学生。2007年9月14日,晚自习回寝室,打开电脑后,她习惯性地点开了"一家人A群"。自从知道自己和《血疑》中幸子一样拥有ABRH阴性血型之后,她就加入了这个稀少血型的QQ群。从这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航空系统建设的不断完身,民航运输成为了很多人出行的首选。保证民航客机的安全成为了一项最为重要的任务,在航空飞行的过程中,每一个旅客的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到飞行的安全,做好民航客舱安全服务,是每一个航空公司的重要工作。民航客舱安全语的设置、表达会对乘客带来较大的影响,需要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使其达到最为科学合理的状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对民航客舱安全语言的得与失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安全语言更加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申亮亮,来自焦作温县温泉镇西南王村,年仅29岁,是中国在马里共和国的维和士兵,来自陆军第16集团军。尚未成家,父母均务农。2016年6月1日,在马里共和国维和的战士申亮亮遭遇恐怖袭击牺牲。2016年6月8日14:00,申亮亮的遗体由中国空军专机护送回国。在申亮亮牺牲后,他的战友们心痛不已,一名战士说:"我活着,但一个兄弟走了。他倒在了马里,再也回不来。惟愿英雄,一路走好!"翻阅维和战友微信,有这样一段话:"离开祖国第七天,我每天开始盼望着太阳升起,那是祖国和家的方向,炙烤、疾病、战乱、贫瘠考验着我们,我们坚强面对!身在异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安宁,在一个发个微信都有延迟的国度,我们爱着祖国!跨越时差地爱着!中国军人在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中真正地站了起来!于炙烤、疾病、战乱中守护了马里的和平,年轻的战士却倒在了那里,永远不再回来。活着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但有些人选择了面对危险、守卫和平。"中国红"为了"和平蓝"不畏牺牲,然而作为"维和大国",我们的战士却面对着无法破冰的"维和之困"。  相似文献   

18.
贺中 《青岛画报》2012,(11):88-90
"我有幸在中国度过了生命中的25年光阴。像每一个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许久的人一样,我学会了爱这个国家,爱它的人民。"这是一个德国人在自己的书中写下的一段话,他叫卫礼贤(Richard Wilhelm),20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汉学家,被誉为"马可波罗第二"、"德国的孔夫子"。他所翻译的我国著名典籍《论语》和《孟子》,至今在世界各地流行甚广。他在中国生  相似文献   

19.
徐慧 《学术交流》2013,(2):199-202
美国籍犹太作家马拉默德以犹太人及其生活为素材,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犹太民族特征、深刻揭示犹太民族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长短篇小说。《创世纪》、《出埃及记》、《士师记》中的故事情节表明人只有经历苦难、自我牺牲,才能实现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我之死》、《账单》中的小人物甚至用生命来完成一生的救赎。究其原因,犹太人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使他们相信负罪——牺牲——救赎是亘古不变的命运程式,然而其救赎的最终结果却是拯救的虚妄。牺牲与救赎这样的犹太文化母题成为马拉默德创作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20.
我曾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很多像我一样的人都曾经是。我们从小是看着居里夫人的连环画长大的,中学的英语课本里就有爱因斯坦的故事。高中文理分班的时候,我并不十分喜欢理科,但是当时学校里正在播送"女科学家修瑞娟"的先进事迹,我激动万分,立刻觉得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科学研究中去。我上了大学之后,很快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科学家!就像我千百次地走过苹果树下,即使每天有一个苹果正好掉到我头上,也不可能从我脑袋里砸出一个"万有引力定律"来!我当时很绝望,正在绝望的时候知道了一个叫"法拉奇"的女人,她是一个有名的女记者,采访了无数世界名人,我想这样一个理想对我应该是容易一些的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